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浅显的道理,张溪不可能不懂……但这不是军议呢嘛。你王昶既然要说计谋,就把话说清楚,回头好算谋划之功啊……就说这么半句,最后由我来下命令的话,这个谋划之功不就成了我的了么?!你王昶还要不要立功封爵受赏了?!所以啊……张溪这是在给王昶机会,把话说清楚,这样好算战功。都不是笨蛋,孟达也好,黄权也罢,稍微想想,都明白这是张溪在给王昶机会。王昶自然也能想明白,同时,心里也是一阵暖心……这事儿要是搁当年在曹真大将军手下,恐怕就是曹真的功劳了。当然,事后肯定也少不了王昶的好处,曹真大将军会用其他理由提拔王昶,但……作为一名将军,用其他理由获得晋升,哪有依靠战功晋升来的名正言顺?!因此,王昶感动之下,还是依着张溪的意思,把自己的谋略,说了出来。“可遣一军精锐之士,攻取浮州,坚守此地,辅以水军,断贼粮道……如此,贼军不攻既破。”王昶的话一说完,这个建言之功就算是落实了。这时候,立刻就有人绷不住了。嗯,也没别人,就是孟达。虽然说,之前有了一个驰援之功,但杀敌数量几乎为零……这么点功劳,可不足以让孟达能摆脱现在的困境的。建言之功,是张溪要王昶主动说全的,这个是张溪在提携王昶,孟达这个人虽然人品不行,但眼力和情商还是很出众的,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讨人嫌。但是,接下来的征战之功,孟达就不能不争一下了。“老夫愿率本部兵马,从黄将军水军,以建此功。”孟达主动站出来,向张溪请战。这下闹得,连张溪都有点措手不及。理论上讲,谁给出的建议,谁带兵执行,这是一个军中潜规则……既然是王昶提出来的谋略,那么王昶带兵去攻打浮州,这才正常。哪有人半路站出来分功劳的?!王昶要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这事儿也就罢了……人家也是带兵的武将啊。可孟达这个人吧,在张溪面前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如今的军中,孟达的身份地位和从军资历极高,官职也是仅此于张溪和黄权的。他这一请战,别说王昶,就是张翼和柳隐都得退让三分。至于黄权……黄权倒是可以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但这事儿吧,不管谁领兵,都需要靠他的水军,也就是说,黄权站不站出来说话,都不影响他的功劳。所以嘛……比起王昶这个降将,黄权更加不想去得罪孟达。毕竟,孟达也是东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啊,如今的局势下,黄权代表的益州派,真没有必要跟东州派再闹矛盾。大汉现在的地盘是越来越大了,都城都已经从成都迁到长安了……如果这次北伐顺利,把大半个中原纳入版图的话,益州派在朝堂上的对手,可就不是只有一个荆州派了。这时候益州派再跟已经是半个盟友的东州派闹龌龊的话,那恐怕将来在朝廷的话语权,可就真的要朝不保夕了。黄权不站出来说话,张溪……张溪还真的不好驳孟达这个面子。前有李严的请托,后面孟达自己也争气,确实立下了功劳……这次孟达主动请战,自己不给个机会的话,多少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张溪只好委婉的看了王昶一眼,表达了一下歉意,然后,转头看向孟达。“老将军既然请战,溪自无不答应之理。只是,此事颇为凶险,老将军亦需小心,我遣柳休然与老将军同行,助老将军一臂之力,如何?!”“……谨遵命。”第1094章 五伐中原张溪确实不喜欢孟达,但在战场上,张溪显然也不希望孟达去送死。王昶的这个谋略,确实是个好方法,但同样的,这个方法的危险性也非常的大。魏军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夺取浮州,切断他们后路不管的,因此,对浮州,哪怕孟达能轻易夺取,也别想轻易守住。给孟达加派了一个柳隐当副手,并不是张溪不信任孟达,相反,是张溪不希望孟达冒险出意外,给他上的一个保险。毕竟,柳隐心思细腻,而且擅长防守,当年槐里城一战,让柳隐擅守之名,传遍天下。当然,孟达怎么想的,张溪并不知道,但军中主帅既然是张溪,那么张溪做出什么样的安排,孟达都只能接受。就这样,在确定了作战计划后,孟达带着柳隐为副将,在黄权还剩下的黄河水军接应下,领军五千人,进攻黄河中心的浮州。之所以只有五千人,一方面是因为那个河心浮州的地方真不大,容不下太多人作战,另一方面,从补给角度来讲,只能依靠黄权水军运送补给的孟达军,人数少点,补给压力就轻一点。毕竟,一旦夺取浮州,孟达也是需要坚守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内,张溪自然也不能闲着,他要在孟津渡正面给魏军足够的压力,让司马师不敢抽调太多的兵力去反攻河中心浮州,策应孟达所部。这是一场既考验坚守能力,同时也考验彼此策应配合能力的作战。司马师和夏侯霸两人,也终将迎来了自己真正的考验。而就在孟津渡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南阳,宛城。经过了这大半个月的准备,宛城的北伐大军,终于是集结完毕了。姜叙率领的秦州郡兵和庞德率领的凉州骑兵终于是到位了,北伐可以正式开启。徐庶一边让马岱率领羌胡游骑先一步出发,去给洛阳的诸葛亮传递军报,另一边,直接誓师,发动北伐,带领主力大军,往颍川郡的襄城而去。浩浩荡荡近十五万兵马往颍川郡而去,早有曹魏的细作,把这个事情传递到了许昌,放到了陈泰和郭淮的面前。两个人对此,是一筹莫展。如今颍川郡所有的郡兵加起来,也不到四万人,这个兵力差距,未免有些太大了。如果只是兵力差距的话,其实倒也好办,司马懿在陈留郡留了一手,那边有五万兵马并没有跟随司马懿反攻洛阳,抽调一部分过来支援的话,兵力差距能稍微缩小一些。真正让陈泰和郭淮感到无奈的,是颍川世家的态度变化。如今的颍川世家,在态度上,跟两年前,有了不小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五年前的那场洛阳反攻战,大魏打的雷声大,雨点小,虽然在颍川打了一场漂亮仗,但在洛阳方面,反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这让颍川世家对曹魏是否能夺回洛阳有了疑虑。另一方面,随着两年前陈群的病逝,颍川世家内部在大魏朝中失去了最后一个有话语权的人物,而陈泰被视为陈群的继任者,却依然被大魏朝堂放置在颍川,这引起了颍川世家们的不满。自从二荀过世以后,颍川世家们在大魏朝廷中的影响力是日渐下降,而随着陈群的过世,颍川世家失去了最后一个政治领袖,在大魏朝堂中的权利更是全面衰退,被河北世家和河洛世家全面压制。而大魏天子曹叡,对此似乎也没有任何要安抚的意思,如今的大魏,基本都是河洛世家和河北世家说了算……那颍川世家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为大魏效忠呢?!再加上这些年,坐镇洛阳的诸葛亮,也没有少用各种手段拉拢颍川世家大族们,而大汉的朝堂结构,也让颍川世家们看到了他们投靠过去,能继续保证自己利益的可能。第一个就是代言人的问题……大汉朝堂上,颍川世家有两个天然的代言人,而且全都位高权重。张溪和徐庶。虽然这两个人都是寒门出身,但他们终究是颍川人啊。在这个乡土观念极其浓厚的时代,同为颍川人就是天然的联系纽带,而这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的骠骑将军,托孤大臣,另一个虽然职位不高,但资历深厚,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立刻就能身居高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