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页(1 / 1)

('

难道要凭借襄阳本部的四万余士卒,加上刚刚从江夏撤回来的一万现成步卒,一共五万人,北上进攻宛城么?!

这样的兵力,如果放在前些年打辅助佯攻的情况下,倒是足够了,但打主攻……光光是宛城,司马懿就有三万余士卒,还有一座坚城和数道外围防线在手呢。

五万打三万,还是攻城方……除非关羽有什么奇谋妙计,否则的话,根本打不下宛城来。

而关羽……关羽自然没有什么奇谋妙计,这事儿,应该是徐庶和王基的专长,这俩都不知情,还能指望关羽能想出什么奇谋妙计出来不成。

如果不能一战而下宛城,打开中原腹地的通路,那么就算进军宛城了,也不过是重复前两次进攻宛城的程序,浪费钱粮跟魏军对峙而已,对关中的帮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反而还会失去进攻的突然性。

不如不打!!!

这就是徐庶的建议,他认为,还是可以沉住气,稍微等等,等到自家兵力集结完毕,等到关中那边有更进一步的消息传来,再做决断比较好。

但这个建议,关羽表示不接受。

关羽的理由还是老一套,时不我待,真要等来关中失守的消息,那么北上宛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王基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王基是觉得,徐庶不应该把战略规划建立在不可预测的个人能力上。

诚如徐庶所言,关中到底打成什么样,在襄阳的大家其实都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所有的战略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现有的情报上,而不能把战略决策建立在对他人能力的无条件信任上。

是,王基也承认,不管是诸葛丞相还是张雍州,都是能力出众之士,但问题是,如今关中兵力调配不合理,被曹魏进攻到只能采取战略防守,也是实打实的在他们手里打出来的。

诸葛丞相治理国政的能力天下无双,这点王基是非常钦佩的,但用兵如何,只有一个平定西羌可以用来作为佐证……但实话实说,就那帮羌人,王基认为,自己去平定他们,打的也不会比诸葛亮指挥的北军更差。

而张溪,王基也很尊重,毕竟是当年举荐自己的恩人,但张溪用兵,并不是完全没有弱点,他太过于追求稳定,太过于谨慎了,有时候这样的谨慎,能帮助自己免于大败,但同样,也给了敌人利用之机。

王基认为,如今关中陷入战略守势,其实跟张溪的用兵思路,也不无关系。

关中也许还能支撑一段时间,这是张溪和诸葛亮的能力的体现,但是否有重新调整兵力部署的机会,是不是能在关中发动反攻……王基认为,不能寄希望于这种虚无缥缈的可能性上。

因此,襄阳军团北上,其实是有必要性的。

如果能顺势一战而下宛城,那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在南线开辟第二战场,至少会吸引到在右扶风的郭淮军团的注意力,让郭淮不敢太过于急切进军……这样,说不定还能给关中的张溪,诸葛亮提供一个调整兵力部署的机会。

王基也承认,如今的关中局势,不是兵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张溪和诸葛亮能不能有机会调整兵力部署的问题。

只要有了这个机会,说不定右扶风的局面会得到改善,甚至是反转,一旦右扶风的汉军攻破了郭淮军团后,顺势进攻武关,威胁宛城侧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襄阳进攻的突然性……王基的建议是,这种事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要实在不行,咱们就继续跟前两次作战一样,打助攻就是了。

北伐平定中原,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准备,才能做到……一时间完不成任务也不要紧,如今最紧要的地方,就是关中不能丢。

丢了关中,那么雍凉必然不保,而丢了雍凉……再要想从汉中出兵进攻雍凉,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因此,王基建议,不等新城郡的寇封兵团,也不等江夏军团休整完毕,立刻领兵北上,进攻宛城。

第788章 领兵出征

徐庶独木难支。

本来以关羽的身份地位,就算徐庶和王基一同反对他的出兵命令,他也可以一意孤行。

谁让人家是大汉大将军,持节都督荆州,全面掌控荆州军政的一把手呢。

更何况,这次连王基都站在了关羽一边,主张先进军宛城吸引魏军主力,为关中之战减轻压力……关羽更加有底气在现在就发动北伐战役了。

无奈之下,徐庶只能妥协,然后开始帮着关羽准备北伐的各种事项。

想要全军北上是不可能了,肯定需要有所取舍,因此徐庶的建议是,分批领兵出征。

先让王基领四万襄阳兵北上,进驻邓县,威逼宛城。

然后关羽等待文聘的江夏军团完整整编,同时等来寇封的新城郡军团,作为第二梯队出发,支援王基。

但关羽不同意。

他认为,既然要进攻宛城,同时还要给吸引曹魏的注意力,仅靠一个王基领兵北上,恐怕威慑力有限。

因此,他认为,应该是他先领兵北上,然后由王基率领第二梯队作为援军。

有一说一,如果不是关羽的身体状况已经差到了一定程度,这个做法,才是最符合目前局势的做法。

但,问题就出在关羽的身体上。

如今的关羽,已经是骑不得马,提不动刀了,要想随军出征的话,带领后军缓行才是最符合他如今身体状况的选择。

先锋军团,必定是要快速行军,同时需要应对第一波敌军袭扰的,以关羽目前的身体状况,徐庶是真的担心关羽已经没有足够的经历来应付这些事情。

这要是关羽带领先锋军团先出发,行军途中出现什么意外,甚至是病情加重的话……这到底是去进攻宛城的,还是去给敌人送人头的?!

一军主帅,在行军作战过程中,是最忌讳出现问题的。

一旦主帅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军心士气,从而直接影响到士卒的战斗力的。

因此,这次徐庶和王基重新站在了同一个阵线上,反对关羽领兵先行出发。

即使要打关羽的旗号提高士气,震慑敌军,也完全没有必要让关羽亲自上阵……让关平打关羽的旗号领军,又不是不可以。

关平都已经是年过四十了,他的孩子都已经到了舞刀弄剑的年纪了,依然还被关羽压制在身边当一个副将,像话嘛!

这次,关羽没有拗过徐庶和王基,当然,最重要的是,除了徐庶和王基外,包括关平,关兴,邓艾在内的亲属团们,也都不赞成关羽领兵先行出发。

最后商议下来,是由关平打着关羽的旗号,领军出发,关兴,邓艾,作为先锋将军,先期进攻宛城。

而关羽则继续在襄阳坐镇,等到寇封领新城,上庸兵抵达襄阳后,再带领寇封,“关索”,王基,徐庶,廖化,张嶷等人北上。

至于襄阳,交给了文聘镇守,辅以马良,习珍等人处理政务,防备东吴。

做好了出兵安排后,徐庶和王基忙着抽调各地的粮草军械,按照关羽的要求,需要在三日内提供好先锋军团的出征粮草……这又是麻烦的事情。

但不管如何,三日后,关平,关兴,邓艾三人率领四万襄阳兵,率先北上,进攻宛城。

临别之际,关羽还是不放心的拉着三个人谈话,尤其是叮嘱关平。

“平儿此番出战,切不可有独断之心,遇事多与人商议,不可冒进,亦不可轻敌。”

看的出来,关羽还是不太放心关平的领兵能力,怕自己不在身边看着,关平就会闯祸,因此让关平一定要多跟人商量……还拿自己举例,说自己虽然孤傲,但有时候也还是要听徐军师和王刺史的意见,更何况关平。

这个例子举得吧……邓艾在一边听着,嘴角都快抽风了。

您老人家那也叫“听从意见”哈,知不知道为了劝你能少干点蠢事儿,徐军师愁的,头发都白了。

邓艾忙着心里吐槽,但随即,关羽就找上了他。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