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人担任质子,哪怕将来真的有一天在东吴的支持下回国夺权,至少在大魏内部,也不会有人响应他的。危险性降到了最低。当然,孙权那边也不傻,孙权派出的,是他的亲侄子孙泰。而这个孙泰,他的父亲是孙权的亲弟弟孙匡,可他的母亲,还是曹氏宗族女,当年赤壁之战前,两家联姻的结果。两边都各有心思,但不管如何,两边就质子交换,缔结盟约的事儿,终于是达成了一致。第982章 洛阳的威胁建兴七年十一月,魏吴两国结盟的事情,终于是传到了洛阳。诸葛亮其实对魏吴两国结盟的事情,早有心理准备。当初邓芝从东吴出使归来,就给诸葛亮写信告知了具体情况,再加上张溪那边也来信,告知东吴可能有变,江陵会加强防御的事情,因此诸葛亮对魏吴结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预感。但这个消息,多少还是让诸葛亮很惆怅的。魏吴结盟,也就意味着,诸葛亮早期《隆中对》中规划的,“东和孙权”这个战略支点,彻底失败了。现在,大汉要面临着魏吴两国的威胁。东吴那边,根据邓芝出使的结果和回复给大汉天子的国书来看,虽然他们跟曹魏结盟了,但短期内,还不至于立刻跟大汉翻脸。而且有张溪坐镇荆州,防备东吴进犯,诸葛亮还是比较放心的。现在诸葛亮压力最大的,还是在河洛地区。因为兵力不足,补给线过长,东吴进攻荆州,河洛世家大族摇摆不定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上次北伐,攻下洛阳后,就很难再继续进兵了。诸葛亮不得不在占据洛阳后就停兵驻守,开始采用政治手段对河东,河内,颍川等地进行渗透攻略,同时让张溪领兵回防荆州。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大汉无力进攻,可曹魏的布防,却依然很及时到位。年中的时候,秦朗就带领三万并州兵进入了河东郡,还是主持河东,河内两郡的防务,而虎牢关以东,夏侯霸带领两万冀州郡兵援军抵达,司马懿麾下再次恢复到了三万人左右的兵力。而洛阳,诸葛亮尽管再三调整兵力配置,招募本地郡兵,总兵力也不过只有四万余人。压力还是不小的。为此,诸葛亮不得不采取守势。而唯一的好处是,北面的孟津渡,有黄权带领四千水军和一万步卒布防,曹魏轻易无法跨过黄河天险主动进攻,而虎牢关那边的三万多魏军,自保绰绰有余,但要反攻洛阳,兵力依然不足。所以,诸葛亮坐守洛阳,看似有危险,但实际风险不大。甚至,诸葛亮还有功夫坐镇洛阳,通过一些世家大族的渠道,跟颍川,河东,河内的一些世家大族们取得联系,争取他们在将来的作战中,选择投靠大汉。但如今,魏吴结盟的消息传来,诸葛亮要考虑的问题,可就不止这么点了。魏吴结盟,理论上来讲,曹魏等于是解放出了整个兖州郡兵的兵力,兵力平添三四万人。同时,东吴方面也可以解放出淮南兵团的兵力,这个兵力更多,至少五万以上。一旦魏吴在淮南地区解除了互相对峙的状态,那么曹魏可以抽调兖州之兵西进,发动夺回洛阳的战役,而东吴方面也可以抽调淮南军团去江夏,有可能再次发动进攻江陵,甚至襄阳的战斗。到了那个时候,大汉从河洛到荆州之地,就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威胁。必须尽快的做好战略调整,否则就来不及了。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不禁有些后悔了……如果自己这时候在成都,该有多好。现在的成都,依然还在为了天子是不是该移驾长安,争论不休。如果诸葛亮现在在成都,肯定能以一己之力压制蜀中世家的反对声音,让天子移驾长安。这样的话,不说军心民心士气的问题,就说是军队调度,都会比现在要方便的多。毕竟,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不是历史上的那个诸葛亮。