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剩下的三个郡,河东郡,河内郡和颍川郡,依然还是控制在曹魏的手里。其实这样的统治,并不算太稳固,尤其是河南郡连接荆州南阳郡的通道太过于狭窄,一旦颍川郡的陈泰反攻襄城的话,这条通道随时可能被切断。这是军事上不占据直接优势,从而导致了司隶地区的世家大族们,对曹魏依然抱有不小的信心,认为曹魏是有可能杀回洛阳来。这就让诸葛亮在河洛地区的渗透,政治劝诱工作,进行的非常艰难。当然,这里面也有河洛世家对大汉的世家政策有所抵触的原因……但这只是次要原因,不是主因。毕竟,大汉的世家政策虽然比曹魏要严格一些,会影响到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但大汉终究还是对世家大族看重和优待的,诸葛亮也知道,这个时代,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是无法稳定住政权,控制住地方的。大汉限制世家大族,不过是会影响到世家的一些话语权和利益,但并不是要彻底毁灭世家。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世家大族对大汉能守住洛阳没有信心……别回头我刚刚押宝在季汉身上,转头你们季汉就丢了洛阳,让曹魏杀回来了。因此,诸葛亮现在非常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曹魏在丢失洛阳后,不可能再回来了。只有这样,才能让河洛地区的世家大族们逐渐放弃支持曹魏,转而投向大汉。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守住洛阳,击退这次曹魏集团的反攻。但如今兵力不足,不得不全程退缩防守……如果这场战役里,汉军被魏军堵在洛阳城狂揍,那就算艰难的守住了洛阳,也不会让世家大族们信服的。最好,还是能在正面一对一的对决里,战胜魏军……这才是最好的证明。为此,诸葛亮是真的很犹豫,要不要答应司马懿的这次邀战。虽然有着明确的政治需要,但主动出击这种事,太过于冒险了,而且是敌人所愿意看到的……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当然会相当的纠结。所以呢,诸葛亮不得不跟徐庶,魏延,张飞等人,一起商议这些事情……他真的一个人下不了这样的决心。随着大汉兴复在望,诸葛亮却感觉自己肩头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那种羽扇纶巾,谈笑退敌的轻松感,已经越来越少在自己身上出现了。其实也不难理解。早年刘备集团虽然遭遇的困难很多,但也不是没有办法闪转腾挪,尤其是当刘备等一众老将军们都在的时候,诸葛亮虽然也很累,但至少压力没有这么大。可现在,季汉的势头起来了,甚至重新杀回了洛阳,但闪转腾挪的空间,却反而更加小了。早先的刘备集团一直在失败,多经历一次失败也没什么,甚至赤壁那会儿,诸葛亮还打过万一东吴扛不住曹操的进攻,那刘备集团就趁乱在东吴占据一块地盘,慢慢发展的主意。可现在,季汉占据了洛阳,如果再丢失洛阳,所造成的影响力却是致命的,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大汉能不能三次中兴。先帝已经驾崩了,天子虽已成年,但理政经验不足,威望不就。关将军已经故去了,子龙和三将军都已年老……就是他诸葛亮,法正,庞统,张溪这些人,都已经年过四旬,甚至徐庶,黄权,魏延等人,都已经年过五旬了。如果不能在这个时间节点完成大汉三兴的话……交给下一代,诸葛亮真的没有信心。不由得诸葛亮压力不大。而对于诸葛亮提出的,要不要答应司马懿的邀约,主动出战这事儿……大家的反应倒是出奇的一致。既然有这样的需要,那就……打吧。“我等征战沙场三十余年,难道还能怕了这帮魏贼不成?!”这是魏延的原话,同时也是嗓门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但可惜,这是个好战匹夫之言……诸葛亮还是更看重黄权和徐庶的意见。而这两人的意见,其实也倾向于主动出击的。手握四万大军,面对对方八万大军,如果选择龟缩防守的话,多少有些显得胆小怕事,长久守下去的话,对军心不利。与其等到伤亡增加了,士气下降了,再寻找主动出击的机会,倒不如趁着现在,还有足够的战力时,主动出击比较好。而且,从政治角度上看,这场仗,其实也有打的必要。当然,用四万人去硬拼八万人,自然是下下之策,但如果用四万人去对阵西门外司马懿本部的四万人,也不是没有一战的把握。如果真的能在这一战里,击退司马懿……甚至都不用击溃,只要击退司马懿,那么这个洛阳防守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打,也不失为一种防守的方式。有了这两个人的背书,诸葛亮这才稍微拿定了主意。至于张飞……不是诸葛亮不想听张飞的意见,而是张飞现在的状态,很微妙。“军师之言,俺听着就是了……”这就是张飞在一阵憨笑之后,给出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第1022章 诸葛八阵图张飞现在的状态,真的很微妙。自从打下了洛阳后,张飞整个人就跟卸了劲一样,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连军中事务,都是交给魏延代为掌控的。甚至发展到最后,张飞直接把自己关在了洛阳的宅邸里,不见外客了。根据张飞洛阳府邸管家的说法,张飞这段时间的行为很诡异,有时候相当的暴躁,下人稍微有一点不如意就会遭到张飞的斥责和打骂,但有的时候,张飞又异常的好说话,对谁都是呵呵傻笑,下人犯了什么错误他都是笑脸相迎,不以为意。这种状态,很显然不是一个正常人的状态。诸葛亮也曾经在洛阳城中遍请名医,给张飞诊断……结果名医们都说,张飞这是“神思过度,伤及心脉”的症状。说直白一点,就是年纪大了,想的又多,最后导致精神恍惚了。而原因嘛……其实不说,以诸葛亮等人跟张飞的二十年的交情,大概也能猜到一点。先帝,二将军都已经故去了,昔年的桃园三兄弟,只剩下三将军一人还在世。之前三将军能硬撑,是因为二将军留给了三将军一个遗命,要他打下洛阳,把他身上的“司隶校尉”从遥领变成实受,三将军才一直撑着一口气。现在,洛阳也攻下了,三将军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人生目标,再加上思念两位兄长……变成现在这样,并不是不可能的。毕竟,三将军也年纪大了,快七十的人了……乡间这个年纪的老者,有三将军同样症状的,也不在少数。考虑这个特殊的情况,现在的洛阳军务,诸葛亮是一手抓的,军中的实际执行,也是交给魏延去处置。而张飞,现在更多的是担任一个吉祥物,精神象征的作用。这次军议,诸葛亮还是请来了张飞,但张飞的发言……也没法当真。别的不说,就冲着张飞回应诸葛亮的话,就能看的出来。张飞居然在军议上,称呼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已经快十年没有听到张飞这么称呼自己了。上次张飞这么称呼自己,还是在先帝刚刚打下汉中的时候。张飞的性格,跟关羽不同……关羽对徐庶,诸葛亮等人虽然也尊敬,但他本人也孤傲,再加上做惯了主帅,他习惯于称呼徐庶为“军师”而不是称呼徐庶的官职,反而是体现了关羽对徐庶的认可和尊敬。但张飞不一样,张飞是非常尊敬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用那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语气跟诸葛亮等人说话的,正常情况下,这时候的张飞应该会称呼诸葛亮为“丞相”。以前诸葛亮只是“军师中郎将”或者“军师将军”的时候,张飞官职比诸葛亮高,以“军师”称呼诸葛亮,是显得亲近和尊重,等于是把诸葛亮抬到了跟自己差不多级别的位置。但后来,随着诸葛亮的官职慢慢跟张飞差不多了,这时候张飞出于尊敬文人士大夫的考虑,一般都会称呼诸葛亮的官职,而不是继续称呼为“军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