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让罗菲雅任罗曼诺夫家族族长,封自己的儿子朱迪钟为罗斯公爵,封地放在泰西的克里木半岛。朱迪钟是朱靖垣自己的亲儿子,待遇当然不能跟几个亡国之君一样。再加上有外族血统的朱迪钟没有机会竞争皇位,成年之后是真的会到封地去就藩的,封地也不能扔到墨洲去。所以朱靖垣就从与他母亲有关的露西亚土地上划了一块比较好的。露西亚人看似最惨,实际上惨的只是尼古拉自己。罗曼诺夫家族现在还有一个鲜卑大公罗亚山,是露西亚废帝尼古拉的亲弟弟。朱迪钟又是罗亚山的外孙,同时也可以算是尼古拉的外孙。所以罗曼诺夫家族未来的传承不会有问题。废掉的只是尼古拉本人的直系。尼古拉心中悲苦,但是也无能为力,只能老老实实的躬身答应着。又过了一天,七月十九日上午。朱靖垣接见了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瑞士的君主。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四国不属于国联成员,在泰西大战早期很快就灭了国。现在大明不可能归还他们的本土的土地,所以要给一些简单的安排。荷兰是被迫加入了罗马三国阵营,当了德意志或者说神罗的仆从国,最终被大明顺手给灭了国。就算是被迫,荷兰终究是加入了三罗马阵营,所以大明不但不会归还荷兰的本土,甚至连殖民地也会一并吃掉。最终,朱靖垣拿掉了荷兰国王的头衔,册封他的王储为尼德兰子爵。同样册封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四国君主为子爵。在大明西墨洲殖民地,画出五块五百公里左右的荒地,当做他们未来的封地。他们本国的旧贵族,都会被剥夺贵族头衔,送去给他们当劳工。第572章 行政区和爵位体系调整方案大公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早朝之后,林则徐和牛鉴为首的内阁大学士们,共同向朱靖垣呈上了一份报告。“政区与勋贵体系调整方略”。这场大战结束之后,大明直接统治了整个星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加上各种形式的藩属国控制了所有地区。战争之前的行政区划已经不合适了,必须根据现在的局势做出对应的调整。这场泰西战争虽然整体上是绝对的碾压局,但也不能说前线和后方的人员都是劳而无功的。整个泰西大陆的土地也不是白捡来的,后续也需要大量的人员继续驻防和改造。这种大规模战争行动后的论功行赏的环节当然是绝对不能少的。根据朱靖垣在战前的承诺,这次战争之后将诞生大量的新勋贵,同时还要分封一部分实封藩国。在这样的基础上,朱靖垣要求内阁负责,拟定一份新的政区和爵位调整方案。朱靖垣翻开报告查看,牛鉴和林则徐在旁边介绍情况。根据朱靖垣事先提出的要求,这份调整方案的指导思想,就是将爵位和藩国的等级与行政区划等级相对应。行政区总体上分为:域、省、府、州县、坊市厂镇乡五级。“域”是一级行政区,辖区面积少则数百万平方公里,多则数千万平方公里,通常下设几个到十几个省份。域主官均为正二品,政务官称“都护”,刑务官称“提刑”,监察官称“御史”,军务官称“总督”。域的管辖区划调整也是所有级别之中最大的,主要是增加了曾经的泰西诸国的范围。将原有露西亚国、西鲜卑国的土地,加上芬兰、挪威、瑞典、冰岛等地,合并设立鲜卑域。将原有普鲁士、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瑞士、英国等地区合并设立泰西域。将包括巴尔干半岛地区在内的原奥斯曼本土,加上大食半岛和墨洲北部地区,合并设立罗马域。对于泰西及周边三个大域的辖区调整,主要目的是将泰西大陆的数亿人口分散开。东北部和北部的分给鲜卑域,东南部的东罗马地区分给罗马域。这样三个大域中每个大域的人口都不超过两亿。后续将持续向外迁徙原有统治阶层人口,将每个大域的泰西人口压制到一亿以内。然后大陆中部的哈萨克、希瓦、波斯、天竺几个地区合并,设立为新的安西域。将撒哈拉以南的墨洲南部地区,按照朱靖垣当初划分的东西分界线,分为东墨域和西墨域。东墨域主要是大明本土以及周边民族移民,西墨域主要是泰西移民和本土的墨人土著,有大量泰西裔藩属国。将巴拿马以北的北殷洲地区设立为北殷域,巴拿马及以南的南殷洲地区设立为南殷域。将天南大陆以及周边的大明洋和小西洋岛屿加上南极大陆合并设立新的天南域。本土直辖省份的管辖区域基本不变。“省”为二级行政区,辖区面积少则数万平方公里,多则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通常下设几个到十几个府。本土直辖省份主官为正二品,海外大域下设的各省主官品级为从二品。省级政务官称“布政使”,刑务官称“按察使”,监察官称“御史”,军务官称“都指挥使”。“府”为三级行政区,辖区面积从数千平方公里到数十万平方公里不等,通常下设几个到十几个州县。本土直辖省份的府主官为正四品。海外大域的省份下的府的主官为从四品。府政务官为“知府”,刑务官为“通判”,监察官仍然统称“御史”,只是行政级别不同。军务官的级别视驻军数量而定,可能是“指挥使”甚至是“都指挥使”,也可能只是“镇抚”。“州”和“县”都是四级行政区,辖区通常在数百平方公里到数万平方公里之间,下设几个到十几个乡镇坊市。本土直辖省份下的州主官,由从五品调整为正六品,海外大域省份下的州主官,由正六品调整为从六品。州政务官为“知州”,刑务官为“判官”,监察官统称“御史”,若有驻军通常是“镇抚”。州县一级要直接管理百姓,相当于警察的锦衣卫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所以锦衣卫的官员也是州县的重要官员。“州”是府和县的中间态,是大明行政区中最为复杂的一层,有三种存在过的性质截然不同的州。首先是从元代就已经出现的“直隶州”和“散州”。通常是在某些地势险要或者偏远的地方,有一片与上级的正规行政中心距离较远,或者交通不便的相对孤立区域。当地的面积和人口数量比一个县多,但是暂时还够不上正常的府的规模,通常就会在这里设置一个“州”。州是不设附郭县的,州衙门本身首先要直接管理自己城区的事务,这部分职能与县衙门相同。同时州衙门还要代管旁边的少数几个县的事务,这部分职能又与府衙门相同。这种州有点类似朱靖垣前世两千年以前的地区中心城市。这些州中,有些是由省级衙门直接管辖的,所以被称为“直隶州”,性质上算是“小府”。有些又是由其他府级衙门管辖的,这种州被称为“散州”,性质上可以算是“副府”。不过无论是直隶州还是散州,现在都已经基本看不到了。朱靖垣在安康末年的时候,就开始了针对地方行政区划的细节调整了。大明本土东部和南部的相对较发达地区,大部分县域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都在工业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膨胀。很多原本相对孤立地区的城市和人口规模,也已经逐渐接近于原有的正常府的规模了。周边临近的原有府城区人口也越来越多,管理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公路和铁路以及空运交通越来越方便,无线电和电话也逐渐在行政工作普及了。原本交通不便的孤立和偏远的地区,已经可以比较方便与临近的区域保持沟通了。朱靖垣就推动将这种形式的州升级为正式的府,同时从临近较大的府拿几个县交给这个新府来管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