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高炽轻轻的说道。
姚广孝不再犹豫,主动说道:“贫僧去说服燕王,不过这人选之事,恐怕要从长计议。”
姚广孝只是谋士,而且还是新人,不过两三年而已,对北平内部并不算了解。
认识的几个武官,都不太适合。
“我知道有个人。”金忠笑道。
他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他是从小来到北平,又有家学,算是本土人士,对卫所的了解,比姚广孝灵通些。
“孙岩千户。”
“此人是燕山卫将领,是燕王的亲信。”
“孙岩?”朱高炽好奇的问道,此人他没见过,姚广孝也回想不出此人。
“大公子和姚大师不认识此人,因为此人已经致仕多年。”
“请他重新出山。”
朱高炽立马拍板。
他也有信任的人,例如朱能,丘福等。
但这些人都不合适,因为身份太过明显,辽东都司和北平没有关系,隶属山东。
燕王府手伸得太长,山东会有想法的。
倒是金忠提议的人,虽然也有燕王府的标签,却不如这些在职将领那么显眼,双方都有个台阶。
朝廷命由燕王府监管,派个致仕的人,给足了山东布政司面子。
……
王府。
朱棣唉声叹气,王妃看不过眼。
“你儿子把王府搞得都要分裂,快要搞出派系,翅膀硬了,管不住了啊!”
徐氏莫名其妙,不知道朱棣在说什么胡话。
翻了个白眼,嘲笑道:“是谁乐得合不拢嘴,见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儿子,怎么又埋怨起别人来了。”
“老大以前吧,唯唯诺诺,看得就让人生气,现在性格倒是变了,咱本来的确是乐的,可谁料老大是个步步紧逼的性子。”
朱棣把最近朱高炽的态度讲述了一番,徐氏听得仔细。
“现在的长史府,纯属于庙小妖风大,分了三个派系出来。”
“葛诚做事灵活,但总体上保持中规中矩,余逢辰则是恪守章程,丝毫不会变通,姚广孝则有些激进。”
“但是姚广孝是方外人士,虽然咱看重他,可他影响不到长史府,所以长史府多年来都比较稳定。”
“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去年举荐了一个人才,咱考教了一番,的确才干十足,所以不问出身提拔了此人入长史府。”
“就算如此,理应也掀不起风浪,可谁想到老大加入了。”
“你儿子,姚广孝,金忠,三个人都快成为一个团伙,整天不知道密谋些啥事,让咱心里难安。”
徐氏感到好笑,笑道:“难道你害怕你儿子造你的反。”
朱棣斜看了眼,皮笑肉不笑。
“你可别小看了你儿子。”
“那你说说看,老大怎么了。”
“姚广孝和金忠的才能,咱不说你也知道,那中华重工咱也不提了,就咱的燕山三卫,左护卫的张玉父子,恐怕更亲近你儿子。”
“还有中护卫的朱能,右护卫的陈珪,你看看,要文要文,要武有武,要财有财。”
徐氏见朱棣说的有些认真,逐渐收起笑脸,若无其事的说道:“你担心老大会造你的反。”
朱棣摇了摇头。
“咱不怕他造咱的反,可咱怕他造朝廷的反。”
朱棣的话,吓住了徐氏。
半晌。
徐氏幽幽道:“老大不是这种人。”
“但他做的是这些准备。”朱棣淡淡道,“步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敢赌”。
“姚光耀今日还来劝咱,且举荐了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徐氏露出好奇的目光。
“致仕的孙岩。”
“他,怎么想起他了。”徐氏惊讶道,论起心腹的程度,在致仕前,此人可以排前三。
“你儿子心大啊,图谋辽东。”
朱棣感叹道。
内心有些复杂,朝廷的动静,还有大哥去世前,太子系的一系列动作。
以及二十年来,关于藩王威胁论,在朝廷中从来未绝过。
这些人天天把藩王是国家的威胁挂在嘴上,何时在乎过他们的感受。
北境诸地,有今日的稳定和繁荣,难道他们藩王就没有功劳吗?
朱棣是不服气的,但也是无奈的。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铸造厂
寻常的一天。
燕王府大门前,穿着工工整整武袍的老将,看上去年近六十,但精神饱满。
几名侍卫见到此人,都不认识他,上前询问。
“老夫孙岩。”
老将大方的说道,众侍卫还在盘查腰牌,从门房中小跑出来一名门官。
“你们连他也不认识,长眼睛没有。”斥责了几名侍卫,那门官笑脸相迎。
“孙老千户,快请快请,王爷可是专门吩咐过。”
“有些日子没见王爷了。”
老将感叹道。
一代新人换旧人,以前谁不认识他。
“铁打的王府流水的兵,二十几年都是如此,不过王爷一直记得你呢。”
两人从侧门进入王府,留下几名面面相觑的年轻侍卫。
千户有什么了不起。
指挥使在王府面前都得低头。
朱高炽已经想起了孙岩这个人,同样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但是有些区别。
他是唯一一位致仕的武官,已经脱离旋涡多时,本可以颐养天年,在得知燕王造反,主动重新出山,为朱棣打仗的老将。
并且为朱棣打下了不少的胜战,起了不小的功劳。
更可谓是忠心耿耿。
把辽东之事托付给他,朱高炽心里松了口气,此人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爷!”
孙岩声音如雷,上前就要磕头,被朱棣一把拦住。
“孙师傅,孤想念你啊。”
朱棣以晚辈自居。
朱棣就藩北平之初,年轻的时候举手无措,孙岩为他前后奔走保驾护航。
“炽儿,上前拜见孙师傅。”
朱高炽恭敬的拱手行礼。
“使不得使不得。”孙岩让过一边,不敢受朱高炽的礼。
“大公子声名鹊起,北平内外都夸大公子仁德,老夫身居乡间也常听闻。”
孙岩向朱棣夸道。
朱棣笑得合不拢口。
几人落座后,出乎朱高炽的意料,朱棣直接把目的告诉了孙岩,请他重新出山,奔赴金州。
“父皇下旨,让孤监管流放罪民。”
“而金州蛮荒之地,本不该劳动孙师傅,可思来想去,只有把此地托付给孙师傅,孤心里才安定。”
孙岩知道此事没有这么简单,不会像燕王说的这么轻易,可他没有多问。
“王爷既然有召,老夫必定相随。”
“哈哈哈。”
朱棣大笑。
并没有多余的解释,过多的解释,才是怠慢了孙岩。
“金州屯田不难,难得是如何防范倭寇。”朱高炽趁机说道。
“你有什么想法?”
听到朱棣的询问,孙岩对大公子的看法又提高了不少。
燕山卫都在传,王爷信任大公子,诸事托付大公子处理,看来传言不虚。
“皇爷爷下海禁,禁的是远洋船只,对远洋船只做出了规范,限制有商人贪图海贸之利,把我朝的粮食金银流出。”
“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是当地的渔业,及国内的沿海贸易。”朱高炽指出。
朱棣否决。
“你不懂大海,大海极为凶险,而渔民渔网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鲜鱼也不易保存,极易腐烂,即使没有海禁,出海捕鱼的人也不多,主要还是内陆江河以水为生。”
“但是技术会进步呀,中华重工的成立,年余来就有众多的新技术。”
“大海资源丰富,以当前的技术的确带来不了大利,可等技术进步后,光大海不可技术的鱼,能提供多少粮食。”朱高炽解释道。
孙岩安静的看着燕王父子。
大公子的确与众不同,旁的人可不会和燕王争论,顶多是劝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