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页(1 / 1)

('

蒋济一直以来,都是当参谋的时候居多,出谋划策是他的强项,但他并没有什么领军经验,对军队指挥方面,其实还是稍微差那么一点的。

而偏偏,蒋济这个人,战略眼光很好,他当然看的出来酸枣和延津的重要性,让他来坚守延津,蒋济也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因此,除了加强延津的防御外,蒋济也时刻提防着东面的蜀贼,会不会分兵突袭延津。

结果嘛,蒋济倒是没有等来偷袭的蜀贼,却等来了堂堂正正,领兵来攻的蜀贼。

而且一来就是两万兵马。

蒋济又不是不懂军略……哪怕真的不懂,算数总是会的。

自己手里只有五千人,对面来了两万人,一比四的军力对比,稍微想想都知道,这个延津有多难守。

当然,多难守也得守……再说了,蒋济又不是没有遇到过这种极端的兵力对比。

当年在合肥,蒋济手里只有三千人,而孙权带了五万士卒来进攻,最后的结果如何……还不是被自己的一封信给吓退了?!

一想到这里,蒋济决定,故技重施一下。

虽然吧,蒋济也觉得这么做的成功率可能没有第一次那么高了……毕竟这事儿只要是有头有脸的人都知道,是蒋济成名的谈资,也是东吴那位孙大帝的黑料。

蒋济觉得吧,估计那个叫姜维的蜀将,应该也听说过这事儿了,自己故技重施成功的可能性不太高。

但是呢……有些事情,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兵法有时候就是这样,虚虚实实的,就看谁能沉住气到最后,不被人看穿罢了。

所以啊,蒋济还是命人伪造了一封大魏朝廷送往延津渡口的信件,信中表示援军三日后抵达,希望蒋济继续坚守三日……然后很“凑巧”的,让传令的军使被蜀贼“抓到”。

姜维确实也看到了这封信……姜维当时就乐了。

无他,姜维想到了某个在建业皇宫内安坐的大帝。

孙权被蒋济一封信吓退这事儿吧,在这个时空,不过是借坡下驴的一种手段而已,可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到底是丢大人了。

而且,这个时空里,因为孙权只打了两次合肥之战,并没有被满宠等人逮住连刷声望,因此孙权的两次合肥之战战败,反而成了孙权最大的黑料。

被张辽八百突袭中军这事儿呢,虽然也显示了张辽的武勇,但最后张辽还是被周瑜领军逼退了,孙权看上去也没有那么惨,后来的撤军时,因为周瑜的预判断后,东吴将士也没有死伤惨重……所以啊,在这个时空里,孙权的第二次合肥之战虽然也算输了,但到底没有第一次合肥之战的时候,被一封信吓退来的丢人现眼。

因此,当姜维看到这份魏军“急报”后,再一联想延津守将是蒋济……实在是没忍住。

蒋济这是把我当成了那位东吴大帝了么?!

这就是姜维的第一想法……当然,这肯定不是什么好话就是了。

但可乐归可乐,姜维倒也没有放松警惕……就像蒋济想的那样,兵法就是如此,虚虚实实的,就看最后谁更能沉得住气。

姜维当然会想到孙权的下场,但同样,姜维也会去猜测,蒋济如此故技重施,是不是就是要故意引导自己不要重蹈孙权的覆辙,希望自己轻兵突进……实际上,这个时候延津已经有曹魏的援兵抵达了,正准备张开口袋埋伏自己?!

稍微琢磨了一下,姜维觉得,还是不太可能。

如果曹魏的援兵已经提前抵达了延津,那么这时候的第一要务,就是去酸枣驰援,而不是在延津给自己设伏。

再一个,姜维的作战目的,就是要进攻延津,对延津围点打援,吸引郭淮出城离开酸枣……不管延津是否已经有了曹魏的援兵,他都要进攻。

最后,也是姜维做出决断的最重要依仗——两万大汉精锐禁军在手,老子怕谁?!

