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页(1 / 1)

('

因此,这个情况下的张飞,显然是处在不正常的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佐证……张飞完全不记得黄权是谁,以及他在看到魏延的时候,居然询问魏延为什么会出现在议事厅里,而不是护卫在大哥身边。

这话闹的魏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很显然,现在的张飞,精神状态非常的混乱,他已经有点搞不清现在自己身处的地方和境况了……说出来的话,当然不能作为参考意见。

但不管如何吧,抛去张飞的意见,现在洛阳城内的将军们,大多是赞成对外一战的。

故此,诸葛亮给司马懿写回信,约定三天后,在洛阳城东门外,一决胜负。

三天时间,是不给司马懿从南门或者北门调兵增援的机会。

而司马懿这边……诸葛亮只要同意出战,就已经是出乎司马懿预料的好事了,是不是调兵增援,根本不重要。

而且吧,司马懿也没有那么没出息。

洛阳城内大概有四万守军,而司马懿手里现在也有四万兵力……近乎相同兵力的一场邀战,他司马懿要是还寻求调兵,用兵力人数欺负诸葛亮,就算赢了,也显得司马懿格局不够,底气不足。

司马懿可不认为,自己真的比不上诸葛亮。

四万对四万,司马懿有足够获胜的把握。

而到了三天以后,双方在洛阳城东门外,摆开阵势,相约一战。

司马懿方面,四万大军齐出,在城外列好阵型。

诸葛亮方面,却只有三万人应战……为了防止司马懿不要脸的再次出尔反尔,诸葛亮留下了黄权和向宠两人,各领五千人守卫南门和北门。

没办法,司马懿这老小子有前科的,上次答应了约战还不战而逃呢,这次假意答应约战,实则制定偷袭计划,也不是没有可能。

故此,诸葛亮留下了一万北军精锐,分守两门,防止司马懿这老小子拼着不要名声,玩偷袭这一套。

而司马懿方面……其实司马懿一开始还真的没有发现诸葛亮少了一万人应战。

人数太多了,司马懿又没有占据高地,视野受限,只是通过肉眼观察的话,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汉军出城,兵力多寡,一时间难以分辨。

而诸葛亮的列阵,也是摆出了常规的圆阵,先立足于防御……圆阵的阵型,至少在第一时间,司马懿是看不清楚诸葛亮在后军到底藏了多少人的。

只有等司马懿主动发起了进攻,诸葛亮挥军迎敌后,司马懿才发现……诸葛亮的这个圆阵,似乎在防御层次上,有些薄弱。

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兵力全出?!

通过观察战场的变化,以及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司马懿终于发现,诸葛亮的军中,少了五千到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应战。

这个事儿,可就麻烦了。

司马懿当然不会想到这是诸葛亮防备自己不要脸的出尔反尔,所以留下了兵力去防守城池了……司马懿是下意识的认为,诸葛亮故意留了一手,准备在找到自己进攻破绽的时候,一击取胜。

这就导致了司马懿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进攻阵型变化,不能给诸葛亮创造缠住自己的机会,同时又要随时做好应对诸葛亮奇兵突袭的准备。

为此,司马懿故意收拢了一支五千人的预备队,配合自己的中军所部三千人,以防万一。

理论上讲,司马懿的应变不算有错,但问题是……打着打着,司马懿终于察觉到,事情好像跟自己预计的,有些不太一样。

其实吧,司马懿对于这次邀战,也是有过预计的。

他知道蜀贼的有一支精锐的北军就在洛阳城内,而这支蜀军的整体战斗力,要比自己手里的郡兵要强一些。

可问题是,在司马懿看来,这支北军精锐的战斗力也不是到了碾压曹魏郡兵的程度,而且除了这支北军外,蜀军其他郡兵的战力,未必就比魏军郡兵要强。

再一个,这是四万人规模的大战,就算士卒战力优秀,也得看主帅能不能通过指挥调整,发挥出最大战力出来……即便可以,司马懿这边也不是不能通过战术调整,缠住这支北军精锐,然后在其他蜀贼郡兵防御的地方,寻求突破的可能。

