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在中华重工就是这样,要求所有人必须脚踏实地,说话要有具体内容,而不是谈虚的,丢出几句仁义道德,却不说个二三五六出来。”
“就算谈虚的,抛出的几句话,也空泛的很,没有点可行性。”
“只有具备可执行性,老百姓们能自然接受的仁义道德,才是真的仁义道德。”
“而经济决定老百姓的道德,所以官员要做的是,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加上可以落实的引导,才是真正的理想社会。”
西方电影,六七十年代的,酗酒打老婆的剧情多得是,可到了二十一世纪,风气就完全变了。
中国也是,六七十年代随地大小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不是常态,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有的官员,以经济指标作为前途准绳,促进了所有官员想尽一切手段来发展经济。
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的确带来了许多的弊端,引起了很多指责的声音。
可先要看看,当时的时代,是个什么局面。
“大明还有不少的佃户,还有许多的贫困户,想尽方法发展经济才是正道。”
“哪个官员能让百姓们过上小康的生活,哪个官员就是好官,否则哪怕是道德楷模,却不能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仍然过着吃不饱的日子,那就是庸官。”
在朱棣皱眉,面色不快的下方,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炽,仍然坚定的说道。
“北平的工业发展成果,改变了社会分工模式,当下喜人的成绩,证明是具备可行性的。”
“传统的道德理念,已经跟不上工业时代的脚步,在几千年来从未有之大变革下,人们的观念也要提高起来。”
“提高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复杂了不好,太玄妙了也不好,就看经济,以经济成果来论英雄。”
朱棣无可奈何的收回视线。
老大的宏图太大了,可他只是藩王嫡长子,容不得他来治国,治官都不行。
葛诚和姚广孝,金忠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开口。
大公子今日之言,令他们眼界大开,不知是好是坏,只看经济忽略道德,岂不是小人之为。
“老大啊,你直接说你想干什么吧。”朱棣叹道。
老大的行事手段,朱棣已经看穿了。
先抛出一段令人震惊的大道理,让人产生怀疑,然后提出自己要做的事,让恍惚的人们,下意识的同意。
几年来都是如此,没点新意,跟程咬金三板斧似的。
朱高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也没真指望朱棣,小瞧了谁,也不敢小瞧他。
人是会进步的,何况朱元璋和朱棣这种明君,肯定也能进步,刚开始不懂,几年下来,也该懂了。
朱元璋从一个文盲到儒学之士,一首“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写的就很带感嘛。
“和布政司联手,向朝廷奏请移民吧,北平行省人口少了些,如今有了官府百万亩垦田计划,还有工业对用工的需求,可以让北平容纳更多些的人口。”
大宋开发了江淮,大明开发了湖广,如今的南方,元气太足了。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或者人口增速,都远超过北方。
移民有利于北方,也有利于南方。
洪武朝一直都在从南方移民到北方,不过移民规模,是控制在北方发展的容纳范围之内。
北平行省的两百六十余万人的规模,不是洪武二十七年只能有这些人,而是历史上的北平行省的发展速度如此。
第二百二十章 撕开海禁的一道口子
人口增长,无论是自然生育率,还是移民来的人口,都是大政绩,和田亩增长同样的前列。
投桃报李。
北平二十六卫的基础上增加军事力量,布政司虽然没有支持,但也没有大力阻挠。
双方共赢,各取所需,有种互相妥协的意味。
北平贸易中心开市的当天,布政司的老滑头,右布政使申逵,也荣光满面的参加了。
朱高炽陪着申逵逛了一圈,申逵意有所指的几句话,无非是他也想要。
财大气粗的中华重工,一切都好谈,任何方面的事务,中华重工都可以做到有利可图。
袁容回家了,估摸还要一两个月才能返回北平,朱高炽把张辅调离了军户经济合作社,一同调离的还有马林。
新的人选,是军户经济合作社里的半个老人,同样是军户出身,来自于永平卫的副千户朱秀。
朱秀的行事风格更加强硬,管理偏向军事作风,不但没有引起军户们的反对,反而融合的很快。
从合作卫所的家猪,家禽,到从大宁诸卫订购的牛羊,乃至在开平诸卫合作的马匹,金州卫所合作的辽东山珍野物。
三分之一进入了中华重工食堂,三分之一涌入了北平各地市场,三分之一流入了勋贵武将文臣之家,还有通过天津的码头,流入到山东的。
同时。
北平的服饰,烧酒,盐巴,茶叶,瓷器,陶瓷,拖车,银器,草药煤油灯等商品,通过开平与大宁流入草原,加入到了互市行列中。
朝鲜使团从京城返回时,会在北平贸易中心采买,带回去大量的商品。
对于朝鲜使团,大明很无奈。
很早就规定了年限,多少年来一次,可朝鲜从来不守规矩,恨不得年年都来大明。
从规定的数年一次,到每年一次,到每年数次,最高的一年中,出使记录超过了十次。
明初中期的百年内,朝鲜出使大明的记录,平均每年高达七次。
大明还不好拒绝。
皇帝过生,朝鲜要派人来祝贺,太子过生,要派人来祝贺,逢年过节,更要来祝贺。
如此恭敬的态度,如何拒绝别人的好意?
这一次返回的朝鲜使团,更加的过分,明目张胆的在贸易中心买买买。
各家商人笑得合不拢嘴,把朝鲜使团当做了财神爷。
朝鲜使团的规模,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左右,一年七次下来,就是小一千号人了。
大官大买,小官小买。
使团的老爷们知道自己做的不太好,可忍耐不住啊,北平贸易中心的商品繁多,价格也便宜。
人家走几千路很辛苦的好吧,带点商品回家,卖出去挣点小钱,他们容易么。
负责北平贸易中心的掌柜,忐忑的找到朱高炽,担忧的说道:“今年朝鲜人动静太大了,会不会引起官员弹劾?”
掌柜不是瞎担心。
往年朝鲜使团在北平采买就被弹劾过,蓝玉活着的时候,还趁机说朱棣和朝鲜有勾连。
“上门是客,人家辛辛苦苦的把我们商品运回去,挣点差价而已,大头还是我们挣,这么好的行为,为何要阻止他们。”
朱高炽不以为意。
朝鲜使团在北平采买,导致朱棣被弹劾,那是老黄历了,也只有蓝玉敢明目张胆的泼脏水,把当时的朱棣气的要死。
现在蓝玉的坟头草都几尺高,哪里还会有人,像蓝玉使出这么下作的手段。
下作手段不是贬低蓝玉。
无论手段是高尚还是下作,当时的这套做法,的确让朱棣黑脸了许久。
反倒是如今的官员们讲规矩了,却无法动朱棣分毫。
“无论是奴儿干司各土官,还是朝鲜使团,在北平贸易采买,都要给予支持和方便,不要趁机故意抬高价格,打击了别人的购买热情。”朱高炽笑道。
大明的商人,在大漠和朝鲜名声都不太好。
因为别人吃亏,大明商人占便宜。
别人的商品,大明不是必须的,自己也有;而大明的商品,别人是没有的,哪怕大明是农业国,可技术上碾压周边。
这种巨大优势下,大明的商人常常以次充好,或者抬高价格,而别的商人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接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