蒋济如果龟缩在延津渡口内防守,那姜维还得想想其他办法,看能不能快速破敌……如果蒋济真的率领曹魏援军在延津渡口附近设伏,跟姜维打野战,那反而是姜维求之不得的事情。

略加思索后,姜维决定,无视这份书信的内容,继续往延津进军。

当然,一路上的斥候,姜维又要求多侦查出去十里路,搜索延津附近是否存在魏军的伏兵。

进军是必要的,但姜维也不想这么轻易的被人埋伏……以防万一总是好的。

而姜维这一路小心的查探,大胆的进军,顿时也让蒋济知道……自己的计策失败了。

也是,这么简单的心理战计策,大概也就那个疑神疑鬼的孙大帝能上当。

不过嘛,这个计策虽然失败了,但对蒋济而言,其实也没什么损失……最多就是损失了一个传令的军使而已。

你姜维既然没有中计,兵临城下了……那我就龟缩不出呗。

三天来援军这事儿确实是假的,但是七天内有援军到来这事儿,却是真的。

老夫就是再无能,守七天的心气还是有的!!!

第1128章 有心无力的蒋济

蒋济到底还是有点高估自己,也高估了延津渡口的防御能力了。

本以为再怎么样都能撑过七天的蒋济,在姜维领兵抵达延津渡口的第三天,就不得不向酸枣的郭淮发出了求援战报。

其实蒋济也不想这样的,以蒋济的战略眼光,完全看得出来,蜀贼就是在玩围点打援的把戏……可他也没办法,客观条件也好,主观能力也好,都使得他不得不立刻求援。

客观条件上……延津渡口,并不是一个多么坚固的军事要塞。

延津渡口这个地方,上一次加固修筑,还是在三十年前……那时候是袁曹官渡对峙,袁绍领兵狂攻延津和白马两个渡口。

白马渡口那边,因为是袁绍军的主攻方向,关羽又在这里阵斩了颜良,导致白马渡口这边的战斗更加知名,也因此,很多人都知道,白马渡口的守将,叫刘延,此人非常的擅守。

而延津渡口这边,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三国演义》,存在感都不高。

当时的延津渡口守将,其实是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延津的防御设施,也是于禁一手打造的。

可自从曹操在官渡之战获胜后,袁曹对战的阵线就一直在北移,最后当曹操彻底平定河北之后,延津这个地方,就彻底成了大后方。

一晃过去三十年的时间,如今的延津渡口的防御设施,还是当年于禁留下来的老底子,三十年来,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修缮。

延津渡口的城墙,比北中城那个临时据点要稍微好一点,延津渡口的城墙不是土夯城墙,而是砖石城墙,从坚固的角度来说,要比北中城强上不是一星半点。

但延津渡口的城墙也有一个缺陷——只有三丈高。

这已经是当年于禁为了增加延津渡口的防御,抢修出来的结果了。

而三丈高是什么概念呢……汉尺比现在的尺寸要短一些,汉尺三丈高,换算到现在的尺寸,也就是只有七八米高的城墙。

这个高度吧,你说他矮吧,也不矮了,有三层楼那么高了。

可你要说他高吧……比起八九丈高的潼关,六七丈高的襄阳城来说,这个高度实在不怎么样。

这种高度的城墙,都不需要动用云梯,直接搬一张钩梯就能轻易攀爬上去,弓箭手甚至可以不用抛射,在七八十步外的地方,用直射都能威胁到城墙上的守军。

这种情况,是极其不利于防守的。

而且,蒋济也不是于禁,袁军的战斗力,也无法跟如今姜维麾下,精锐的大汉禁卫军相比。

虽然于禁这个人晚节不保,落到了一个兵败被俘,最终孤老于成都的下场……但光论军事指挥能力,于禁可以甩蒋济八条街。

蒋济的长处在于战略眼光,在于出谋划策,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如何不好说,但军事指挥经验约等于零。

但凡司马懿有的选,都不会让蒋济来守延津……可惜,司马懿只能在蒋济和高堂隆中间二选一,他不得不选蒋济。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