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加上随着北伐的日渐胜利,大汉的地盘越来越大,比起对外搞经济战,诸葛亮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维持内部稳定上,因此,大汉的五铢钱,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都禁止外流,生怕国内货币发行量不足,引发经济动荡。借由五铢钱搞经济战的事儿,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可现在,张溪想要做的,就是重启这个经济战。一方面,动用被封存的直百钱,从东吴地界,把已经流通过去的汉五铢给收拢回来,增加大汉境内的可流通货币,稳定经济。另一方面,用直百钱收割东吴境内的所有汉,魏,吴五铢钱,造成东吴境内经济动荡,逼着东吴跟历史上一样,发行大泉当千。只要东吴发行了这个大额代值货币,在这个时空,张溪有的是办法让孙权没法收场……别说大泉当千,就是大泉两千,大泉五千都得让孙权发行起来。只是,这里面张溪也需要评估风险……要让东吴发行大泉当千,至少在前期,张溪这边也必须保证足额的收入这些大面值货币,否则东吴肯定会察觉到猫腻,不会增发大泉五千这样更高面额的货币的。这就是张溪所说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至少在前期投入上,大汉跟东吴都是半斤八两,都得亏损一部分利益。甚至,大汉可能会亏的更多一些。因此,张溪对此还是很犹豫的,毕竟他真的不是什么经济学奇才,比起刘巴这样的大才来说,张溪差的真的很远,他担心,他贸然启用直百钱,很难控制住其中的度,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为此,张溪不得不跟马谡,王基,马良等人再三商议,甚至还专门写信给在洛阳的庞统,在邺城的诸葛亮,请教他们的意见。写信给庞统,是因为庞统是荆州世家大族,庞氏如今可以说是荆襄第一世家也不为过,如果张溪要在荆州搞直百钱的话,没有荆襄世家的背书,恐怕也搞不起来。张溪需要庞统帮忙背书,引导荆襄世家支持自己的经济政策。写信给诸葛亮嘛,就是希望寻求诸葛亮的帮助,在自己万一玩脱了情况下,请教诸葛亮该怎么收尾。张溪素来谨慎嘛,这种事关民生经济的事情,就更加谨慎了……在没有得到更好的答复前,张溪真不敢轻易下手。这两封信寄出后不久,张溪就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的回信。两人不约而同的建议张溪,暂时不要轻易启动这个计划,并且约定,在延熙十三年的秋收过后,三人相聚长安,跟李严一起碰个面,商议一下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毕竟,如果要启用直百钱的话,肯定是绕不开朝廷中枢的,自然也绕不开尚书令李严。甚至来说,朝廷的把控,才是张溪计划是否能真正成功的关键……没有李严的支持和把控,这事儿恐怕也无法真正执行。所以……还得开会。第1222章 李严的无奈如今的大汉朝政决策圈,其实是一个很畸形,很奇葩的存在。真正掌握着话语权和决策权的人,基本都是在外地镇守,而留守在长安的人,大多是负责施政和执行。但问题是,天子在长安,李严这个尚书令也在长安,为了不让决策政令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纰漏和误读,因此,真正事关国家大事的决策,一群在外地镇守的决策圈大佬,动不动就要回长安开会。如今这个年代,可不是后世那种交通发达的年代,回一趟长安可不容易,再加上大家手里多少都有不少的事情要做,不可能说走就走……这就造成了决策事务有一定的延迟性。说实话,对这样的决策模式,李严作为尚书令,是深恶痛绝的……丫的一帮老家伙,镇守地方就好好的镇守地方得了,没事儿非要插足中央朝政干什么?!但是吧,李严对此又不敢多说话,怕自己一句多嘴,真把诸葛亮或者庞统给召回长安来了,那自己如今的权利和地位,也一样会受到威胁。至于天子……现在李严算是发现了,就刘禅对诸葛亮的那个信任程度,至少在诸葛亮死前,他李严是没机会能取代诸葛亮的地位的。只是,很悲哀的是……李严并不比诸葛亮小几岁,真指不定谁熬得过谁。这个时空的李严,跟历史上的那个李严,多少还是有点不太一样的。虽然还是一样的私心过重,但是吧,历史上的李严,在刘备驾崩后就是托孤大臣,一直占据着益州东南的区域,大有自立山头的意思。甚至后来诸葛亮为了抽调李严北上汉中,还不得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太守,这才把李严和江州兵调到汉中,参与北伐。历史上的李严,可过的比这个时空的李严要舒服太多了,也因此,历史上的李严,也有比这个时空的李严更加嚣张跋扈的资本。这个时空的李严,倒霉催的偏偏被张溪忌惮了,甚至因为孟达事件的牵连,导致刘备对李严也有点感官不佳……如果不是后来法正为了保证东州派的利益,拉了李严一把,李严现在不定在哪个地方当太守当到老死呢。因此,这个时空的李严,比起历史上,要少了一分跋扈,多了一分谨慎,但也因此,李严因祸得福,成了大汉的尚书令。所以啊,这个时空的李严,虽然还是有不小的私心,但同样,他也清楚,自己在天子面前,在诸葛亮面前,恐怕是真的没有多少分量。因此,固然有一肚子的怨气,但李严面对这么奇葩的决策圈现状,也只能是配合,配合,再配合。只是吧……凡事你得有个度,对不对?!我李严好歹是堂堂的尚书令,仅次于丞相的行政长官……你们这帮闲着没事儿干的决策圈大佬,能不能不要想一出是一出的,就知道给我添堵?!经济战?!什么经济战,那就是在玩火自焚!!!作为大汉的尚书令,同时也是能力非常出众的大才,李严能不知道,直百钱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因此,当延熙十三年的初冬,张溪,诸葛亮,庞统,外加李严四个人凑在一起,商议这个新的经济战时,李严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反对。如今的大汉,要的是维持稳定的局面,尽可能的休养生息,稳定自己,然后再考虑对外征战的事情……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应该存在直百钱这种虚发货币的存在。这次反对,真不是李严的私心了,他这真的是站在一国尚书令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发行虚值货币的。李严也许不是一个经济大才,但该有的概念他还是有的,对于直百钱的危害也看的很清楚,这种东西,能不发就不发。是,李严承认,随着大汉疆土的不断扩大,如今的大汉五铢钱确实有些不太够用,但是吧,从朝政的角度去看的话,只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其实并不用担心出现钱荒的现象。实在不行的话,还可以让铸币厂新铸五铢钱加入流通,毕竟现在大汉国库并不缺铜,民间也不缺铜。因此,李严真不觉得,有必要重启直百钱。是,按照张溪的说法,这次直百钱重启只针对对外贸易,依然还是以蜀锦作为锚定物,但是……就算直百钱兑换回来的事吴五铢,那大汉也是亏钱的啊。就吴五铢的那个铸造工艺,那个含铜量,但凡是一比一的兑换大汉五铢钱,大汉也得亏掉至少一成……数量越多,亏的越多。更别说,按照张溪的计划,后期还要引诱东吴铸造超过直百钱的大额代币,而大汉在经济战前期,还得足额接纳这些大额代币……亏到姥姥家了。这到底是谁跟谁打经济战啊,李严怎么看张溪这个计划,都像是要给东吴送钱扶贫送温暖啊。有这个功夫,还不如用一下马谡的建议,就用高卖低买的方式,分化江东世家和孙权的关系,这样来的实在,起码不会亏钱。反正作为尚书令,李严是坚决不同意张溪的这个经济战的计划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