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在王府见到大公子时,大公子才十二岁,手里捧着书认真读书,如今已经成为了名声远扬的贤德之才,可喜可贺。”
“好,以前的事就过去了,你我二人,以后再携手并进,方不负此段佳话。”
朱棣拉过房宽。
“属下必不负燕王。”
房宽认真道。
“好好好!”朱棣大喜,声音都激动的变了形。
此人是北平行都司的佥事,只要此人重归自己,那北平诸卫的形势也就变了。
房宽作为北平行都司的佥事,可以起到王府在辽东诸卫承上启下的决定性作用。
而燕王府和辽东诸卫,本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缺的就是一个锚点,房宽最合适。
“王爷,末将向您磕头了。”
房宽话音刚落。
人群中走出来一名将领,大步上前磕头行礼。
“徐理,快快请起。”
朱棣笑得合不拢嘴,“听说你掌领的营州中护卫,获得了不少的军功啊。”
提起军功,徐理不但笑不起来,还满脸的忧虑。
这些军功,是跟着蓝玉出征,在蓝玉的帐下取得的。
早就闭口不谈这些丰功伟绩,生怕自己被打为蓝玉一党,正当惶恐之际,有了这道口子,他可顾不上未就藩的宁王,先抱紧燕王的大腿保住自己再说。
看着大厅内一片祥和之态,朱棣笑得合不拢嘴的模样,朱高炽深藏功与名。
这些人中,有受到蓝玉牵连的人,也有未受到蓝玉牵连的人,甚至还有靖难之役中投靠朱棣的靖难功臣。
无论如何,自己的行动,让朱棣的军权获得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是朱棣求着北平行都司,如今是北平行都司主动效忠朱棣,掌握了主动权。
以此为契机,朱高炽想着如何借助这股好势头,把北平行都司彻底掌控在手中。
管他什么宁王之类的,在朱棣面前都是个弟弟。
论伦理和地位威望,都无法跟朱棣相提并论。
像那宁王,还养在应天府,年龄才十五岁,和自己同岁而已,现在未就藩不提,就算就藩了,几年内有个屁的威望。
朱棣的年龄,可以当宁王的长辈了。
历史也是如此。
就藩后的宁王,哪怕二十岁后,也主要听朱棣的安排,没有违背过。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换句话说。
宁王出主意,燕王拍板。
北平都司加上北平行都司,那才是完整的,只论地盘的大小,等于半个大辽,且是大辽的核心区域。
把这股力量充分的发展起来,才能为靖难之役打下基础,按照自己心中的计划,消弭靖难之役的巨大损失。
第一百五十六章 担忧老大造反
北平城街头,卖蒸馍的蒸笼,散发着白色的水蒸气,尽往中间的街道方向飘。
时不时有人在摊子上买几个蒸馍,有的人坐在板凳上吃,有的人边走边吃急匆匆的。
“又大又香的蒸馍馍喽。”小摊贩贼精,看着人叫喊。
等前面一大一少,明显是主仆的二人走过去,看也不看自己这边,也就收回了眼神。
朱高炽眉头紧锁,身后跟着张全,一路脚步不停,准备前往庆寿寺门前。
蓝玉大案才刚开始,受到牵连的犯人,已经被抓捕的那些勋臣,肯定是逃不脱的。
这些人一刀完事,至于各地关押的犯人,也不是一时就能送到辽东。
虽然达成了部分计划,可离自己的目标远远不足。
朱棣还是太保守了。
“朝廷未来一定会削藩的。”
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下方坐着姚广孝和金忠二人。
听到大公子的话,姚广孝脸色如常,金忠皱眉沉思。
“至于削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但是趁此机会壮大自身的实力,才是最好的办法。”
朱高炽笑道。
削到什么程度?要命的地步。
姚广孝是坚定的造反派,野心家;金忠的评价是自学成才,换句话说白身一个。
现在王府中的地位,全凭朱棣的提拔。
没有朱棣,别说未来的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的成就,就算目前长史府的藩臣都没有资格。
金忠的前程,全系朱棣一人身上。
所以两人在朱棣下决心造反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两人都知道,离开了朱棣,他们什么都不是。
朱棣敢造反吗?
不敢。
看着自己的兵权被夺取,看着自己的护卫被调去辽东,屁都不敢放一个,想要装疯保命而已。
王府都被包围了,有人通风报信,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加上姚广孝和金忠的鼓动,才下定了决心拼死一搏。
朱高炽根本就没有指望朱棣。
反而是眼前的两人,和他才是一路人。
“蓝玉大案牵连着众,咱估摸至少一两万人,就算发配到辽东一万几千人,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这股力量,咱要收入囊中,并且趁这个机会,拉拢住辽东的兵权。”朱高炽要求二人帮忙为自己说服朱棣。
这万余人可和西方发配的罪民不一样。
蓝玉大案牵连的万余人,除了勋臣大将之外,大多数是蓝玉军中的中下层武将。
等于是具备实战经验的军官。
“王爷有些求稳。”姚广孝看了眼金忠,金忠是他向王爷举荐的,因为他觉得金忠和他类似。
果然。
金忠不但没有被朱高炽的话语吓住,反而严肃的说道:“圣人的分封之策,对稳定边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堂众人只看到前例,把藩王当做大祸,全看不到对国家的好处,委实有些偏颇。”
朱高炽赞同的点点头。
金忠当然得这么说,削藩影响的是王府,像葛诚,余逢辰他们是有功名的,正经官员出身,离开了王府还是官员。
金忠失去了藩王府,立马变回白身。
双方有根本上的不同。
朱高炽认同姚广孝,自然也认同姚广孝举荐的金忠,他们都是一路人。
“从值得信任的将领中,委派去金州,负责监督这万余之人,而且也要拉拢过来。”
“有两个麻烦,一个如何说服父王,一个谁最合适?”朱高炽询问道。
“金州?”
金忠提醒道:“这可不是个好地方。”
金州当然是好地方。
不过目前的确不是好地方。
六年前被倭寇骚扰过,上个月又被倭寇袭扰,被金州卫打退,让倭寇没有讨到便宜。
大海茫茫,最难打击的就是海盗。
特别是大明漫长的海岸线,别说大明目前水师的实力,就算翻了十倍,也是禁止不了海盗的。
“有时候,麻烦也能当做机会。”朱高炽笑道。
金州。
是他特意选的地方。
不但未来会是辽东田亩最富庶的地方,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还有优越的码头地理。
金州也就是后世的大连,东北经济最强的城市之一,无论气候还是资源,都是东北一等之地。
而当下。
日本从南北朝时代进入战国时代,国内战事频发,导致大量的人口逃离本土。
这些人无以为生,只能成为海盗。
从今年开始,每年都会有倭寇袭扰金州沿海一带,包括被朱元璋赐国号,改名没两年的朝鲜。
“金州卫只有一千户所,前番与倭寇的战事,虽然没有吃亏,但也没有打痛倭寇。”
“以咱了解的倭寇性格,畏威不畏德,不把他们打服是不会听话的,估摸这几年的金州都不会太平。”
“面对这种形势,金州卫必定会扩充,咱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占了先机,好处只会被咱们抢到手里。”
大公子有远谋。
姚广孝和金忠听完后,互相看了眼,得出了这个结论。
“从流放的人中,哪怕只筛选出三千人,以这三千人的能力和经验,可以扩充五万精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