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5页(1 / 1)

('

可……李严一个人不同意,不顶用啊。

张溪这个提出者,诸葛亮这个目前大汉的最高决策人,以及庞统这个次级决策人,都对张溪的这个计划非常的感兴趣。

三个人凑在一起商量了许久,还真的给他们弄出了一个计划……逼得李严也没办法,哪怕是装装样子,也得参与进这三个人之间的讨论去。

不然,三个人讨论的热火朝天,他李严一个人生闷气,多尴尬啊。

李严可不是那种清高的性格。

再说了,李严也希望通过讨论,阐述自己的反对意见,证明张溪的措施有害于大汉,这样说不定能说服庞统和诸葛亮改变自己的主意,从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后……李严渐渐地发现,好像张溪搞这么一套,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

是,前期投入上,大汉会有所亏损,甚至一旦东吴真的拿出了高出直百钱的高额代值货币后,大汉的亏损会很大。

但是,这个亏损也不是没有办法转嫁的……比如说曹魏那边,虽然偏居一隅,但是对纸张和蜀锦的需求量,依然还是很大的。

甚至,如果胆子大一点的话,大汉放开官方对粮食和军械的走私,这些东吴的虚值货币,完全可以流通到曹魏的境内。

走私粮食或者军械,当然会增加曹魏方面的实力,但是如果曹魏内部经济崩盘了,以如今曹魏的经济体量,哪怕再采取曹丕时期废除货币,以物易物的手段,民生经济也会受到重创。

毕竟,如今的曹魏,只有一州之地,而周边,除了高句丽外,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农耕政权,他们也很难转嫁危机,保证自身的稳定。

这简直是一石二鸟的计划。

不过嘛,前期突入还是很大的,李严必须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汉五铢,在前期流通的过程中,保证直百钱和东吴虚值货币的价值,否则的话,计划满盘皆输。

而这,才是李严最头疼的地方……自家钱不够用啊。

执掌中枢也快十年了,李严也知道,钱这个东西,真不是越多越好的……保持民间有恰到好处的流通五铢钱,才是最必要的。

如果一旦执行张溪的计划,不仅在东吴那边,曹魏那边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五铢钱用于流通,避免虚值货币在不该崩盘的时候崩盘……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已经超过了李严的能力范围了。

也因此,计划是可以制定出来,但是具体怎么操作,怎么分配五铢钱数额,以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包括李严在内,四个人都有点一筹莫展。

这事儿吧,其实诸葛亮亲自来操作的话,他是有这个能力的。

可问题是,诸葛亮要坐镇冀州,他的主要目的是攻略曹魏小朝廷,一天到晚那么多的政务和军务要处理,哪有功夫专门盯着这事儿来办?!

转嫁危机到曹魏的事儿,诸葛亮倒是顺手能办,但经济战的主战场在东吴,诸葛亮就鞭长莫及了。

而张溪嘛……他离的倒是近,但就张溪对经济战一知半解的程度,他提出建议可以,让他去操纵执行,别说诸葛亮不放心,就是李严都不放心。

稍微搞砸了,倒霉的可不只是东吴,甚至整个荆州,乃至兖州,河洛地区都会受到影响。

四个人凑在一起,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由张溪来主持这个经济战。

毕竟,这个主意是张溪提出来的,他又全程参与了讨论,要达成什么目的,他是最清楚的。

不过嘛,为了防止张溪掌控能力不足,还是得给他增加几个助手,帮他看着点。

其中一个,不用说,就是已经被费祎派到荆州的户部左侍郎马谡。

而另一个,是李严推荐的。

户部计略司书佐,谢宏。

这个人选一提出来,张溪都给吓了一跳。

到底是同名同姓,还是说,就是那个建议孙权搞大泉当千的谢宏?!

如果是后者……此人放着东吴不出仕,是怎么跑到长安,当了户部官员的?!

