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中有井,四周有公厕,每户门前种枣树,梨树等,在大区的中间一带,设有集市。
工程计划有五期。
修建三千套两层小楼,可以容纳三千户家庭,以五口之家来算,就是一万五千人。
第一期申请的工人有一百余人,第二期申请的有三百人,第三期收到的申请,人数已经过千了。
在告示上,有段标注吸引了赵胜的眼光。
有一所叫做“小学”的建筑,免费提供六到十二岁的孩子读书,但是需要提供伙食费。
伙食费并不高,在赵胜看来,甚至很划算。
中华重工靠着军户经济合作社,可以采买到大量的粮食肉类瓜果蔬菜,比民间要便宜许多,看来也是以成本价提供给学校。
然后是交通。
此地靠近铁道,设立有车站,早中晚来返各有三趟。
无论去北平城还是大兴县,或者东北台村,中华重工总部所在,都不要半个时辰。
赵胜若有所思。
文书房走出了不少文书,去各地负责一摊子事物,第一期最有名的是马王宣,普通军户出身。
第二期是李伯升,彭城卫卫司佥事之子。
自己在第三期。
自己虽然是千户之子,但是文书房的同僚身份并不比自己差,想要强过别人,就要比别人更能干。
在总部做事这么久,赵胜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眼光也和以往截然不同。
通过团建房工程,许多以前好像懂了,又感觉说不清楚的东西,一下子想穿了。
顿悟,或者说开窍?
赵胜如此想道。
当晚,赵胜连夜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伟大的经济之道》,借鉴了技术报的风气。
“中华重工以人为主,让人们有稳定的工作环境,有高收入的工作,注重工人们的荣誉,还有他们精神的诉求。”
“这批人是离开土地的人,具有更开拓的思想,和充沛的消费能力,脱离了宗族,以小家为单位,过上富裕生活的人群。”
“在工业发展理论指导下,这批人具备的生产资料,总体上要远高于依托土地为生的人。”
“可想而知,这批观点开放,愿意加入工业的人,与观念保守,固执留在土地上的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同时,中华重工为愿意脱离土地的人,创造大量的就业环境,例如推广的团建房。”
“团建房带动了无数的行业,水泥厂、玻璃厂、石灰矿场、铁厂等等。”
“在中华重工的指导下,一百人中,五十人离开土地,追求最大程度的保证百姓的安宁和祥和,是伟大的经济之道。”
第十一期技术报,刊登了赵胜的文章。
技术报发展至今,不但没有越来越严肃,反而成为了大杂烩,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而且技术报已经开始对外发行了,解除了限制,成为了许多人家每期必看的报纸。
朱高炽在办公室看了这期技术报,叫来外面文书房的赵胜。
“你这马屁拍的可以啊。”
“小王爷,属下没有半丝拍马屁的心思,完全是真心实意写出来的。”
赵胜把自己这些时日整理的思路,以及对周边以及团建房工程走访的感想,一五一十的解释了遍。
“哈哈。”朱高炽满意的笑了起来,夸奖道:“你成长的很快,比我预想的要快些。”
马王宣是个不错的人。
但是人的成长环境,的确太关键了。
随着中华重工的影响力,和卫所之间打通了上升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
后加入文书房的子弟,多来自于中层家族,从小熏陶接受的知识,不是底子薄弱的小门小户可比。
这也是事物必然的。
民国时期,许多的科学家,文学家等,都出生于富裕阶层,甚至是官绅阶层。
哪怕是明朝,有名的文臣武将,出身都不低。
如张居正,戚继光等,都是军户将领子弟。
比起马王宣的踏实肯干,后起之秀的李伯升,整合能力要更强,而现在的赵胜,已经对经济之道初入门庭,算得上半个理论家了。
“我现在准备筹建图书馆,这件事交给你负责吧。”朱高炽把手里做了一半的活,交给了赵胜。
赵胜对此没有陌生,许多事他都参与过。
图书馆要收集中国至今以来,所有的书籍,包括大量的技术书籍。
例如农学上的《齐民要术》。
军户经济合作社建立的猪圈,就是采用了齐民要术的消毒之理。
还有北宋的《梦溪笔谈》,介绍了大量的知识,其中有介绍石油的,说此物在地下无穷无尽,并且做出预测,写到此物在未来必定会大放光彩。
这就是先民的智慧,知识的结晶。
以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考工记》、《甘德星经》、《水经注》、《禹贡地域图》、《农政全书》……
包括记载了大量天文的书籍。
有图有文字。
那些天象是什么样子,云是什么样子,数百例都用图纸画了出来,并且做出详细的解释。
因为近代的落后,导致要学习西方的工业知识,所以这些先民的知识,也就断代了。
换句话说。
因为几百年没有发展,只能从头学习别人的东西,导致自己的东西无法更新,只能仍在历史中吃灰。
把手头的事情分了出去,朱高炽去了粮仓,半路上,去校场叫上了两位弟弟。
上阵父子兵。
朱棣造反,最信任的必定是儿子们。
自己肯定是不会上战场的,朱棣以小博大,战场太过凶险,自己没必要去冒险。
但是二弟和三弟可以发挥作用,没有几年的时间了。
等进入校场,只见人们聚在一起,大声的叫好,朱高炽走了过去,人们连忙让开。
只见十五岁的朱高煦,得意的举着一块石盘。
看到大哥来了,还往朱高炽的方向动了动,一脸显摆的样子。
石盘看起来不轻。
“小王爷,这石盘可有两百斤重呢。”有名军士解释道,听得朱高炽惊讶的合不拢嘴。
果然是战神。
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够的份量
一路上,朱高煦都在向朱高炽炫耀。
朱高炽没有介意。
通过几年的时间,朱高炽已经了解了老二老三的性格,老二朱高煦,其实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也明白了历史上的朱高炽,为何会这么包容朱高煦。
未来朱高炽当了皇帝,为了安抚朱高煦,把朱高煦的所有儿子都封了王。
但是朱高炽短命,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他的儿子登基后,同样厚待朱高煦。
可朱高煦还是整日抱怨,像个孩子一样,没有丝毫的城府,所有的态度都写在脸上,让人一眼望穿。
在明知不可为的时候,仍然起兵造反。
汉王造反,犹如惊雷吓了朝廷变色,毕竟名头在那里,可左等右等,等了一场空。
起兵造反的过程,更像是个笑话,没有四处开战,也没有全面出击,当新皇帝带军抵达时,他竟然就要投降了。
下面的人一脸蒙蔽的看着朱高煦,你老人家要造反,我们劝不住,跟着你造反了。
现在都造反了,你老人家又要投降。
玩呢?
见下面的人不听话,朱高煦找了条小路出城,独自去找侄儿皇帝投降去了。
投降了也不服软,新皇帝没有处死他,关到了高墙中,结果新皇帝去看他,朱高煦故意伸脚把新皇帝绊倒,摔了一大跟头。
这才让愤怒中,失去理智的新皇帝当场下了杀心。
命人用重量达到三百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在里面。
结果朱高煦真的是勇武有力啊,竟将大缸顶起来了,还特么到处跑,人们竟然压不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