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日,温玠晚膳后便至石桥,静候老者。亥时,老者如约而至。
温玠躬身一拜:“晚生惭愧,前几夜竟让长者等候。”
老者微笑:“欲成大器,须经磨砺。”语竟,从怀中取出一书,递与温玠。
“熟读此书,可为帝王之师。十年间,安定天下,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温玠接过书籍,观其名曰《鬼谷》。
老者将书籍交付后转身欲走,温玠急问其名。
老者并未回头,留下一首诗,从此销声匿迹。
孔孟书成仁与儒,不若鬼谷待虚无。
安知天下风云事,自许人间圣贤名。
刀光剑影何以止,世若空冢难独行。
他朝明镜堂前坐,甘为帝师犹不悔。
当时年少掷春光,故作多情染尘香。
三十年前,南唐运城之地,天罹旱魃,赤地千里,禾黍焦枯,仓廪空虚。民不聊生,饿殍载道,惨状堪比末世。
城墙倾倒,瓦砾堆中,一孱弱小儿孤立其间。衣不蔽体,面如土色,目光中犹带求生之渴。其目送行者匆匆,冀望能得一二慈悲,或施一饭之恩。奈何灾年之下,人人皆为自保,谁有余力顾及他人?
运城太守莫怀空,心怀黎民,目睹灾情之严重,民不聊生,大开府库,散粮以救饑民,以解燃眉之急。然灾民如潮,粮草有限,终难周全。情势所迫,莫怀空不得不挥毫上疏,恳请朝廷施以援手。
然而,朝廷音讯久未至,莫怀空心急如焚,日夜翘首以待,唯愿朝廷速发慈音,以解民倒悬之苦。因不忍亲睹子民受难,于是闭门不出,独坐府中,苦思赈灾良策。
某日,一云游道人,飘然而至运城,左右各伴一小童,一负书筐,一携药囊,风姿绰约,似谪仙降临尘世。弱小童子见有行人,伏地而跪,伸手牵其衣裾,以乞食。
“大胆,汝敢污吾师之衣。”左侧小儿怒斥道。
“宇儿,不许无礼。”道人从容,自怀中取干粮,施予乞儿。
衆灾民见道人手持食粮,一哄而上,欲夺之。忽一队官兵疾至,制之。
“运城太守莫怀空,见过慕容先生,祈请先生为吾城百姓解困。”莫怀空语竟,对其俯身行礼。
被称为慕容先生的道士,单手扶起莫怀空,“慕容此行,正因此事,莫太守心系百姓,此礼非不当受。”
“恭请慕容先生移步府中,共商大计。”莫怀空恭声道。
“莫太守,请。”慕容先生颔首,随莫怀空而行。
似觉察身后有乞儿追随,慕容先生侧旁少女自怀中取出数枚饴糖,递与乞儿。
“我名慕容黎漱,你呢?”少女浅笑,宛如冬日暖阳,慌了他的心神。
半晌,乞儿回神答曰:“沈、沈巍。”
“师妹。”慕容先生身旁少年轻唤,引少女离去。
那日,是沈巍与慕容黎漱初见。
慕容先生随莫怀空入府,莫怀空即令仆役备晚宴,以表敬意。
宇儿见席间尽是野蔬,碗中稀粥几近清水,难以啖食,尝一口后便搁箸不动。慕容黎漱亦感难以下咽,于是寻了个借口回避。
时至戌时,天色已暗,慕容黎漱腹饑难耐,欲出府觅食以解饿。行至门前,忽闻微弱呼声,回首一望,原是白日那小儿沈巍。
“你为何在此?”慕容黎漱问。
“想来你等初至此地,或不适莫太守府中之食。”沈巍递还部分慕容黎漱赠与之饴糖。
慕容黎漱接过饴糖,还未道谢,身后却传来呵斥之声:“家师被莫太守奉为座上之宾,怎会于饮食有所怠慢?”来者正是宇儿。
“莫太守廉洁奉公,爱民如子,若有盈余之粮,定已散于百姓。故我猜你等皆未进食。”沈巍道。
宇儿本欲辩驳,奈何腹饑难忍,无力与其争辩。沈巍见状,将手中饴糖分与他共享。
宇儿接过沈巍手中饴糖,转身背对,不複言语。
“我师兄出身显赫,往昔骄矜,今日之事,切勿介怀。”慕容黎漱道。
此刻沈巍不解其所谓名门之意,唯感那必是不会忍受饑饿之地。
翌日,慕容先生与莫太守于府内筹谋赈灾之策,沈巍三人藏于暗处窃听。
“未知慕容先生有何妙计?”莫太守问。
“可向邻近城池借粮,待朝廷赈济至,再行归还。”慕容先生道。
莫太守以为可行,于是令使者持其亲笔信函赴潼关,向于太守借粮。
“且慢!”慕容黎漱一时疏忽,竟让沈巍自暗处走出。
“你是何人?”莫太守问道。
“乞儿沈巍,拜见莫太守。”沈巍答曰。
莫太守道:“何故阻拦本太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