第1223章 贸易战(一)

这个户部计利司书佐谢宏,确实是会稽郡人士……也就是说,他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历史上向孙权提议,发行大泉当千的人。

张溪在跟谢宏攀谈过后,大概也明白了,这位会稽郡人士为什么没有出仕东吴,转而来大汉当一个户部的书佐。

一切还得从东吴的故太子,孙登说起。

当年孙权也算是对孙登寄予厚望,因此给了孙登开府的权利,让他去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宾客。

谢宏当时也是太子府的宾客之一。

只是,当初的太子府宾客,多达数十位,很多都是大家互相推荐,到太子府混口饭吃的人,孙登真正看重的人,也就不到十个人而已。

很显然,连羊衜那样的大才在太子府都是一个边缘人,更别说谢宏了。

而随着孙登的病逝,太子府的宾客基本上也就散了。

有关系,有能力的人,比如说诸葛恪,顾谭,张休,陈表等人,都被孙权招入朝堂启用,而没有关系,或者说能力不够的人,自然也就自谋出路了。

羊衜算是幸运的,张溪这边实在是没人可选了,逮着羊衜刮彩票,还真的让张溪刮出了一张特等奖,弄出了一个水军统领出来。

可谢宏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谢宏擅长的是计利,说白了就是算学和经济事务,但是吧,谢宏到底还年轻,他不如刘巴那样经历过太多的实务,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谢宏的那一套经济学,还停留在只是想法,还没有经历过实际事务的考验。

所以吧,谢宏的一些想法和说辞,多少显得有些惊世骇俗,语出惊人了些。

再加上,这年月的读书人,认真读《管子》的都没有几个,更别说专心研究经济的人才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你让谢宏去跟张昭,步骘,顾雍这样的大佬谈经济,他们会觉得谢宏的想法太过儿戏,而你让谢宏和差不多年纪的同龄人去谈经济,他们又会觉得谢宏完全是不知所云。

故而,谢宏在江东,真的是混不下去。

太子孙登还在的时候,谢宏还有一份固定的工资领,将来也能有所依靠……可太子孙登病故之后,谢宏就彻底失去了依靠。

谢宏本身就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他在江东混不下去了,自然也要另谋出路……刚巧,当初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谢宏跟邓芝有过一面之缘,两人聊的还算不错,故而谢宏变卖家产,厚着脸皮去长安投奔邓芝去了。

而邓芝吧,其实跟谢宏也不算太熟,两人真的只是见过一面而已。

但是呢,这个年代的读书人,都讲究个面子,谢宏千里迢迢的来投奔邓芝,邓芝如果不善待谢宏,传出去那也是邓芝丢人。

再加上邓芝的性子确实也比较宽厚,尤其是对待朋友方面,邓芝还是比较靠谱的……既然谢宏来投奔自己了,那邓芝还真的就向朝廷推荐谢宏出仕了。

只是吧,谢宏也是倒霉,到长安的时机并不是很好。

那个时候,正好是六年前,诸葛亮主持吏治改革的时候,正好赶上八部巡按御史巡查地方,从朝廷中央到地方,查出了一批昏官庸吏,以至于诸葛亮对所有新进的推荐人才,都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考核。

谢宏在治理地方和经史子集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大才,他的考核成绩不理想,也就是数术方面的成绩不错……最终被分配到户部计利司当一个小官。

谢宏对此,不能说满意,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是变卖家产来的长安,已经没有退路了。

而这六年的时间里,谢宏也算认真工作,从一介小吏,慢慢的升到了书佐的这个职位,再熬一熬资历的话,升到户部员外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之后能不能升到户部右侍郎这个层级,那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得看有没有贵人扶持了……邓芝可能还不够,但万幸,李严确实看到了谢宏的能力。

李严也是没办法,比起诸葛亮等人来说,他在朝廷中的资历太浅,像什么蒋琬,费祎,董允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有诸葛亮提拔之恩,他想要在朝中立足,就必须提拔一些自己人,为自己所用。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