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迁的标准提高了,对领导层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像几年前,中华重工的高级领导者是万三,王本这批人,现在已经下滑到了中层干部之列。
不是说这些人的待遇下降,而是在中华重工高速发展的道路上,这些人进步的不快。
他们进步不快,但是还有别人进步的快,那么这些人在新规模的中华重工内部,地位逐渐降低。
随着读书人,舍人,文武双方的人才越来越多的加入中华重工,那些普通出身的管事,逐渐被甩开了距离。
为了避免这个现象,培养学校毕业生,成为了中华重工下一阶段的大方针。
虽然这些只上过短期学校的毕业生,在王仁眼中没有几个能挑大梁的。
可不是刚开始么。
大浪淘沙,出现的金子会越来越多。
王仁心中感叹,幸亏当年自己的选择做对了,否则不一定能有今日的地位。
有时候选择真的很重要。
他当年选择跳出舒适圈,从无到有的筹办蜂窝煤商会,为现在的自己铺平了道路。
垄断的蒸汽机真不愁卖,外柜上压力不大,酬劳又高,很多人还不理解当时的王仁。
“你熟悉中华重工的规则,在内部有关系,虽然比外面的商人缺少本钱,但你的优势也比别人强。”
“不过要考虑清楚,想要加入中华重工的人多,而离开的人很少,你现在的待遇和资历,离开了中华重工,以后想要拿回来可就难了。”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那管事咬了咬牙。
王仁没有揭穿对方的心思。
他想要的更多。
来北平的商人多了,为北平增加了繁荣的同时,也把江淮地区的奢靡带到了北平。
纸醉金迷让人迷失啊。
对方想要过上这种生活,谈不上对和错,只看个人选择而已。
在王仁处,此人打听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最后联系了几位商人,合伙成立了一家建筑矿产公司。
他们是最早响应开平开发基建集团总公司的。
五千两银子的本钱,获得了一处露天煤矿的开采权,然后借助这个合同,又去粮票银行贷款了价值一万两的粮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从中华重工勘测部请了三位技术人员,他们提供报酬和配备人员,去开平以北探测更多的矿区。
然后以建筑公司的名义,在草原上招聘草原人,又在北平高薪聘请了多名管事和班头。
当第一处矿井筹办开工过程中,经过开平开发基建集团总公司的检查,认可了对方执行能力,允许了第二处矿区的开采权。
整合两处矿区,提高了看矿区价值,带着合同又去粮票银行贷款了价值三万两的粮票。
这个商业模式,震惊了所有的商人。
还特么能这么做!
真的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在北平的商人们,兴奋的说着这个话题,新世界的大门对他们打开了。
开平。
真的是遍地金钱。
无数的商人涌入了北平。
短短的三个月,北平新成立了八十余家公司,只要有利润,没有人不敢干的事。
无数的订单。
北平的各行各业的工厂,火力全开也无法满足这些订单。
北平的市场被这股力量“拉”着跑。
前番朱棣出征的支出,在这股“资本”面前不够看。
粮票是无限的。
前提是能被人信任。
只要人们信任粮票的价值,哪怕印出一亿都行。
如何让人信任呢。
不能让多余的粮票直接流入市场。
开平以北成为了装这些多余粮票的口袋。
在三省铁道工程的大基建工程之下,北平又多了一处不亚于这个大基建工程的项目。
刺激的北平经济打了鸡血一样。
不提这里面的利润按照市场经济理论是不是亏本,但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资源的确成倍的速度增加。
工厂产能不足,地方上人手也不足。
商人们搭着台吉们的肩膀,大家都是好兄弟,请他们天天喝酒山珍海味,天天逛青楼,纸醉金迷啊。
原来世间这么美好。
这些台吉们握着手里的票子,犹如土财主一样不愿离开北平,部落里的青壮一批批的被他们安排了出去,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钱。
工业带来的人口集中化,不但体现在了北平,也体现在了草原。
大家都忙着挣钱,没有闲功夫去打打杀杀。
青壮们不满了。
他们辛辛苦苦干活挣得钱,都流入了台吉们的口袋,凭什么啊。
工业改变人们的思想。
农耕社会脱离土地,游牧文明也会脱离土地。
这些脱离了土地的人,都有同一个身份,那就是工人。
“先不要着急,慢慢来,压一压,火烧的才会更旺”朱高炽笑着对几名掌柜说道。
朱棣已经到了陕西。
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他根本不知道北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平的工厂一家一家的兴起。
犹如春后的竹笋。
朱高炽用了五年夯实根基,在第五年的夏天,最火热的时分,也真正点燃了工业土壤。
这个挂。
委实一点点厉害。
人口。
朱高炽现在要更多的人口。
人口反而成为了工业发展的限制,土地农业倒还好。
当年朱高炽和新布政使合作的百万亩新田计划,以及化肥的高产,农具提高的效率。
既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提升了人均生产粮食产量。
第三百二十三章 北平的碾压
“喜报!”
“中华重工最伟大成就,洪武二十九年上半年,最低工资突破年收入十二两!”
随着报纸的销售,许多人看到这个信息感到了振奋。
普通工人每个月一两银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工人的工资每年也在上涨,现在的中华重工,最低的工资水平,也超过了每个月一两银子。
在街道墙壁上,无数的标语和横幅悬挂着。
整个北平城,就像一个火炉。
民族的自信恢复到了新的高度,已经开始往汉朝看齐。
物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永远需要并驾齐驱,谁也不能落下,缺一不可。
一个民族的历史,向来是被自己族人后代所崇拜的。
包括英国人也是。
为了英国历史的荣光,英国后人用英格兰产铁中心的人均数据,然后乘以全国人口,得出英国伟大成就。
如此奇葩的计算方式,用在了罗马,然后说罗马铁产量是汉朝的十几倍。
这个说法。
在二十年前流行于国内互联网,直到十年前逐渐没有人提了,因为被国内学者打脸。
按照这个奇葩的计算方式,那把唐山人均特产量乘以全国人口,中国铁产量要翻天了。
换算到汉朝,汉朝的铁产量直接变为11万多吨。
民族自信从清朝开始所剩无几。
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对人性的征服手段的确很先进,毕竟持续研究了几百年。
这套手法仍然由他们的后代,被日本收留的那伙人继续使用,编成各种段子往国内输出。
无数的“我是汉人,我们历史如何如何愚昧”此类话术流传于国内。
而不了解历史的普通人,非常容易受到这些话术的迷惑。
接受了中国历史的落后,自然也就会感到羞愧,没有了自信。
没有了民族自信,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未来,迟早会遭受到更大的灾难。
这种例子有很多。
例如二十年前大行其道的血统论来否定汉,同样是十年前,被国内学者下大力气研究基因图谱给推翻了。
但是制造谎言的成本太低,而消灭谎言的成本太高。
一天可以编造出无数的谎言,可要拿出论证来反驳这些谎言需要百倍以上的精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