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氨水和农药。
“第一家真正的化肥厂,设立于天津吧。”
朱高炽回应道。
化工是污染型工厂,现在可没有环保设备,天津靠海,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往大海排污,是世界都在做的事情。
朱高炽可没有这么高的奉献精神。
等大明排污个数百年,再向世界主动提倡环保,多么好的理由,让落后国家采取环保的生产方式。
“有了这家不受限的化肥厂和农药厂,以后田亩的产量不知道会增加多少呀。”
李友直高兴的笑道。
氨水的产量来自于焦炭炼制厂,焦炭炼制厂生产中的废水,也就是氨水被收入,最后制作成颗粒化肥。
虽然焦炭炼制厂的产能增加了许多倍,但是氨水的生产始终受限于此。
如果要让更多的百姓使用上廉价的化肥,需要有专门的生产提炼技术,突破这个瓶颈。
对焦炭生产诞生的氨水过程,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有了新的提炼生产技术。
农药则是历史上明朝的技术,未来的天工开物里的记载,不过现在提前问世了。
以砒霜拌种,加上其余的辅助材料。
砒霜又叫砒石或信石,是含砷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三氧化砷,可以用于农业上拌种拌秧,以防病虫鼠害。
属于无机杀虫剂,优点是制作工艺简单,缺点是高毒,人饮用后死亡率高,因此已经被禁,有了更好的替代物。
但这可是大明。
化肥和农药都属于神器一样的存在。
前者让农作物增产,后者避免农作物减产,双管齐下就是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农业的病害虫一直是大问题,农民要在田地里一个个的抓虫去病秧,可以说极为的辛苦,大大影响百姓的身体健康。”
“发展农业技术,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们能种更多的田亩的同时,还要省力轻松,减轻种地的劳苦,并且大大提高田亩的产量,让老百姓的生产环境和工人一样提升起来。”
“北平的粮食稳,那么北境的粮食就稳,随着时间坚持的越久,北平的发展将会越快,潜力也会越大!”
朱高炽信心十足的说道。
“优势在我!”
社会报上,刊登了小王爷的话,四个大字成为标题。
“庆祝北平农业大丰收!”
“在天时些许不如往年的局面下,北平诸地的田亩产量不但没有减产,反而迎来了巨大的增产!”
“上下一心,齐力奋斗,团结对外,人定胜天!”
“咚咚锵。”
“咚咚锵。”
夏收完后,北平的乡间锣鼓喧天,欢庆热闹。
今年的北平,总体的亩产增加了五成。
夏麦秋粟。
一年的产量有望增至三石。
这可是北方,虽然不如南方一年有些地区的四石,但已经是史无前例的大丰收。
第四百二十二章 兔崽子朱高炽
北平的报纸流入了南方。
北平的亩产高达三石,震惊了不少的人。
许多的人没有感到奇怪,地方上的百姓甚至听闻过也没有什么感想,一年三石的产量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这……”
景清看着手里商人们带回来的报纸,手足无措的望着对面的商人,不可思议的反复追问。
“是真的啊,我一个人说假话,难道那么多人都说假话不成。”商人认真的说道。
北平地广人稀。
按道理来说应该比南方人均产量还要高的,北平应该向南方输粮才对。
可实际上北方需要南方的粮食。
导致这个区别的,就是两地的粮食产量的区别。
南方适合种稻谷,北方适合种麦子。
“化肥和农业如此厉害,如果能用到南方,岂不是南方的亩产可以增加到六石以上?”
景清很快想到了关键,忍不住追问。
“北平的化肥和农药产量有限,在北平的供销社里,只向本地的百姓售卖,而且是限购的,一个人只能买够二十亩田使用的化肥。”
“不会是燕世子故意控制吧?”景清怀疑道。
难道燕世子心中就没有天下百姓吗,只在乎自己的权势。
“真不是。”
“听说化肥和农药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燕世子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化肥厂。”
听到商人的解释,景清好受了些。
“优势在我。”
景清愣愣的看着报纸上的四个大字,心中只觉得冰凉,夏日下浑身冷汗。
黄子澄说的北平不可持久,在这四个大字前,仿佛就像一个笑话般。
如果商人没有说假话,北平不但不会缺粮,反而因为大丰收,这段时间恐怕已经消化山西和辽东的成果了。
“唉。”
景清幽叹,“北平实力越强,可朝廷有圣人在,也不是不堪一击的,只怕百姓们要受苦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商人忍不住摇头,“自古如此。”
“难怪前年练子宁从北平回来,就埋头要发展工业,一心不问外事,看来北平模式之威……”
景清不知道如何形容了。
当下的局势,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在北平接连的胜利下,人心终归是动摇了不少人。
北平模式。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越是了解,越是有许多的人反对,同样也有更多的人动摇。
可无论他们心中如何想,北平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就是无可改变的事实。
因为胜利,北平模式被许多人抗拒,同样因为胜利,北平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
而只要北平一直胜利下去,那些抗拒北平模式的人,终归会被大势碾压。
天下人都要接受北平模式。
不只是景清动摇了,齐泰也开始认真研究起北平。
北平为何能轻易闪击太原,为何一战而下辽东,为何碾压山西行都司。
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让北平的强大,开始浮现在大明天下里。
越是研究,齐泰越是感到无力。
“为何北平能取得如此多的胜利。”
“为何北平穷兵黩武,不但没有颓废,还越打越强势呢。”
许多的问题出现。
古代农业国家打仗,哪怕是后金这种劫掠的模式,到了最后也要先杀穷人再杀富人,杀光了数百万辽东之民,只剩下数十万汉军旗人口,才熬到了李自成攻破京城,给了他们入关的机会。
“北平不但没有因为打仗而穷困,反而越打越富裕。”商人们带回来一个又一个让人们震惊的消息。
思想上接连的冲击,对大明发生了无形的战争。
仿佛一夜之间,北平成为了应天府的舆论中心,人人都在谈北平,人人都在发表看法。
“北平新军的士兵,最低级的新兵,一年也有高达十八两银子的工钱。”
“北平的新军士兵训练都是实弹,每日都会操练。”
“他们每天的伙食有肉,管吃饱。”
“他们每个月六天假期,还有半个月的年假。”
“北平的军户最爱护百姓,北平的百姓最信任军户,人人以当军户为荣。”
“北平的百姓最有贤德,许多去北平求生的人,他们会获得北平百姓的救助。”
“在北平不会饿死,哪怕你是乞丐,每天在街道上乞讨,都会获得足够吃饱肚子的食物。”
“北平的百姓很有智慧,他们从来不施舍钱,只会向乞讨的人施舍食物。”
“北平有无数的生计,只要在北平加入工厂,几年下来就可以住新房子娶上媳妇。”
“北平有蹴鞠赛,有竹球赛,有马赛,好多的赛事;还有大剧院,歌舞院,大剧院和歌舞院每个月都会下乡,为百姓们演新戏唱新歌。”
整个江淮地区,都在讨论北平。
那些无数的商人们掀起来的舆论,让整个大明都开始了解北平,不少的百姓心中羡慕。
“去北平奋斗,不负此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