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夷馆和礼部与内阁经过商议后,最后还是与其他事情一起上奏给了朱高炽。
朱高炽听到后,尽力的思考了一会,终于想到了一些。
阿曼就是后世的阿曼。
原本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十一世纪独立了出来,历史上要在十六世纪初被葡萄牙人入侵并长期殖民,十七世纪中叶推翻了葡萄牙人,过了两百年后又被英国入侵殖民。
十五世纪初,大明下西洋的船队到过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阿曼佐法尔、也门亚丁港等地,和当地的阿拉伯民众交往颇深。
据下西洋的阿拉伯语翻译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和随行人员费信所著的《星槎胜览》两书的记述,当来自大明的三十多艘大小船只停泊在佐法尔水域,当地居民齐聚码头,敲着传统的阿拉伯大鼓表示欢迎。
如今发生了变化,下西洋的船队变成了商人们的船队。
大明工局吃相难看,加上多年来国内高压的竞争环境,许多的商人们选择了出海,以前是南洋,如今逐渐扩张到了西洋,脚步越来越远,东边也横跨了大洋。
长期的贸易下,大明的名字和传说成为了美丽的神话,许多人不相信,也有人相信,各种各样的言论,促成了当地一些变化。
商人们连哄带骗的方式下,竟然说动了阿曼的苏丹,主动派了使团要归附大明,也就是前两年的事情,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明的宣慰司。
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可是按照规矩,阿曼还就是大明的土地了,只要大明一直强盛,就没有人反驳。
“宣慰司,宣抚司,都司。”
朱高炽开口说道:“整个南洋,宣慰司变成宣抚司最多二十年,宣抚司升格为都司最多二十年,都司升格为行省同样是二十年,这是大明的国策。”
宗藩体系多年来一直在变化,如今又有了新的潜规则和要求,正式走上了三等级制度。
“阿曼既然是大明的宣慰司,那么要不要施行这一套,不施行的原因是什么,施行的话要不要执行新宗藩体系的约定,这些都是要长足考虑的,考虑清楚了才能知道当下应该如何做。”
朱高炽对于前年内阁轻率的收阿曼为宣慰司不满意,并不是反对他们的决定,而是认为内阁关于阿曼的处置并不够具备大局观。
南洋因为大铁道的完工,所以推出了新的宗藩体系章程,加上大明的影响力,各地土司皆不敢违逆,那南洋之外的土司呢。
内阁至今没有完整的方案,以至于阿曼派了人来出难题。
当时和阿曼苏丹签订的宗藩体系约定,与南洋各宣慰司签署的宗藩体系约定完全不同,充满了哄骗的性质,签到手再说。
这是第一步,而不是终点。
杨士奇很快想到了解决方案,于是上前一步说道:“臣认为可以答应支援阿曼一批武器和物资,但是阿曼也建立社学,学习我儒家文明。”
“前往当地贸易的大明商人可以监督,带回当地的情报,如果敢违逆,则取消下一批的支持。”
听到杨士奇的答复,朱高炽点了点头,又说道:“虽然可以解决一时,但还是要多想一想更全面和完善的方案。”
等于内阁商议完后,皇宫事务局的执事告诉了朱高炽大喜讯。
从大洋对岸回来的船只,带回来了许多的当地土特产,其中有一些类似太子殿下要求的种子。
朱高炽大喜。
高产作物对于现在的大明同样还有不小的作用,更不提橡胶树。在朱高炽看来,货车的使用和普及,唯一的短板就是橡胶轮胎。
最后,朱高炽的确看到了一袋子的橡胶籽。
见到太子殿下如此高兴,商人们也激动的说道:“我们请教了当地的土著次树的习性,根据老师傅们的经验,认为在南洋栽种是没有问题的。”
“好,当赏。”
朱高炽大悦。
为什么他没有打压大明的商人们,因为大明的商人们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特别是当下的环境里,首先是因为国内竞争不过,没有什么关系的商人们前往高丽获得的成功,虽然后来遭受了大明工局的不小打压,但是无疑吸引了许多人开始好走向海外。
其次等到绝岛的成功,更加刺激了商人们的热情,在海外的探索上,大明商人们的确很有主动性。
第七百一十章 自带光芒的洪熙皇帝
文华殿。
因为商人从海外极远之地带回来一些中土没有的土特产,获得了太子殿下的喜欢,竟然召集了众臣前来参观,得知后的官员们表情不一。
有人乐于见到新事物,有人认为好大喜功。
“海外有许多中土没有的东西,包括渤泥都司那许多的香料,可也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难道日后要成为常例不成?”
走路的一群官员里有人担心的说道。
“海外的商人如此之多,今日他带一物,明日他再带一物,朝廷什么都不用干,只看商人们带回来的土特产就行了。”
“哈哈。”
因为说的有趣,引起了不小的笑声。
“这话不对,那香料虽然只是调味之用,却关乎了民生,发展了经济,促进了生产力,对于江山社稷有大功,今日吸收一件,明日吸收一件,天下好东西岂不是尽入囊中。”
“更不提这批商人带回来的农作物,听说极其的高产,如此的话,岂不是百姓之福。”
听到有人反驳,那抱怨的官员没有继续多言。
进了文华殿,殿里已经有了不少人,场中摆放了几样种子,最里面是一些技术人员正在研究。
“这玉米和番薯啊,亩产十几数十石,而且对地力和水分要求不高,哪怕是不能种子谷物的土地也能使用,不光高产,还不挑地。”
听到商人们的介绍,不少的官员翻起了白眼。
天下里会有如此的美事。
看到官员们的样子,朱高炽晓得不少人不相信,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上明末清初,百姓们用自己的行为做选择,靠着民间的自发行为,番薯种遍了全国,取代了传统的杂粮,乃至相当长的时期上升到了主粮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优异的效果,番薯不可能获得农民们的普遍接受。
底层本就是接受新事物最慢的群体,而且是最不愿意主动变化的群体,偏偏都发生了,事实就是事实。
产量哪怕如今大明的水稻加上化肥也不如番薯的产量,而番薯还不挑地,不需要大力的平整土地等力气活,无论是种植还是收获要都轻松许多倍。
番薯和玉米并不是旧时代的农作物,还需要时间来进化。
番薯和玉米在新大陆已经种植了上千年,早就已经发展的成熟,所以西班牙殖民者才宁愿万里之遥带到吕宋种植,当做他们的储备粮,能让殖民者做出这个选择,同样可见番薯等农作物的优秀效果。
官员们看到太子殿下的态度,没有人愿意出来扫兴,所以也就没有人反驳商人们,他们也无从反驳。
以前军户经济合作社的老师傅们被找了几名出来,判断种子的情况,虽然也说不出个四五六来,可只要是种子,他们有信心摸索最好的种植方式。
问了些商人们当地的种植情况,根据师傅们的说法,朱高炽让皇宫事务局专门负责新农作物的种植,尽快的种植成功。
……
永乐二十二年夏。
戈壁滩上冒着看不见的热气,让视线都发生了交错,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骸骨暴露在沙漠上,一处大石头的下面躲藏着十几头骆驼。
骆驼聚在一起,让这处的阴凉很快燥热了起来。
“鄂木布这个叛徒,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骆驼群里传出了声音,一名围裹严密的壮汉恶狠狠的说道,因为黄沙的原因,想要顺利的渡过沙漠,人们必须遮住口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