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意思呢,上朝。
这个上朝可不是自己关起门来称呼的玩意,是周边国家和地区认可的观念。
日后李成桂的儿子造李成桂的反,反对的朝鲜大臣们说要去上朝告状,喊出兴天下兵伐之的口号。
“让朝鲜懂礼的贤达们知道我朝的不满的想法。”解缙怕燕世子年轻不懂,跟着又说了句。
这特么有什么不懂的。
美国太强大了。
哪怕美国早就提出威胁说,做出了种种针对和打压的手段,仍然有人说后世是自己做的不好,所以得罪了美国。
认为应该向美国解释,改变自己的态度,获得美国的友谊。
怎么改变态度?
把美国对后世几十年里做的事情一一说出来,后世做了什么实际上的反抗没有?
还要怎么改变态度?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美国太强大了,许多人害怕。
太过害怕,导致他们对事实犹如鸵鸟一般的视而不见——所有的对抗都是美国发起的。
那么现在大明也是如此。
在许多朝鲜的贤达们心中,他们认为天朝是不能抗拒的,是不能得罪天朝的。
只要明白了这个心理路程,朱高炽就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
哪怕是掌握大军的开国大王的李成桂,面对其国内的主要舆论,也是无能为力的。
李成桂保下激进派郑道传,说明此人并不像明面上那般的顺从大明。
但是此人的确对大明采取了诸多服从的事情,也证明了其国内大量贤达们的意愿。
“解缙,此事交给你去办,但我有三个要求。”
“请世子明示。”
解缙拱手。
“第一,朝鲜商人与大明的商贸,不应该遭受野蛮的对待。”
“第二,应当尊重朝鲜妇女的意愿,朝鲜不得禁止人们的自由。”
“第三,郑道传此人不懂礼仪,却身居高位,大明将会制裁此人,所有与此人合作的两班人士,都会被大明制裁,宣布为不懂礼仪之人。”
听着听着,解缙的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
燕世子领会的真快。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北平能有如此局面,燕世子果然是智慧过人,许多道理一点就通。
“如果朝鲜大王顽固不化,不接受朝鲜贤达们的态度,可以考虑让金州海军炮轰汉城。”
朱高炽说完了自己的要求。
天下的道理其实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威逼利诱而已。
朱高炽认为,当走到最后一步,金州海军炮轰汉城后,面对大量的朝鲜贤达,哪怕是朝鲜国王也得选择让步。
这件事情需要京城下旨。
解缙以朱高炽的名义,返回了应天府,半个月后,在京城等待朱元璋的召见。
此时。
朱元璋悄悄离开了皇城。
他身边跟着李道信等人,穿着普通的便服,仿佛一名寻常的乡绅一样。
应天府在修建铁道。
北平铁道工程队的工人为主要施工人员,从北平府当地招募了许多工人加入。
有技术含量的工程,则由北平资深工人做。
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力气活,则由新招募的工人来干。
“咱当年最开始为北平的铁道工程队做饭,最开始才几百人的队伍呢。”
“六年下来,咱们铁道工程队合记有几十万铁道工人。”
“哦豁。”
朱元璋震撼道:“不得了哇。”
身边的李道信低下头,努力的憋住笑。
“那是。”
胖师傅挥舞着手里的锅勺,意气奋发的说道:“咱后来去山西烧饭,现在又来天子脚下烧饭”。
“了不起。”朱元璋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走南闯北,你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物。”
“何止呢。”
“我还见过小王爷。”
“是嘛,你还见过小王爷啊。”朱元璋惊讶。
老者太懂事了,胖师傅诉说的欲望压不住,滔滔不绝的说道:“北平最有名的名角,你知道是谁吧?”
“恕老夫孤陋寡闻。”朱元璋笑道。
“赵氏啊。”
“许多人说七妹最有名,其实最早出名的是赵氏。”
胖师傅感慨了起来。
“说起来这赵氏也是苦命人,自家男人死得早,一个妇道人家要拉扯两个半大小子。”
“那的确不容易。”朱元璋连连点头。
他本是从贫苦人家出生的,深知底层的艰难。
寡妇带孩子,那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赵氏长得好啊,有人贪婪赵氏的美色,没想到赵氏也是个狠角色,直接跑去找小王爷告状。”
胖师傅兴致勃勃的讲述,当年赵氏在铁道工程队干杂工的故事。
朱元璋最喜欢听了。
一个胖子,一个老者,聊着北平的八卦,仿佛是往年交一样。
“老爷,天色不早了。”
李道信不得不上前。
“诶,和你说话不知不觉就过了这么久,咱都差点忘记干活了,如果老先生不嫌弃,留下了吃顿饭?尝尝我的手艺。”
“那感情好。”朱元璋满口答应。
李道信无语。
几人陪着朱元璋真的留在了工程队的工地上吃了顿晚饭。
胖师傅跟朱元璋打了满满一碗肉菜。
重油重盐的肉浇饭,吃的朱元璋胃口大开。
“老先生,我的手艺如何啊?”
“好吃,好吃。”朱元璋大叹:“咱要是年轻个几十岁,绝对一口气吃个五六碗不在话下。”
“哈哈。”胖师傅眉开眼笑。
朱元璋意犹未尽的放下碗,看着工地上狼吞虎咽的工人们,内心油然而生满足感。
“老百姓们能顿顿能吃这么好的饭,真是好日子啊。”
“老先生说的对咧。”
“不管白日里多么的劳累,这一顿油水吃下来,谁能不满意。”
胖师傅笑道。
“民以食为天。”
“老爷,真的要走了。”李道信硬着头皮上前催道,打断了朱元璋的兴致。
朱元璋没有再让李道信为难,掏出了几两银子要送给胖师傅,胖师傅不但没有接受,还生气起来。
朱元璋竟然主动道歉了。
望着几人离开的背影,胖师傅只当今天碰到了个接地气的乡绅。
“想不到还有乡绅懂我们老百姓咧。”
第四百六十二章 老朱的好朋友们
滚滚长江东逝水。
朱元璋下旨,拨款百万物资给应天府铁道工程集团,朱元璋的旨意,没人敢违背。
看着长江,朱元璋满脸疑虑。
“咱怕最后这桥没有建起来,泼天般的人力物力也浪费了。”朱元璋最近很有名。
工程部知道最近有个小老头,应该是京城里的哪家勋贵,装作普通乡绅经常来工地上转悠。
这种人并不少,有抱着敌意的,也有抱着好奇的,每天都有京城的人来观看铁道的修建。
毕竟鼎鼎大名的闪电战,已经人尽皆知,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知道铁道的厉害。
可是南方不同啊。
南方多水道。
那么修建铁道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朱元璋最近交了不少的“朋友”。
对于铁道也有了更高的认知。
老朱从寺庙里出来,拿着一个碗乞讨到当上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明,只用了十五年。
别的不说,老朱的沟通能力绝对是顶顶的。
许多人都对这位老者印象不错,与这位老者聊天,每个人都感受到舒服。
从铁道总部调来的勘探技术人员,在各处勘探和规划,有位三十来岁的汉子,被朱元璋缠上了。
“咱们铁道工程部的口号是不怕困难,披荆斩棘,区区一条长江而已,挡不住我们铁道人的脚步。”
汉子大声的说道。
“哈哈哈。”
朱元璋忍不住拍了拍汉子的肩膀,“小刘小刘,你这算不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不算,我们有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