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括洪武年,山东向辽东供应物资走的就是海运。
例如早先朱元璋派去辽东担任总兵的杨文。
此人历史上洪武二十六年就是出任海运总兵,率领京城卫将运粮到辽东。
包括开国功臣靖海侯吴祯、延安侯唐胜宗、舳舻侯朱寿等人都曾“总舟师”由登、莱转运粮饷物资到辽东。
并且“岁以为常”。
也就是海运定为常例,乃至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同样是由海运供应辽东。
明朝禁海的目的是为了防备外敌,防不胜防的倭寇,漫长的海岸线很难防备。
手段温和,有明确的规定。
总体来讲,这项措施是出于大国的综合判断,对于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危,政府有详细的计划。
在整体上,人们和国家是一致对外的,受到的效果是由两者共享的。
此时它们是一个共同体,在国受到威胁的时候,个人利益势必要向集权利益低头,属于无可厚非的举措。
清以防汉为主,对内手段残酷,禁锢思想,禁锢科技,畏惧火器发展,叫做闭关锁国,防备外来的思想冲击。
把明朝和清朝的禁海混为一谈,绝对是无知,或者居心叵测,不是一个立场的思想。
“铁道的作用的确令人惊叹。”景清虽然没有乘坐过铁道,应天府的铁道还没有通车。
但是铁道的威力,已经没有人反对。
去年北平新军闪击太原,今年十万大军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从山东与河南两方面悬于应天府头上,都是因为铁道。
而铁道对于经济的作用,官员们又不是傻子。
明朝地方的大户们死抓海贸不放手,他们能不知道经济?
“景君颇有才能。”李道信笑道。
圣人虽然没有开口挽留景清,但是李道信跟随圣人这么久,圣人的举动,李道信如何看不出。
景清识大体,严律法,在都察院做事一向恪守成规不讲私情,李道信知道圣人喜欢景清。
三人吃过饭,也没有离开工地。
朱元璋熟门熟路,竟然去了工地的工程部所在的地方。
“新城区道路部。”
“道路规划室。”
“道路物料局。”
“新城区调控部。”
……
门口挂着的牌子,清晰的告诉人们这里是做什么的。
朱元璋还找到了一间宿舍。
管事的宿舍。
一间宿舍四张上下铺,八个人睡觉。
“这里空着,你睡老刘头的铺,这人比较大方,那个小周不行,此人小气,睡了他的铺是要发脾气的。”
“这……”景清瞠目结舌。
“咱当年什么地方没睡过,能有一张床都是好的。”
朱元璋轻描淡写。
“你可以好好看看工地,这工地里头啊大有讲究,一切的规矩都是集思广益,值得探究的。”
“只把这工地的道理弄明白了,哪怕以后不当官,也是有好处的。”
景清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圣人的训导。
圣人不是一般人。
他能这么说,肯定是有道理的。
朱元璋当然没有说错。
中华重工体系从民间挖掘了大量的人才,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包括吸纳了民间的读书人。
什么叫规模化。
人才聚集到了一起,整日讨论的工业发展,同样也是规模化。
在工业生产力质的突破下,不光是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同样在管理制度上更是追求精益求精的一套。
中华重工的大基建是核心,那么工地的管理制度绝对不是可以小觑的。
七年的发展下来,工业上管理上的“皇冠”。
景清突然愣住。
上万人的工地,各色各样的工程,能让这许多人按部就班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
圣人留在工地,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喜爱,而是圣人也在研究工地的管理模式啊。
景清佩服无比。
圣人从来喜欢学习,从起家的时候就坚持每日读书求问,到老了也没有松懈。
不过景清更佩服的是圣人与人结交的手腕。
他是无法想出圣人是怎么样能做到,一个不相干的外人,可以在工地畅通无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景清自问自己做不到,而且听圣人的口气,宿舍里并不是人人好相处。
圣人能有今日的成就,景清深信不疑,绝对不是圣人靠着运气。
“工地能如此厉害,看来皇太孙殿下之才,委实非常人可比。”景清夸赞道。
想必这也是圣人爱听的。
“别夸他了。”
就像被人夸自己的孩子,大人推诿一样。
朱元璋嘴上露出笑容,“这孩子如何能有这本事。”
“不过有点他做的不错,把各行各业的人才集中到一起,给了他们政策和扶持,靠着发挥人才们的力量,才有了这工地的管理模式。”
“圣人,歇息吧。”
李道信提醒道,“傍晚您还要看新曲呢。”
听到李道信的打断,景清这才没有继续说话,朱元璋也闭上了眼睛,金州大夫说了,他要保持好睡眠。
活动需要如常,睡眠更是关键。
根据金州大夫的指点,朱元璋倒是小半年没有头疼过了。
执行力,朱元璋无疑是很强的。
既然认为金州大夫的说法有效,朱元璋就能做到每日严格遵守金州大夫的嘱咐。
……
“听说北平的戏子最近风头大的很,今天要好好见识见识。”几名穿着长衫的年轻人笑闹着来到了工地外。
工地。
经常由文工司负责的歌舞团和戏曲团进行表演,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并不对禁止外人观看。
反而鼓励周围的百姓来观看,这些都是不要钱的,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北平的新戏新曲。
“娼妇罢了,克死了两任丈夫的寡妇,只有苦哈哈们觉得好,因为他们娶不到婆娘,是个女人都能让他们眼馋。”
“他们去哪里见好的,能去河畔见些船娘都要咬牙再咬牙。”
“老百姓应该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别想些乱七八糟的,这才是持家之道,勤俭持家,自给自足。”
京城的社会报,把工地的新戏新曲夸上了天,竟然还说是新时代的精神。
部分年轻子弟们不服气,他们倒要来看看,好在了哪里。
“虽然话糙理不糙,可大千世界,谁又不想看看花花世界,老百姓也是人不是。”
“只有那忠厚老实的,埋头苦干的百姓,日子才能过得好,能吃上饭,反倒是喜欢乱蹦跶的百姓,日子一日不如一日。”
“闲汉,街溜子自古就有。”
夕阳西下。
下班了的工人们,不少的赶来此处,还有周边的百姓们,几名年轻子弟慢慢停止了交谈。
人太多了。
他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有些后悔。
第五百零三章 新时代的力量
淳化关新城区,中华重工体系在京城周边组织修建的第一处大基建工程。
“小赵先生,歇口气吧。”
七妹看着忙前忙后的赵锐,见这孩子满头大汗,想起好友赵氏的交代,忍不住笑道。
赵锐已经毕业两年了,在北平大剧院也工作了两年。
从一开始就崭露头角,如今是北平大剧院最年轻的管事,主动报名支援南方大发展人才调动计划。
“不累,七姨管好你自己,等会你要上台。”
赵锐叮嘱道,然后犹如小跑一样的行走速度,去别处检查。
每次的演出活动,赵锐都会全力以赴。
虽然毕业了,但是他和同学们还有不少的交流,常常聚在一起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说法。
文明建设的道路极其重要,是让更多的人们加入的重要战略。
越多的人接受北平模式,那么北平模式就能稳固如山。
他的同学说,他们读书人有责任倡导社会风气,读书明智,就是为了建设新大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