('
同时,五军都督府的数量较多的佥事,调去各地担任都司官员。
换而言之。
五军都督府空心化,地位下降,逐渐不再以军功为唯一的升迁标准,而以荫官、特授、将普通武将任职高级都督等方式不断出现。
张敬已经看到,五军都督府日后的落寞。
作为朝廷控制地方兵权的重要衙门失去以往作用,获得好处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兵部,一个是藩王府。
所以张敬不愿意和藩王府争,因为这种行为等于和大势作对,已经置于败地,如果不是因为今日他当值,沾染了荤腥,为了避免后患,他才不会理会。
几句话说服了那官员,张敬也就不再多言,有些事不好多说,传出去容易惹祸。
世子府。
“张敬?”朱高炽念道。
“回小王爷,此人是这么说的,他会让人亲自送来,所以属下才空手回来的。”
“好,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等那吏员告退,和朱高炽商议事情的金忠,忍不住笑道:“看来此人是聪明人啊。”
朱高炽摇了摇头,忧虑道:“说不定是托词。”
“应该不会如此,这种行为,岂不是把小王爷得罪狠了,公事争议变为私仇。”
“那就好。”
张敬这个人没有什么名气,反正朱高炽没有什么印象,可能在历史中有记载,也可能没有。
但无论有没有记载,没有掀起什么水花。
不过朱高炽不会小瞧任何人。
在北平做事几年以来,所遇到的人就没有傻子,连普通老百姓都有自己的智慧,懂生存之道。
就像那名铁道工程队做杂工,后来敢拦自己的路告状,又不知怎么进去了大剧院的那寡妇,给朱高炽留下了不少的印象。
一手拉扯大两个半大小子,在各部之间混的风生水起,论坚韧的能力,朱高炽甘拜下风。
只能说机遇问题。
“想要做点事情,不容易啊。”
金忠听到朱高炽的感叹,没有觉得小王爷是无病呻吟,什么位置想要做事都难。
哪怕是圣人做事,同样也难。
“姚广孝那边已经回信了。”金忠没有接话,直接说回正题,“根据他在应天府的打探,以及他的推测,圣人的确有移民充实塞外的想法。”
“晋王那边如果出塞顺利,后期就会从内地移民屯田,朝廷已经开始布置,摸排民间情况。”
“燕王那边也是。”
闻言,朱高炽认真说道:“北平发展至今,物力充足,欠缺的是人口,这次大移民的机会,北平不应该错过。”
明朝有北方困于役,南方困于粮之说。
北方因为人口不足,加上边疆防御重任,导致人们受苦于徭役,而南方人口多,所以人们受苦于粮税。
加速从内地移民到北境,不但能加强北平的实力,还能缓解南北两者的困境。
“可是王爷不在北平。”金忠为难道。
“从两面入手,一边我们先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奏请从内地移民扩充边境卫所,送去辽东让父王上奏。”
“一边和布政司协商,让他们奏请从内地移民开垦荒地,双管齐下。”
朱高炽信心十足的说道。
这个法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在洪武二十五年前,移民的性质,多是政治移民,从军士角度出发,迁移内地大量民兵,增加北境的卫所。
而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因为官府在北境多年的治理,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拉开了经济移民的大幕,例如那年的户部郎中刘九皋上书朱元璋,言河北等地田荒民少,建议移山东、山西百姓到河北等地垦殖。
只洪武朝,在山西一地,经由官府组织的移民,净流出了百万人口。
于是。
盛行北方十数省的大槐树移民传说就这样诞生。
而明初的北平,如果算上北平行都司,光土地面积是后世北京的两倍有余。
再加上当下北平发展的工业,带动起来的经济水平,以及蒸汽机等工具的推广,让开垦田地变得更轻易些。
而现在的北平全境,人口还未突破三百万,远远未达到土地的负荷力。
种种方面都可见移民的事情没有阻碍,朱高炽并不认为朱元璋会拒绝。
“和布政司那边,请你去接触一番,了解下他们的想法,最好能达成一致。”
“此事应该不难。”
去年北平官府与中华重工合作开垦田亩,双方都获得了好处,所以金忠有信心。
“虽然如此,该做出的态度还是要做出来的,给人面子,也是给自己面子。”
朱高炽笑道。
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人吃独食,肯定走不长远,只有舍得分润利益,才是长久之道。
第二百四十章 新的理论家
“第三期团建房申请表。”
中华重工总部,工程部的管事与文书房的文书,共同下发了这份通知。
有需要的工人,可以报名了。
“没有想到啊,会有这么多的申请。”文书赵胜不可思议,前两期申请的人可不多。
到了第三期,竟然供不应求了。
工程部的管事痛苦并快乐的说道,“我倒是没觉得稀奇,修的那么漂亮的房子,价格又便宜,刚开始工友们不熟悉,现在熟悉了,自然不少人想要。”
关于团建房工程,是总部提出的,只有内部工友,以及军户有资格买。
工人只需要出成本价,工程部没有什么赚头,也就养活工人而已,可北平府最近工程多得是,导致不少管事并不愿意负责此事。
赵胜之前对团建房并不关心,今天工人们异常的表现,让他忍不住亲自去看看。
大兴县。
后世属于北京大兴区,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后,大兴为依郭京县。
在北平城与大兴县城一带,铁道沿线五十米外,修建了一片片的住宅区。
两层的房子,用的玻璃窗户。
中华重工对玻璃的定价并不高,因为小王爷提出,玻璃是日常物品,不能当做奢侈品。
而玻璃的原料本身不稀有,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如同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没啥稀奇。
所以不高的价格,导致玻璃成为中华重工的拳头产品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人的采购。
市场的需求,又让中华重工的玻璃厂扩建了再扩建,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这也是朱高炽的目的。
赚钱不是结果,钱财只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附属物,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作为上位者要理的清楚。
否则作为上位者,要无数的钱财有什么用呢,够用就好。
到处是骡子、驴子、马。
拉石磨的,拉拖车的,运土料的,运水泥的,运竹筋、铁筋的,运三合土的……
在赵胜眼中,到处能看到松散的人,三三两两,五六成群,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动手,仿佛杂乱无章。
可又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回事。
肉眼中,一眼望不到头的工地,看上去没有丝毫的变化,可上个月经过时,这里啥也没有,人们还在挖坑呢。
没有人认识他,他也没有找此段工地的负责人,反正就是瞎逛,建筑工人们也没有问他。
每日都有申请了团建房的工人,会带着一家人来工地上转悠,工地见怪不怪了。
穿着工服的赵胜,被工地当做那些人一样的。
“那边有块公示牌,你可以去看看。”遇到位中年汉子,好心的提醒了赵胜。
“感谢,感谢。”
赵胜连声致谢,朝指的方向走去,没多久,果然见到一块盖着棚子的告示牌,不惧下雨天。
作为济阳卫千户之子的舍人赵胜,没有一丝纨绔子弟的作风,完美融合入中华重工的人文风气。
告示牌上的图纸,画出了整个工地,包括看不见的地方,让人一目了然。
工地采用的传统“井”字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