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别说要从无到有,一手组建一支水军舰队了。要说水战兵书嘛,王濬倒是读过一些,但基本都是浅尝辄止,略有涉猎而已……这怎么去用到实战中啊?!王濬又不是那种刚刚入仕,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年轻了,都三十多岁的人,当然懂得实战经验的重要性,他可不认为他脑袋里的那些水军知识,可以满足他操练一支数万人的水军了。就他那点可怜的水战知识,真要上了战场,恐怕连一些精锐水军的偏将,或者是校尉都不如吧。本来王濬还想着上书解释一下,表示自己没有水战能力,恐怕无法担当如此大任……但自己的前任上司邓艾从冀州来信,表达了对王濬升职的祝贺。这时候王濬才得知,原来抽调自己巴郡当太守的人,是大汉如今唯一的一个实权州牧,荆州牧,骠骑将军张溪。王濬顿时不想解释了,只想着好好大干一场。毕竟,世人都知道,张骠骑有着近乎令人无法理解的识人之明,他推荐的人才,基本没有用错过地方的。王濬甚至现在都开始觉得,说不定自己真的是一个水战天才,只是自己以前不知道而已。再说了……那个羊衜,能在短短数年间,从一介书生,成为一方水战名将,名头不弱于东吴水军名将朱然,自己出身世家,又有水战兵书加成,难道还能不如一介书生?!一想到这里,王濬立刻收拾包裹行囊,赶赴巴郡,开始组建巴郡水军。而随着王濬抵达巴郡,上任巴郡太守,开始组建蜀地水军后,张溪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就轻了很多。十万水军,再加上王濬,羊衜,钟离牧,以及老将军文聘……张溪就不相信了,水军建成之日,还能干不过一个小小的朱然。第1220章 东征准备(二)扩充水军,增加水军规模,是进行东征的第一项准备。安排好了人选操练水军后,张溪开始着手第二项准备。弱吴之策。当然,这是比较文雅的说法,说的比较直白一点,就是离间东吴群臣,拉拢东吴世家大族,想办法吸引东吴百姓往荆州迁徙,或者更加直接一点,让荆南四郡的石苞,想办法从豫章郡和交州多掠夺一些人口回来,削弱东吴,充实荆州。离间东吴群臣的事儿吧,还真不用张溪多操心,打从张溪得知吕壹在东吴掌握权柄以来,就对这事儿彻底放心了。就吕壹那个折腾人的能耐,孙权但凡用他一天,东吴的朝堂上就消停不了,反倒是哪天吕壹失势了,张溪反倒要开始操心了。吸引甚至是掠夺东吴百姓的事儿吧,这事儿张溪也交给了石苞和潘濬想办法。石苞现在是荆南都督,潘濬荆州別驾从事,两人一个守着长沙,一个守着零陵,都是跟东吴大规模接壤的地方。这其中,潘濬那边对这事儿尤为上心,这些年一直在不停的从交州挖人,都快把整个交州北部给掏空了。一方面,是因为交州的叛乱,一直持续到去年,孙权再次派出吕岱,才将交州叛乱平定了。虽然吧,吕岱是成功的平定了叛乱,但是吧,持续了近五年的交州叛乱,也基本把交州给打空了。原本还能说得上是乱世净土的交州,现在也进入了战后重建阶段。吕岱虽然能力很强,但他要顾及的地方太多,交州北部从战乱一开始,潘濬就开始不停的往零陵郡划拉丁口,等到吕岱腾出手来,整个交州北部已经从人口稠密,变成了现在的人烟稀少了。就这,潘濬还不打算收手,还打算把手伸到交州东部去……闹的吕岱只能是陈兵交州北部边境,防止百姓流失。另一方面吧……潘濬也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现在的荆南,已经不是之前的荆南了。随着洞庭湖平原的不断改造扩大,原本只能算是蛮夷之地的长沙南部到零陵东部,如今已经慢慢开始变成平原耕地群了。当初诸葛亮答应了潘濬,允诺他可以有改淤为田的分配权,这就导致了如今的荆南,潘氏已经一家独大,成为荆南的第一大家族。