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利有弊,利处是让朝廷付出的成本最少,弊端则是对经济消极。”
朱棣听得仔细。
老大的道理,因为说的通透明了,所以常常能说服人,加上他每次的成果,让人无法反对。
最让朱棣有些暗叹的是,老大每次准备的新事物,提交的章程非常全面。
全面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事事都有考虑到,朱棣想到的问题,老大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法,还有更多朱棣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大已经写得明明白白。
“大明兴立,百废待兴,外部环境恶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此策算是良策。”
“当时商品经济水平低下,国家的商税显得微不足道,并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依托的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这种背景下,与外界贸易可有可无,国内经济完全可支撑国家运转。”
“现在北平发展工业,取代传统的生产模式,那么解放思想和人口,则是必然之事。”
朱高炽没有担忧朱棣会反对。
大明的禁海之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从朱元璋的严,到永乐开放官方贸易,然后嘉靖朝因为倭乱,从军事角度出发重新恢复到严。
乃至十六世纪西方文明抵达东方,大明又开始松,全面放开海禁,从官方到民间。
大量西方书籍和技术流入东方,双方开始了文明的交流,官员的主动入教,双方互相翻译书籍,学习军事技术等等。
但那时候大明已经陷入了人口陷阱,虽然有江淮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小市民思想的诞生,但是无法抵消全国巨大的体量。
换句话说,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需要一种消减人口的手段,例如像西方的黑死病,或者一场大内乱。
综合历史,面对生产力的进步,永乐选择了违反祖制,开放了官方海禁。
所以朱高炽不认为朱棣会反对他的经济发展想法。
“解放思想和人口?”朱棣一时间无法回答,朱高炽的话,让他思路困顿。
朱高炽笑道:“改变人们旧有的印象,只晓得在土里刨活的观点,让百姓们知道进城打工也可以谋生一辈子。”
“鼓励人们离开土地,加入工业化的浪潮。”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是多么难以离开土地,只有最困苦的人,无法生活下去的人,才背井离乡的进入城市谋生。
犹如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大量破产的农民进入城市,是被动化的过程。
而没有饭吃的农民毕竟是少数。
多的是贫困的人,而贫困的人,才是观念最保守的阶级。不到临近死亡线徘徊的地步,是绝对难以改变的。
“想要改变这个观念非常的难,没有契机的情况下啊,是无法完成的。”
“而儿子找到的契机,就是促进发展卫所集体企业,如此才能最快的让人们习惯。”
卫所比百姓的组织更先进和紧密,加上王府对卫所的控制力,朱高炽选择了卫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府靠卫所,自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卫所。
“所以你的计划,仍然是围绕一百个人,把五十个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的观点是吗?”
朱棣轻轻的问道。
“父王英明。”朱高炽笑了起来。
新的社会模式从来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有序的,一步一个脚印抵达的。
包括后世摸着石头过河,也是研究了工业革命的理论和路程,以及研讨了大量邻居的理论和路程。
什么阶段到达什么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引导等等。
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无数的无名英雄们。
在他们的专研下,摸索出了一套独有的,超凡的经济理论,然后诞生了震惊世界的成果。
过程中肯定有些弊端的地方,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不过一代人一代任务,老一代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新一代能不能接棒后,可不可以继续跑出好成绩,像老一代具备抗争精神,敢于向不公拼搏,新一代自己说的算,怪不到老一代头上。
朱棣得到了回答,拿着章程回到自己的案几后,把章程铺开桌面坐了下来。
一页页的仔细翻看,每个字都要理解。
外面的太监看了眼,忍住了到嘴的话,客厅还有不少人等着见王爷呢,不过看王爷的样子,太监已经有了主意。
“为了保持卫所的战斗力,试点的卫所,以屯田为主的卫所,以及战斗力弱的卫所为主。”
“当试点实验成功后,则面向全体卫所,并制定退出机制,战场上一人逃兵,全家受罚。”
朱高炽指了指章程的后半部。
朱棣警惕的看着朱高炽。
他虽然力求军权,可是遵循的是父皇给他的权利,燕王节制北平诸卫。
按照老大的政策,那么王府对卫所的控制力,会达到全新的高度,甚至一言堂的地步。
也就是说王府指哪,军队打哪,军士无人敢退步。
“老大,你到底想做什么?”朱棣满脸的慎重。
朱高炽平静的看着朱棣。
朱棣想当皇帝吗?
天下有人不想当皇帝吗?
朱棣想造反吗?
天下想造反的人,还真没几个,当下是这样的。
朱棣一样没有想造反。
真想造反的话,也不会后来沦为那种局面,王府只剩下两百名侍卫,刀子要砍下来,退无可退才匆忙行事。
“儿子只想辅助父王,守好家业。”朱高炽坚定的说道。
如果猜的没错,朱元璋今年的身体情况会急转直下,现在已经十月,也就是说可能已经发生了,消息还没传到北平。
所以明年的时候,朱元璋集中的分封藩王与世子,和大量的赐婚,因为体衰的朱元璋,感到了不安全。
第二百二十七章 对燕王府的计算
“滋滋……滋。”
密林中,传出锯木的声音,两个人正用锯子锯大树。难看的半秃顶发型,寒冷的天气里,只穿着单薄的棉衣,神情极其的麻木。
在他们的后方,其余的人们,正在挖掘树根,这是项比砍伐树木还要累人的活计。
在山的另一边,挖掘出树根,留下处处凹坑的土地上,人们在上面平整土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老铁山的外头,一名半秃顶发型的矮个子,累的手脚发软,终于到了吃饭的时候,可以歇口气了。
金州人很相信他们。
做饭的是他们,管他们的也是他们自己人。
没有人反抗,当失去了雄性激素,立马就怯弱了,加上金州半封闭和陌生的环境。
让他们更没有了逃跑的勇气,在这片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他们又能去哪里呢。
抬来的箩筐,里面装着蜀黍饭。
蜀黍属于高粱的变种,传统的农作物,国内已经逐渐用口感和产量更好的水稻与大麦取代。
但是在辽东,仍然大量的种植。
人们抢饭吃,吃完后,那人凝望前头,只见远处的海面上,薄雾迷离;长烟一缕。
四周围,空气顶清冽。
初出的太阳照亮了周围群山的峰尖,渐渐往下移,终于映上了沙水的风帆,照熠着河水。
日头正浓,雾散了,水面上金波灿烂。山的倒影,活泛地在水里摇漾。
“多好的地方啊。”那人喃喃道。
“干活干活。”
远处,监工手里握着鞭子,凶狠的大喊道,身边跟着一名得意的汉人。
有汉人来工地上,监工会格外的凶狠。
“狗腿子。”
那人低着头,心中暗骂一声,不敢耽误,连忙跑回去自己干活的地方,和同伴合作继续上工。
监工原来发型和他们一样,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表示衷心,他们剃成了光头。
他们用最凶狠的态度,来对待和他们从一个地方来的人。
“啪。”
监工狠狠抽了几鞭子,讨好的看向身旁的汉人,汉人没有理会,打量了工地的进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