战场之上,全看主帅调度,兵卒战力也许很重要,但影响兵卒战力的因素,同样也有很多,就看谁能真正的把握住机会了。

还是那句话,在临阵指挥方面,司马懿对自己有着足够的信心,他真的不觉得,诸葛亮这么一个文官出身的人,就算学过几年兵书,在临阵调整上,能比得上自己。

然后司马懿就被打脸了。

不管他怎么指挥调整,诸葛亮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做出相当出色的应对,而且就军卒的战术执行能力来说,诸葛亮麾下的士卒,明显要比司马懿麾下的兖州郡兵要强上一些。

司马懿显然是低估了诸葛亮在指挥方面的天赋,诸葛亮几乎可以在他做出任何战术变化之后,立刻做出相对应的调整。

而且,诸葛亮的排兵布阵,一开始对阵的时候确实是圆阵,但是,打着打着,司马懿却发现,诸葛亮让一部分兵力后撤,一部分兵力提前……圆阵慢慢变的,不像一个圆阵了。

而是,类似于一个八角形的阵型。

是的,诸葛亮用大汉北军为骨干,把大汉北军前压,南阳郡兵收缩在内,摆出了他自己独创的阵型——八阵图。

第1023章 临阵指挥对决

洛阳城东门外,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临阵指挥对决。

面对诸葛亮摆出的圆阵防御,司马懿采取了锋矢阵的进攻阵型进行应对……但打着打着,诸葛亮突然收缩外部阵型,变成了一个类似于八角形的阵型——八阵图。

八阵图,是一种多兵种联合作战,攻防于一体的阵型,如果是全状态的八阵图,在同等兵力下,司马懿的四万曹魏郡兵,恐怕很难在正面对抗汉军主力。

但可惜,现在的诸葛亮,手里只有三万兵马,其中两万是熟练掌握八阵图阵型转换的大汉北军,还有一万是完全没有八阵图操练经验的南阳郡兵。

为此,诸葛亮只能把南阳郡兵往内部回收,把大汉北军摆在外围,用两万北军来对抗司马懿的魏军。

而司马懿这边呢,因为担心诸葛亮留了后手,手中保留了近八千人的预备队,实际投入到战场中的部队,也只有三万两千人左右。

兵力上,司马懿还是占据优势的,但实际的战况发展下来,司马懿却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当诸葛亮在一开始采用圆阵防御的时候,司马懿采用锋矢阵进攻,其目的,就是要重点突破,凿穿诸葛亮的圆阵。

为此,司马懿下令前军的一万五千人强攻,左翼和右翼各八千万,往圆阵的侧方向移动,尽可能的牵制住诸葛亮的圆阵侧翼兵马。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尽可能的牵引诸葛亮所部侧翼和自家前军攻击重点之间的距离,割裂汉军圆阵侧翼对魏军攻击重点的支援。

简单来说,就是要撕裂汉军圆阵之间的互相联系。

圆阵能在防守端起到奇效,就是因为圆阵能最大限度的引领兵卒之间的互相协作,在局部防御中,造成多打少的效果。

而现在,司马懿要做的,就是切断这种互相协作的可能,这样就能轻松破解圆阵的防御。

可以说,一开始的指挥,司马懿是目的性非常明确的,而且进攻实施的还算顺利。

但打着打着……诸葛亮弄出了一个奇怪的“八阵图”出来。

八阵图,既有圆阵的防御性,同时,又因为多兵种不同转换调整,给正面进攻的对手造成应对不便的效果,如果在战场上不能快速适应对手变化的话,很有可能在措手不及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本来你面对的对手是手持苗刀的士卒,但打着打着,突然变成了一群刀盾兵。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刀盾兵虽然防御力强,但进攻能力弱,从苗刀兵变成刀盾兵,常规应对不变也没什么关系。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