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看 > > 大明1805 > 第845页

第845页(1 / 1)

('

也有部分地区,有多个相对孤立的州相邻,朱靖垣就把它们直接合并成为一个府。

其中最大的一个州城变成府城,其他州分管的县也归入府管理。

其他的州城,根据城区和人口规模等情况,规模较小的降级为县,规模较大的保留州的行政级别。

这种保留级别的州也不再分管其他的县,本身只管辖自己城区和郊区的事务。

实际上变成了后世的“县级市”,性质上属于“大县”。

同时,对于其他府下辖的县,如果城市规模和人口都达到了一定级别,也可以视情况升格为这种新式州。

以便于增加更多的行政人员,应对相比传统县域更复杂多样的事务。

这种“大县”正在成为现有州中的大多数。

这次的政区调整方略,也会将这种州的形式和情况,作为以后制定州级衙门规范的指标。

所以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州主官的品级全部降了一级。

毕竟以后的州只是独立的“大县”,而不存在代管其他县的“小府”和“副府”了。

调整之前已经就任的官员品级不降,后续接任的官员按照新标准执行。

在这个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府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本身的重要性是大幅度下降了的。

但是,同样是随着工业化不断加速,府城作为中型城市中的主力军,其规模的扩张也是非常惊人的。

同时所有下级的州县事务,也都要体现到府级衙门上,让府衙的事务成倍的增加。

所以两相折中之后,府级衙门的级别保持不变。

府之下,州之外,剩下的“县”,就是神州最传统的基层行政级别名称了。

道、路、省、州、郡、府都曾多次变化,而县历尽两千多年始终未曾有过大的变动。

本土直辖省的县主官,由正七品调整为从六品,海外大域的县主官,由从七品调整为正七品。

县是最为普遍的直接管理各种基层事务的行政级别。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县级衙门管理的事务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朝廷对县级以下的乡、镇、坊、市、厂的管理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强。

这导致县级衙门的事务进一步增多。

所以朱靖垣给县级主官升了一级,以更好的安排更多的下级官员。

同时也把县和州主官的品级差距缩小到了一级。

县的政务官是“县令”,刑务官是“县丞”,监察官也是御史,“县尉”变成了锦衣卫的职务。

大明的“县”目前也有三种主要类型。

首先是最常见的“郊县”,也就是府下社的郊区的县,它们有自己独立的县城,管辖自己县城和郊区的百姓。

然后是“附郭县”,府城、省城、京师等更高级衙门所在城市内部的县,类似于朱靖垣前世的“区”。

在工业时代之前,大明本土只有最大的那些城市,还有一到两个附郭县。

就连南北两京都只有两个附郭县。

作为天下第一府的苏州,是大明最先拥有第三个附郭县的城市。

而在最近的几十年,由于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各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附郭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郊县和附郭县,现在都是最典型的县城,第三种县是比较特殊的“荒县”。

是指面积巨大但是人口稀少的县。

朱靖垣在过去的十年里面,一直在推动内陆地区的人口集中和大城市建设。

对于处在偏远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同时也没有什么资源,没有投资开发和建设价值的地方,无论是州县还是府。

都主动引导将当地居民集中到一起,或者迁徙到更适合居住的远方,比如说面积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现在的大明总体上是“人少地多”的,关键是人口还分布的特别不均匀。

海外有海量的优质土地需要人手去开发。

无论是对普通大明人而言,还是对大明朝廷而言,花大成本到山疙瘩里面刨食,远不如到海外沃土去开荒。

所以大明朝廷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治理方法就是向外移民。

最典型的代表区域就是雪域高原,当地衙门已经把高原上原有的人口基本搬空了。

现在基本只剩下带着勘探、考察、探险目的人才会临时到高原上去。

对于这样产生的大面积空旷地区,朱靖垣的策略是将没有人的府州县撤销合并,只留下少数几个“荒县”。

让这些荒县直接管理下属大量的空旷地区。

荒县本身根据周围的情况,归属于附近的府管辖,或者是由上级的省份管辖。

西域地区和蒙古高原上,是有零星的集中建设的大城市的,这些地方的荒县大部分隶属于府。

雪域高原上已经没有大城市了,所以这里的荒县直接隶属于雪域省份。

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只剩下省和县两个行政级别了。

对于海外的殖民地中的相对空旷地区,大明也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管理模式。

例如整个天南大陆、北殷洲的大平原、南殷洲的热带丛林、墨洲内陆的大草原等等。

都是大域下设几个省,省的面积本身就异常巨大,可能会有上百万平方公里。

如果这些省份之中,有较大规模的移民城市,通常会设立少数几个府,甚至是只有一两个府。

剩下的绝大部分地区,都直接设置成满级巨大的荒县,直接管理极少量移民和土著。

以及大量的荒地、荒山、沙漠、丛林……

县以下的坊、市、厂、镇、乡是大明的的第五级行政区。

这四种行政区的衙门是真正的基层管理机构,是大明朝廷能够直接掌控的最低级行政机构。

乡、镇是县城之外的小型居民点,与朱靖垣前世的乡和镇并没有什么区别。

乡是管辖几个到几十个村子的常规基层机构,镇通常是拥有相对较大规模中心建成区的乡。

坊、市、厂都是城市中的基层行政区,类似于朱靖垣前世城市中的街道办事处。

“坊”通常是住宅区,“市”通常是商业区,“厂”通常是工业区。

但这种区分并不绝对,不是说住宅区就不能开店铺,商业区里面也有公寓和酒店,工业区里面也有宿舍和店铺。

不过在区划上是有目的性的,商业办公楼通常都在商业区,不会有人到城中心买地建化肥厂。

坊、市、厂、镇、乡同级,本土的主官都是正八品,海外的主官都是从八品。

爵位等级与藩国等级对应,同时全部与行政区话级别对应。

同时,明朝初期开始,宗室爵位与外姓正式分流了。

宗室爵位: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外姓功臣爵位:国公、候、伯三种。

将宗室与外姓功臣明确区分开来,目的似乎是为了将宗室的地位抬高,让外姓直接没机会觊觎王爵。

但是到了世祖皇帝的时候,两种爵位再次被混在了一起。

那一堆将军、中尉都被废除了,直接继续用公、候、伯,还把太祖皇帝废掉的子、男又拿了出来。

目的似乎是将宗室再次混入普通人之中,可以让他们无缝的插入外朝任职。

朱靖垣这一次的爵位调整,再次完善和扩充了这套体系。

先给同一个爵位分了等级,还把乡、绅两个非正式称号规范化和正式化,形成了总共十二级爵位制度。

亲王、郡王、国公、郡公、郡候、郡伯、州伯、州子、县子、县男,乡绅、乡士。

亲王和郡王如果是藩王,则又可以统称为国王。

国对应省份,郡则对应近似的府,州县当然对应州县,乡则对应乡镇。

勋贵在朝廷享受的身份等级,以王公侯伯子男等直接爵位为准,对应藩国的规模则以名号等级为限。

亲王若是藩王,封国比照古代的顶级国家,例如秦、晋、齐、楚、吴等。

现在可以领有现在的一省到数省之地,封地面为数万到数百万平方公里,最多不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