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别说秦州凉州还要承担朝廷养马的责任,战马这东西,可不是随便拉一批马就能养成的,需要经过仔细筛选。即使如此,战马从小马驹成长成合格的战马这段时间里,也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就凉州的那些粮草,豆菽,根本无法提供这些战马足够的营养,再加上一到冬季,因为天时原因,所有的马匹都会掉膘,而这么一掉膘,开春后再养不回来的话,那这匹马就算是养废了。真的,本来姜叙没打算帮赵云说话,但偏偏张溪说的这个话吧,它听着太可气了,一点都不考虑到秦州和凉州的实际情况。这要是让张溪借故把凉州的份额给克扣了,那重要性还不如凉州的秦州,同样也讨不到什么好处。因此,姜叙主动站出来,帮着赵云说话,同时也是给在场的张溪,王基,杨洪等人点明了凉州和秦州的难处。事实上,这也是诸葛亮最担心的问题,甚至诸葛亮也在琢磨,该怎么说服其他三州刺史让步,给与凉州和秦州一些优待。如今的大汉,最缺的就是战马,而西北的稳定,对产出战马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绝对不能乱的。之前的秦州,有马超镇守,周边羌族老实了近十年,可如今马超病故,姜叙,马岱都没有足够的威望震慑住羌人……羌人已经不稳了,对秦州的投入,必然不能减少。至于凉州,又是遭受雪灾,又是遭受兵灾的,也是急需要输血援助的,因此诸葛亮其实内心的天平,确实是偏向这两州的。张溪,王基,杨洪三人,手头各有一个产粮基地在手,即使一时有困难,但只要缓过劲来,自然有等到回报的时候。可秦州和凉州真的不一样,这里不仅要承担重要的产马责任,更重要的是,自身没有多少产生价值的地方,如果朝廷再不给与足够的补贴,那凉州和秦州人,肯定是活不下去的。大汉西北不稳的毛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不能看不到吧。因此,诸葛亮打算顺势开口,打算站在秦州和凉州的立场上,帮着说两句。“秦州,凉州所患者,不过马政尔……既如此,何不施青储之策以应对冬日战马无草养膘,转而要浪费粮食呢?!”某不要脸的穿越人士,又开始口出狂言了。而诸葛亮一听张溪这话,顿时心思移动,把就要说出口的话给收了回去,等着赵云和姜叙的反应。“何谓青储之策?!”果然,姜叙第一个反应过来,询问道。在大汉西北传承了数百年了,天水姜氏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青储之策”。而张溪也是懵了一下,稍微想了一下,才期期艾艾的说道,“收割春夏草料,储存于库中,待冬日取出,辅以豆菽喂养马匹,此谓青储。”姜叙和赵云听完了也是一懵,还以为张溪说出什么高明的策略了。可听完这货的一通废话,两人一脸无语,近乎异口同声的说道,“此谓之干草也!!!”特么自打有马那年,这方法就有人想到了,还用你来提醒?!可问题是,马匹吃干草配豆菽,它一样会掉膘的,根本拦不住。而诸葛亮也是微微摇头……他本来还以为,张溪又有什么好主意了,结果,就这?!故此,诸葛亮也开口说道,“元长久在中原,不知西北之事,此不足怪也……元长所言青储之策,若仅为此,不议也罢。”转头,诸葛亮看向了赵云和姜叙,微微一笑,正要说话。这时候,某穿越土狗又喃喃的说话了。“其实……也非如此……干草与青储,溪尚能分辨的……”诸葛亮一听,顿时一愣……不是啊?!“还请元长细言之……”“……”第737章 青储有时候吧,诸葛亮都质疑,张溪的主治经典,到底是哪一本。虽然早年间张溪曾经自称自己家是以《礼记》传家的,但这十几年相处下来,诸葛亮从来没从张溪身上看到一点接受《礼记》教诲的样子。这货没得个离经叛道的名声,就已经是大家帮忙搂着的结果了。张溪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最大的优点在于机变,什么事情他都能提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虽然这些个见解有时候听上去很高深,有时候听上去很可笑,但终究诸葛亮是知道的,张溪有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当诸葛亮得知张溪的“青储之策”不是要弄干草之后,当下让张溪“细说之”。可张溪也有点麻爪啊。已经不是刚穿越那会儿了,觉得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就可以到处瞎显摆……很多事情,其实现代人不过是知道一个大概,并不知道事情真正要去做的时候,会有多难。如今的张溪,好歹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了,也是经历过十几年锻炼,熟悉实务的古代官僚了……站在他这个位置上,很多话,是不能随便瞎说的。因此,张溪有些支支吾吾的,想着该怎么说。而诸葛亮一看张溪这个德行,顿时心里也有所了然了。十几年的相处下来,以诸葛亮的洞察力,还能不知道张溪为什么这样么?!很显然,这个张元长,又犯了老毛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当初在荆南搞“沼泽化田”的时候那样,张溪能一眼看到长沙城外大片沼泽的价值,力主改造荆南沼泽,开拓良田……这就是张溪的能力体现。但问题是,实际让张溪去搞这个事儿,他就给搞的稀里糊涂的,半年多下来,资料堆了一屋子,田地却没改造出多少来。当然,如今的张溪肯定是成长了许多,让他现在去搞地方实务,不至于跟十几年前那样稀里糊涂,但……张溪的特点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他都能有个大概的应对方案,但并不知道这些方案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现在就这货的纠结劲,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这货在想办法补救呢。“元长但说无妨,若有不妥,我等共议便可。”诸葛亮赶紧的说道。这小子,真不能让他瞎想,不然吧,好主意也会在他的一通瞎想之下,变成坏主意。这小子想的太多,而且特别容易想偏。有主意就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集大家的智慧把事情办成也可以,没必要自己一个人瞎想。顺带的,这也是给张溪宽心,让他放心大胆的说。有了诸葛亮这句话,张溪确实放松了不少,顿了一下,开口说道,“溪年轻求学之际,曾偶得一书,书上记载过一种奇法:将春夏青草,切细后埋入深坑,冬日取出仍为青草,此谓之青储也。”没人急吼吼的问什么“此书如今安在”这样的鬼话。这年头的人,多少都有些师门独传的秘法,这些秘法大多是不能传授他人的,即使要说出来,也得托词从古书中看得……这是这年头的规矩。人家愿意说出来,就已经是非常大度的表现了,你再急吼吼的追问“此书安在”,那就不礼貌了。这是这个时代人的默契。因此,当姜叙和赵云听了张溪的说辞后,第一个问题是……“元长可有把握?!”那意思,张溪有没有尝试过,是不是这么做,真的能保存住青草?!这才是真正干实事的人会问的问题,不问你方法从哪来,只要管用就行。而张溪则微微摇头,说道,“溪亦曾验证过,所得半为腐草,半为青草也。腐草牲畜食之暴毙,青草牲畜食之,大多与鲜草无异,食多偶有小病,然数日既可康复。”其实吧,张溪真没做过这个试验,他根本没有那个条件去做这些试验……穿越过来的时候比穷鬼好不到哪儿去,之后又是南征北战的,哪有功夫做这种试验。但张溪上辈子的时候,有幸在逛小破站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讲述青储技术的视频。虽然时隔太久了,一些细节可能已经记不清了,但大概的操作流程,以及青储操作不当可能引发的后果,张溪还是记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