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高炽比划着。
“在枪口装上铳刀,士兵们具备了近战能力,大大增加军队的战斗力。”
步枪和刺刀。
最大的问题是精度。
传统工匠靠着手工和经验来生产,效率低下,次品也高,经常会刺刀对不上步枪。
唯独标准化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标准化可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只有机器生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随着中华重工各工厂机器使用率逐年上升,让流水线生产方式得以运用到实际。
见军工厂没有想到这方面,朱高炽主动提了出来。
“小王爷所言甚妙。”
有人恍然大悟。
“这方面的技术,以现在的能力并不难,回头立马研究一下,尽快摸索出制式制式铳刀。”
工厂和作坊的区别就是这么大。
哪怕在后世。
仍然存在有许多家庭生产的作坊,外人看去,这些家庭作坊还在用人力。
明明已经有了更高效率的机器,可这些家庭作坊并没有改变。
因为他们生产的模式,不需要那么高的效率。
但是工厂不同了。
工厂每一步的生产效率提高,对工厂而言都是极大的利益。
打比方。
一名传统的工匠,靠着手工打磨,从头至尾一个人打磨一杆鸟铳,一个月生产一杆。
现在靠着上下游产业链,军工厂厂里的各型号机器,平均一个工人一个月可以生产十杆。
更重要的是。
流水线生产方式打破了工匠的瓶颈。
合格火器工匠的标准太高了,而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对工匠技术的要求。
在分开的生产环节中,普通人只需要两三个月就能成为合格的生产工人。
既保障了合格率,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还解决了人工限制。
换句话说。
以往就是集中力量制造火铳,可因为工匠的人数限制,导致也是无法提高产量的。
现在没有这个问题,只要投入的越多,生产的产量就会越大。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十倍以上的差距。
再加上中华重工上下游产业链,各项资源的丰富,只生产火器一项上,北平的军工厂已经具备了超过全大明火器产量的生产能力。
大明的火器有很多种。
清朝以前的先民们充满了奇思妙想。
有火箭,震天雷,地雷,水雷等等的火器,只不过受限于材料和火器,威力只能说是五花八门,但方向是对的。
最后朱高炽他们看了军工厂通过现有技术改革后的新式各类杂火器。
“这是毒药烟球。”
“这是痍藜火球。”
“这是霹雳火球”……
技术人员介绍,“这些是宋朝先民发明出来的,我们根据先民的书籍复造了出来。”
五花八门的怪异火器,令人们大开眼界。
不过这些火器只有外形,里面没有安装火药或者各类材料,这点安保意识就算工厂没想到,侍卫们也会想到的。
闪光弹,毒气弹,烟雾弹。
只可惜材料不行,还是那句话,方向是对的。
这些朱高炽并没有放在心上,战场上不需要这些东西,或者说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起不到该有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发展。
不过有一物吸引了朱高炽。
震天雷。
“震天雷的原理,是把火药同铁片一类杀伤物,或致毒药物用多层纸裹上封好,作战时,士兵点燃引信后将它们抛射到敌方阵地。”
技术人员解释说。
火药包。
朱高炽笑着说:“既然铁的杀伤力大,可不可以外表用铁来制造铁壶呢。”
“还有士兵们投掷使用,如果加装把手,是不是投掷的会更远?”
宋朝咸平三年,唐福向宋真宗献的火器,是史料记载最早的手投弹药。
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火药随成吉思汗军队的木轮战车一道传到欧洲。
十五世纪,欧洲出现了用黑火药制成、用于城堡和要塞防御的手榴弹。
十七世纪,有些欧洲国家将手榴弹配备于精锐部队,出现了专业的“掷弹兵”,并很快在欧洲风行一时。
朱高炽指出了方向。
手榴弹可以制作出来。
这可是大杀器。
虽然没有机关枪,可是三眼火铳加上手榴弹,配备骑兵铠甲,那时候,大明骑兵在这个时代将是无敌的存在。
三眼火铳其实就是三连发的散弹枪。
短距离射程内无人可挡,再加上几轮手榴弹,想想都酸爽。
步兵用厢车加上鸟铳刺刀,步甲和手榴弹,地面无敌的存在。
朱高炽提出的方向和要求,被双方的文书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朱高炽的文书,哪怕朱高炽因为事务繁忙哪天忘记了,也会用备忘录的形势告诉朱高炽。
工厂方面的文书,则会记录清楚后交给工厂方面,一丝不苟的来执行。
军工方面有许多事项做的超过了朱高炽的满意,还有一些方面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例如火箭炮。
例如地雷。
很多东西后世习以为然,但古代可不知道。
就好像汽车。
汽车最开始问世的样子可谓五花八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仍然大开眼界。
最后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才有了人们印象中的汽车。
古人也很能想。
宋朝的人甚至用瓷罐来装火药当做炸弹。
根据古代火器研究所言,南宋时期的铁壳爆炸物,为明朝后期创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种爆炸弹奠定了基础。
葫芦式,球式,合碗式……
各式各样奇葩类型的爆炸弹,先民们可谓是脑洞大开。
从北宋到南宋共历时约3个世纪,是早期火器的创制阶段,属于学走路的阶段。
虽然已经用在了战场,并有一定规模,但就全局来看,当时大量装备军队,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冷兵器。
明朝的火器无异于是先进的。
可最后饭都吃不饱了,火器又怎么可能保证供应,质量差到士兵宁愿用冷兵器。
吃饱饭。
永远是最重要的。
吃不饱饭,所有都是无用功。
所以朱高炽才要先发展中华重工,然后才是军工。
第三百四十五章 最幸福的时代
社会报。
“研发司一名技术人员,发明了一种大型传动装置,攻克了重要项目的关键难题,获得奖金整整一千粮票,并提升三级,成为八级技术人员,向他祝贺,恭喜他。”
一千粮票。
按照十二两银子一年的收入,普工不吃不喝需要攒八十四年。
前几个月。
有名小矿场主用尽了心思,在老家大户们的手里也才集资了两三千两银子。
当下北平风头最大的商人张薄,当初的股本也才不到一千两。
更不提八级技术人员。
现在可不是最开始蒸汽机工厂的时候了,如今每一级的提升都很难,需要真材实料。
技术人员在中华重工地位是最高的。
福利强,压力小,工钱高,给个厂长都不换,当然了,许多人更想当厂长。
七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哪怕不上班,什么也不干了,工厂都会养着,待遇不变。
“任何一名七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享有特别政治地位,哪怕是他犯法,在官府审理过程中,总部文书房要亲自参与监督,保障当事人的人身安全。”
“就算是坐牢,司狱司也要提供单间,官府提供不了,那王府亲自提供。”
这是朱高炽的原话。
这段话由社会报,技术报,生活报三报一字不改的登报发表。
“任何四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在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不受生产限制,享受福利优先的待遇。”
所以哪怕是张德辉这样的大商家也留不住技术人员。
那些有本事的工匠,第一选择是中华重工,第二第三选择仍然是中华重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