这个时空,诸葛亮可以在政务上一言以决之,但在军务上,他还是需要通过朝廷才能实现兵力调度……刘禅信任诸葛亮,不代表诸葛亮可以不经过刘禅,擅自调动军队。更别说,现在张飞还在呢。自打攻下洛阳后,张飞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有散架的趋势,现在虽然还在长安呆着,但整个人的气势完全变了,整个一风烛残年的老大爷一样,诸葛亮见了都快认不出来这是当年那个叱咤纵横的三将军了。但不管张飞到底精气神差到什么地步,他到底还在,名义上洛阳的最高军事长官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张飞……所以啊,天子如果能移驾长安,能剩下诸葛亮不少的事情。可惜,这事儿,没那么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庞统和法正为首的荆州派和东州派默不作声,导致益州派在朝中的反对声太大。另一方面,是天子刘禅……刘禅终究不是刘备,他不是那种下定决心后就百折不挠的主君,面对这么大的反对声音,刘禅真的有点退缩了。虽然明知道移驾长安对自己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面对这么多人的反对,刘禅也开始犹豫,是不是现在不是移驾长安的好时机。这种事情,诸葛亮不回成都去亲自处理,恐怕是不会有一个结果的,而现在洛阳的局势,又逼得诸葛亮不得不继续呆在洛阳。至少,先把这一波曹魏的反攻,给扛过去再说。很明显,曹魏方面腾出手来后,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兴兵重夺洛阳,而考虑到战争需要准备的时间至少要两道三个月,因此诸葛亮判断,最早明年年初,最晚明年开春后,河洛之地,就又要经历一场大战了。因此,诸葛亮写信给张溪,希望张溪能抽空来一趟洛阳,两人商议一下,该怎么应对这一场魏吴结盟的后遗症。这事儿,只能是张溪去洛阳,诸葛亮在洛阳根本走不开。因此,张溪在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也没有犹豫,立刻动身,去洛阳议事。荆州的防务安全,照例还是交给了王基来主持。顺带,路过襄阳的时候,带上了自己儿子,去认亲。嗯,就是去见见未来的老丈人的家族。当初王朗回到洛阳后,没多久就跟着曹叡移驾一起,带着王肃回了邺城。但当时吧,不知道王朗是怎么想的,离开洛阳北上的时候,把亲孙女给留在了洛阳,并没有带着一齐北上。后来大汉进攻河洛,围攻洛阳,当时的王氏族人就带着王家的大小姐一起躲在洛阳城内避难。后来洛阳城破,诸葛亮入城安民,王氏族人本想联络张溪,争取利用张溪的关系,在洛阳战后争取到一个更好的待遇……可张溪只在洛阳呆了四天,就领兵南下,回荆州去了。没找到张溪的王氏族人,在看到时局逐渐稳定,而诸葛亮也没有要赶尽杀绝的意思,渐渐的也放下心来,回到了王氏在洛阳的聚居地,洛阳城西侧不远的谷城县去了。对于大小姐的去留,王氏族人也写信给王朗和王肃,询问是否送到邺城去……洛阳毕竟还不算安全,汉军虽然一时占据,但大魏也不是没有可能打回来。万一战事再起的话,大小姐一个姑娘家家的,呆着这里也是属实危险。按照王肃的意思呢,肯定是要接女儿北上的……虽然说老爹给女儿已经说好了婆家,但毕竟是分属两方势力,真要有个意外啥的,在这个时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王肃还是希望把女儿留在身边,保证安全。但王朗表示,没这个必要……直接写信给张溪,让他去接未来的儿媳妇。反正孙女早晚是张家的人,现在孙女的安全交给公公家来保证,不是更好么?!王肃一听说这事儿,差点当场跟老爹吵起来……王氏诗书传家,礼仪著世,怎么能做这种违背礼教的事情呢?!哪有女儿还没出嫁,就跑到男方家里去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