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竟,比起高堂隆这个对军略都不太了解的文官,蒋济至少谋略和战略上的眼光很出色,知道在什么局势下采取什么作战方式……至于临阵指挥,司马懿没法要求蒋济太多。相比较而言,司马懿宁愿去相信蒋济给他带来额外的惊喜,也无法再去相信在鄢陵打的一塌糊涂的高堂隆。但,实际而言,蒋济的临阵指挥能力,真没给司马懿带去多少惊喜。蒋济很清楚的知道,在姜维率领两万士卒大兵压境的时候,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据守城池,坚守待援……可他的临阵指挥水平,在面对姜维这个级别的将军时,显得相当的拙劣。蒋济也能看明白,蜀贼就是在搞围点打援这一套,可当延津渡口遭遇猛攻,有失守危险的时候,蒋济也不得不向郭淮发出求援战报。就因为蒋济什么都看得明白,但偏偏自己的指挥水平跟不上,导致他现在的压力,比任何人都要大。而魏军本来就处在兵力劣势,主将如果还不能冷静指挥,表现出一副压力过大的样子,麾下的士卒军心,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而另一个导致魏军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双方战力存在差距。不管怎么说吧,三丈高的城墙终究也是城墙,多少还有点居高临下的优势。也许箭矢的压制效果不明显,但滚石檑木这样的守城器具,还是能给蜀贼带去一定的杀伤的……这也是延津守军能继续撑下去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蜀贼的强攻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蜀贼登上了城墙,跟魏军展开城墙争夺战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就开始出现了。蜀贼的个体战力和团体战力,都比延津的魏军守军要高出不止一筹,在城墙争夺战中,往往能起到一打二,甚至一打三的效果。如果不是城墙上魏军始终占据着兵力优势的话,恐怕连三天他们都守不住。而随着战事的继续深入,魏军这边伤亡越来越大,城墙上的守军就会越来越少,而爬上城墙的蜀贼也会越来越多……如此此消彼长下去,延津渡口早晚要失守。蒋济无法判定是什么时候,也许是在第五天的时候,也许是在第七天的时候。所以,蒋济必须提前向酸枣的郭淮示警求援,毕竟延津和酸枣之间还有七八十里路的距离,信使哪怕能骑马,从延津赶到酸枣报信至少要一天的时间,而郭淮就算立刻出兵,步兵行军从酸枣到延津至少要两天的时间……如果不提前派出使者请求援兵的话,那么郭淮的援兵也就没有来的必要了。要么,是蒋济撑不到第七天,郭淮也来不及过来救援,就被蜀贼攻破了延津渡口,要么,就是蒋济撑到了黄河北岸曹宇的援军抵达。蒋济很希望是后者,但现在看来,更大的概率是前者。毕竟,蜀将姜维,真的不是一个好惹的人。进攻时机把握的非常巧妙,本身也非常的冷静,既没有急于进攻,也没有疏懒怠慢,完全按照着自己的节奏在进攻延津……越是这样的对手,就越难对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蒋济在临阵指挥上,根本不是姜维的对手,完全是被姜维压着打,牵引着布防,全被处在被动的局面下。蒋济当然知道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性,可他如今,却没有这个能力去争夺回战场主动权,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外力来打破这个局面。求援,就是最有效的办法。可郭淮这边……郭淮也犹豫啊。他手里一共就那么九千人,城外还围着一万两千多蜀贼……你蒋济面临的是蜀贼精锐,难道城外魏延率领的就不是了么?!这可是在攻城战中都能打出二比一,甚至一比一战损率的精锐部队啊,野战的能力之强,郭淮都不敢想象!!!老子带兵出城,到底是去救你的,还是去送死的?!围点打援的策略,郭淮不相信蒋济这个级别的人物会看不出来。所以,现在郭淮最好的决策,就是坚守不出,无视蒋济的求援,让蒋济自己硬撑到曹宇领兵来援……但郭淮心里是真的没底啊。酸枣丢了的话,事情还有个挽回的余地,可延津要是丢了……前线的司马懿就必须放弃兖州,反攻延津,打通退路。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兖州战局,就全面崩溃掉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保存实力,退过黄河去而已。延津是属于那种不得不救的地方,而郭淮又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在野战中突破魏延的封锁……哪怕退一步说,就算郭淮能突破魏延的拦截封锁,及时救援到延津,这个酸枣丢了的话,对前线的司马懿大军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这等于是把整个后方完全暴露在蜀贼的面前了。如果有的选,郭淮当然是希望能在贾逵的援军抵达酸枣后,自己再出兵去支援延津……但如今没有这个时间。延津,酸枣……这两个地方,必须二选一。就在郭淮做出决定,准备弃守酸枣,整军突围去支援延津渡口的时候……蒋济的第二封战报到了。郭淮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前一封战报和后一封战报,只间隔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蒋济如此着急的连发两封战报……延津恐怕是已经丢了。真的,现在的郭淮,是真的不敢对延津抱有什么希望了。可等郭淮以一种悲观的情绪,拆开了蒋济的信件,认真看后……一股狂喜的情绪踊跃而出!!!延津没丢!!!延津保住了!!!第1129章 变策延津方向,出现了一个变数……大魏燕王,曹宇。曹宇是曹操的儿子,论辈分,他是曹叡的叔叔。但是吧,曹宇其实年纪跟曹叡差不多大,在曹叡年幼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学习,两人算是幼时的玩伴,关系一直不错。也因此,在大魏宗室将领凋零的时候,曹叡不惜冒着风险也要征召曹宇入朝,给他兵权,让他领兵出征。其实曹叡这么做,是冒着不小的风险的。毕竟曹宇是正儿八经的大魏太祖武皇帝之子,血脉上可比什么曹真,曹休之辈要近的多。曹叡把大魏禁军三万人交给曹宇,要是曹宇本人有野心,或者有心人挑拨的话……恐怕不等曹宇离开邺城,就会爆发出一场兵变逼宫。但曹叡还是这么做了,原因很简单,曹叡相信曹宇。而曹宇呢,也没有辜负曹叡的这份信任。其实曹宇的能力并不强,作为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出生的儿子,曹宇并没有被曹操亲自培养,也没有跟随过曹操上战场……那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曹丕已经是魏王世子了。所以啊,曹宇其实过的,就是一个闲散王爷的生活。但是呢,曹宇这个的性格脾气还不错,他比较低调,而且为人谦逊,愿意听从人言……当他的监军,同时也是燕王国相的杜恕提醒他“兵贵神速”的时候,他立刻谦虚的接纳了这个建议。而说起杜恕这个人吧……说实话,杜恕虽然政绩也不错,但在历史上确实不算有名,起码跟他的老爹和儿子没法比。没办法,谁让他老爹叫杜畿,是文帝时期的尚书仆射,甚至一度主持朝政,而他儿子叫杜预……灭吴主帅之一,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时进入文武庙的大才。但,这并不代表杜恕没有能力……能教出杜预这种文武全才的儿子,杜恕不可能一点军略都不懂。如今的兖州局势非常的危急,而最危急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酸枣到孟津一线……这地方就是曹魏大军的生命线,是绝对不容有失的。因此,当曹宇接受曹叡的任命,以前将军的身份统帅三万禁军去支援兖州的时候,杜恕就立刻向曹宇建议,先一步甄选五千士卒出发,驰援延津,剩下的士卒,由自己率领缓步跟上。而曹宇也欣然的听从了自己国相的建议。就这样,曹宇率领五千大魏禁军的先锋部队,一路急行,抢渡黄河,在最关键的时刻,驰援进入了延津渡口,帮已经守得岌岌可危的蒋济稳住了防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