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给了朱棣分化和用计的机会,否则朱棣还不一定能赢。
能顺利接管大宁。
是朱高炽布局几年,最后采用偷袭之计,靠着铁道让大宁方面完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才造成了碾压的态势。
没有造成大的流血伤亡,对于朱高炽而言,让他日后顺利掌管大宁军队有很大的帮助,也最大化避免了消弱大宁实力。
房宽和张信都是靖难功臣,朱高炽这些年也了解过二人,是可以深信的人。
而且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朱高炽也控制不了大宁局面。
“我来大宁之前,已经专门召开了会议,军工联合办会全力督导各家军工厂。”
“我相信要不了几个月,全军都会装备上新军备。”
“但是这段时间也不能忽略新式军队的操练,不能出现军备等人的现象。”
“军备到位的那天,新军就要形成战斗力。”
“诺。”
众人拱手应道。
在朱高炽巡视大宁的时候,中华重工和各组织也没有闲着。
军户经济合作社所有工作人员下乡。
除了增加军户们的订单之外,还需要向地方军户们宣讲,形成统一的共识。
因为会议的原因,朱高炽第一天没有去见宁王。
晚上。
朱高炽休息在都司衙门。
有人送来了紧急消息。
“布政司布政使颜钝逃了。”
“逃了?”
朱高炽擦了擦迷糊的眼睛,没有反应过来。
“他的官印也不见了。”
“有人说昨天白天还见过此人,因此大概是昨晚离开的北平。”
“已经派了人去追。”
“算了吧。”朱高炽摇了摇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如果是昨晚走的,现在都不在北平境内了,去哪里追回来。”
北平的交通快。
别人逃得自然也快。
“看来我要早点返回北平。”朱高炽失去了睡意。
披着披风起身,然后推开窗户。
寒风很快吹了进来,让屋子里的温度陡然下降,朱高炽也立马清醒。
望着天上的月亮。
朱高炽低头沉思。
颜钝在北平的威望是很高的,这位带领老百姓们开垦田亩的官员,不显山不露水,但是陡然间朱高炽清醒了。
此人的重要性。
第四百零三章 君权民授
北平,开平,大宁。
洪武三十年,三地百姓合计近四百万,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地方乡村却没有变化。
相反。
有些地区的乡村人口不增反减,特别是卫所最严重,大量的人口进入了城市。
一名穿着普通长衫的中年人,身边跟着两名随从,仿佛普通的做生意的人。
在河间府景县的火车站下火车,这个站台并不大,但是属于终点站。
几人匆匆南下。
傍晚时分,他们抵达了陵县,进入了山东境内。
在进城的那一刻。
中年人忍不住回头观望,仿佛想要再看一眼北平。
“老爷,为何要逃离北平?”
从家乡招募的随从,终于忍不住问道。
中年人忍不住摸了摸怀里,那颗硬物,落寞的说道:“我读圣贤书,千里做官只为民。”
“老爷是个好官。”家乡人肯定道。
“可我能力有限啊。”中年人长叹一声。
北平世子实质上造反,只缺喊出来而已,面对这种形势,中年人不知道怎么办。
“老爷的调令即将下来,小王爷也没有要拘束老爷的意思,为何不等调令下来的那天呢。”
中年人摇了摇头。
小王爷要造反。
他猜测出来的消息,在小王爷接管大宁所用的手段,已经确认无疑,但是他没有向家乡人说过,也没有向别的人透露过。
但是与情与理。
他无法接受有人造反夺权。
今日小王爷兵马强壮,如造反夺天下,那他日别人兵马强壮,也能造反夺天下。
世道崩坏。
这与圣人之道不符。
政权。
不以兵马强壮者居之,而是以秩序为重,才是国家根基,更是百姓之福。
但是呢。
小王爷引导的工业发展之道路,中年人又看在眼里,实在是于国于民有利的道路。
如此的矛盾,让中年人痛苦不已。
他既无法接受燕世子以兵马强者造反天下,又接受燕世子的工业发展之道路。
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令他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决定避世。
逃避。
他把官印交给了陵县的县令,县令大惊。
“你是何人?”
“我是愚人。”
中年人落寞而笑,自行出门离去。
县令望着手里的北平布政司布政使官印,眼神又复杂又茫然,竟任由眼前的人离去。
不过出了意外。
“请问是颜藩台吗。”
几名壮汉在漕运码头拦住了中年人。
“你们是?”
颜钝心中一沉。
难道是北平的追兵。
一名汉子客气的上前,掏出了腰牌往颜钝眼前一亮,竟然是锦衣卫。
“你们怎么知道我会在这里?”
“实不相瞒,从北平起,我们兄弟三人就跟着颜藩台,一直跟到此处。”
颜钝咋舌。
“你们在北平多久了?”
“四年前奉上命驻北平。”
“人多不多?”
那汉子笑了笑,没有继续回答颜钝,一行人南下。
那名县令刚要派人去省府,突然闯进来了两人,同样亮明了腰牌,拿走了县令手中的北平布政司官印。
此时。
朱高炽得知颜钝悄然离开了北平,深感不妙,不敢继续在大宁耽误,第二日一早去见了宁王。
“宁王叔。”
“好侄儿,你要如何安置你王叔?”年轻的宁王,看着眼前只小自己几个月的晚辈,脸色变化了一阵,最后露出了笑容。
几十名精兵严阵以待,整个屋子被搜了一遍又一遍。
宁王眼睛挑了挑,但什么话也没有说。
他又不蠢。
无论未来如何,现在自己就是阶下囚,还是顺着点别人的好。
这朱高炽竟敢如此对待大宁,可见其胆子有多大。
有没有杀王叔的胆子,宁王不想去赌。
“宁王叔放心,侄儿前来是请宁王叔一家,去北平暂住些许日子,一切待遇从优。”
“好,好。”
宁王答应的痛快。
朱高炽看了眼宁王,此人倒是很有自知之明,省了自己不少功夫,也避免了双方之间的难看。
说走就走。
宁王一家被军人看守,被关在了一节列车上,他们的行李,会由宁王府的人随后打包送去北平。
朱高煦接管宁王长史府,与北平行都司房宽,石匣营丘福,还有一众亲信将领,最快的时间消化大宁地区军事力量。
布置了各方面的安排,朱高炽在人们的欢送下,只在大宁呆了三日,就匆匆的回去了北平。
原本的计划是要在大宁呆上五日以上的时间,充分的召见各地的将领。
结果因为颜钝之事,打乱了朱高炽的阵脚。
果然。
随着颜钝的消息传开。
北平的布政司,按察使司,以及各府地方,大量的官员挂印离去。
官员。
你可以骂他,可以打他,可以侮辱他。
但是无论如何。
官员就是中枢在地方上的延伸。
没有官员,这个组织就消失了,那么所有的政令,包括地方上收税,组织民力等等事情都无法运转。
一个国家。
离不开老百姓,也离不开官员,无论什么时代,和什么样的称谓。
最先出事的是离北平有千里之远的大名府。
大名府东至山东东昌府一百八十里,南至河南开封府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卫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河南彰德府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广平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广平府清河县二百十里,北至北平一千一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六百五十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