改淤为田新造出来的田地,需要大量的丁口来耕种,而且改淤为田的田地,在官府登记造册的时候,按照规定三十年之内都是下等田,赋税极低,这给潘濬和参与改淤为田的世家大族们带去了大量的利益。而这个利益,只有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后,朝廷会对这些改造后的田地重新评估,划分等级……如果错过了这三十年,那赋税一旦提高的话,利益就会减少。因此,潘濬和荆南世家们,现在急需大量的丁口来耕种。而在荆南,丁口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朝廷从北地迁徙到南方的无地农民,用来充实荆南的屯田制度的。一个,是荆南周边愿意出山耕种的五溪蛮。最后一个,就是从东吴方面迁徙到荆南的东吴百姓。第一个丁口来源,朝廷自己都不够用,还有大量的屯田所空置,没有足够的丁口来屯田,导致荆南到现在还需要江陵郡提供粮草支援。第二个丁口来源,虽然五溪蛮好欺负,但如今石苞这个荆南都督是五溪蛮的女婿,再加上张溪盯着这块民族融合的试验田,谁也不敢打强掠五溪蛮丁口的主意。再说了,强掠也是一锤子买卖,这帮五溪蛮确实不禁打,但他们会躲啊,一旦再次躲进山里了,找都找不到,不一样还是缺乏丁口。所以啊,最容易搞来丁口的地方,可不就是东吴那边了嘛……以潘濬为首的荆南世家,可是憋着劲的打这个主意呢。而且东吴那边来的丁口,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需要多少成本,只需要给一块地负责安置这些人就可以了……在没有正式入籍大汉之前,这帮东吴来的人,连人头税都不用交。如今的荆南,是出了名的地多人少。潘濬现在是跟吕岱在交州和零陵郡边境对上了,反正如今两国是交战状态,谁也不用顾忌,来回的拉锯争夺,抢夺丁口。所以啊,张溪所想的弱吴之策,就剩下拉拢江东世家这一条,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了。只是这方面吧,张溪实在是不太擅长,因此,他只能写信,求教于当年在东吴混的风生水起的费祎,邓芝两人,想问问这两人,对东吴世家大族下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邓芝倒是没给出什么好主意,但他还是洋洋散散的写了一封信给张溪,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在东吴的人脉关系,交给张溪,希望能对张溪有所帮助。而费祎就靠谱的多了。他不仅给张溪同样写了一封信,还给张溪送来了一个人。也不是外人了,就是现在的户部左侍郎,张溪的老熟人,马谡,马幼常。马谡自从进入朝廷中枢后,一直没有捞到带兵出征的机会,因此他的脑袋还好好的呆在自己的脖子上,反倒因此获得发挥政务才能得机会。如果不是出于朝局平衡的考虑,去年三省六部人选调整的时候,马谡甚至是有可能出任户部尚书的。而费祎派马谡过来,一方面是利用马谡荆州人的身份,来给张溪出谋划策的,另一方面,费祎也把自己对东吴世家的构想,跟马谡商量过,而马谡的一些建言,也让费祎认为,马谡是接任自己,对东吴渗透的最好人选。而马谡的构想,其实说起来也不算太复杂。前些年,随着张温被孙权流放,大汉的很多商品代理销售权,比如说蜀锦啦,比如说纸张啦,比如说煤矿,铁矿啦……基本都被吴中四大家族的人给瓜分了。毕竟,张氏被孙权盯上了,时不时的打压,如果不让出足够的好处的话,张氏恐怕都无法在江东立足了。这对大汉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失去了一个不错的合作对象,获取东吴情报的难度,也变大了。但是吧,也有好的一面……这些年,大汉的谍报系统,也跟江东的四大家族建立了不错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