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页(1 / 1)

('

当然,这也跟刘禅后期,蜀中世家掌控朝政有直接的关系。

一帮蜀中世家,怎么可能真心为了大汉的利益去搞什么北伐,谯周的《仇国伦》一出,更加没人管这个事儿了。

而自陈祗以后,季汉也没有了那种能搞经济民生的人才了,一帮只为自己私利着想的货色,怎么会努力去帮着姜维北伐呢,躺在蜀中捞钱不好嘛。

大不了敌军来了,咱就投呗,这天下,又不是我家的天下,只要不耽误我家的利益,谁当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当时掌控季汉朝政的蜀中世家的真实想法。

因此吧,姜维北伐,才会造成那么多的争议,被认为是穷兵黩武……但实际来说,这锅真不该姜维一个人背。

嘛,扯远了……扯回现在。

因为诸葛亮赞同休养生息,导致主战派那边有些猝不及防……张飞把目光看向了张溪,赵云二人。

王基那小子靠不住,站出来又撤回去,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态度,而姜叙呢,张飞又不熟……可不是就只能指望元长和子龙二人了?!

但是吧……张溪和赵云缓缓对视了一眼,也是一脸的无奈,选择了站到了诸葛亮的身后。

这俩实际主政一方,都知道自己所在州郡的实际困难。

如果朝廷一定要北伐,那他们也会竭力支持,但两人其实都清楚,强行北伐,对自己治下的百姓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如果可以,他们也希望能有两三年的休养时间,至少让百姓的生活能稳定下来……不求过的多好,至少不要再出现被逼的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的情况。

而这两人一表态,顿时差点把张飞的鼻子给气歪了……武将堆里出了两个叛徒。

没办法,张飞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到现在还有发表意见的重臣,东州派的代表人物,法正身上。

而法正,只是微微一笑,走到张飞面前,微微点头……然后扭头就走向了诸葛亮的身后。

第735章 争(一)

一场殿前议事,把季汉接下来三年的大方向给定了下来——接下来的基本国策,以休养生息为主,各地转入战略防御。

但事情,可不是就这么一点事情。

各地的发展情况如何,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如何在保证民生发展的同时,兼顾各地防务,不给敌对势力渗透的机会,中央朝廷又该怎么协调跟地方之间的关系,需要给予地方怎样的支持,而地方又需要给朝廷什么样的回报……很多事情,都需要私下认真讨论后,才能决定下来。

不过这事儿,就不用当着刘禅的面讨论了,回丞相府讨论既可……一方面是这样的讨价还价持续时间更长,另一方,那小胖子估计也听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回到丞相府,诸葛亮就回到了自己的主场,在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马谡的帮助下,开始跟朝中大佬,各地方刺史,将军们,讨价还价。

现在已经不是那种需要站到国家层面去考虑国策的时候了,这会儿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寻求利益分配的时刻,谁还跟诸葛亮客气。

尤其是庞统。

刚刚在大殿上,诸葛亮拉着法正,张溪,赵云,力挽狂澜,决定下了休养生息的策略……那时候庞统无奈只能点头,可如今,事关门下省的财政拨款问题,那就不能跟这个死鱼头客气了。

既然大政策已经决定了,这几年需要休养生息,那么朝政的重心,肯定要放到内部发展上来。

门下省,是监督六部执行的重要部门,但每年的财政拨款却是三省中垫底的存在,手下人手不够用也就算了,工资还最低,这谁受得了?!

你看看隔壁的虞翻,掌管御史台,他手下的监察御史们出巡地方,哪个不是一路风光的坐车下去,公家提供一路吃喝不说,连车钱都不出。

到了他掌管的门下省这里,连去六部调个卷宗,都要自己花钱雇车拉……像话嘛!!!

这话说的,赶来议事的御史大夫虞翻听了直翻白眼。

拜托,御史台,是监察各地官员廉洁的,是去查贪腐的,你不得给最好的待遇,好好的供着么?!

敢让这帮小子背个包袱出行,指不定就有那么几个意志不坚的小子会忍不住诱惑,贪污受贿,最后该弹劾的人不弹劾,不该弹劾的人瞎弹劾。

御史台是最不能缺钱的部门,虞翻又不是什么腐儒,他太清楚人性是怎么回事了,就是好吃好喝的供着,御史台一年都要内查罢黜一批巡查御史呢,要是不给好待遇,谁愿意来干这种得罪人的差事?!

你庞统跟谁急眼钱粮,也不该跟御史台急眼,有那个功夫,不如去找找尚书省的茬,整个朝廷最大的花钱窟窿就是尚书省,你但凡从他们手里扣下一点财政费用来,都够你门下省多发两倍工资了。

虞翻这话一出,法正立刻急眼了。

是,尚书省确实是朝廷的销金窟,但问题是,尚书省也是朝廷的聚宝盆啊……你就看我每年花了多少钱,没看到我每年给朝廷提供了多少赋税么?!

再说了,尚书省下辖六部,每个部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那么大的摊子,那么多的人,我这钱再多也不够用啊。

真要有意见,你找中书省去,中书省那边不过是翻翻卷宗,制定一下决策而已,至于每年占用一大笔开销么?!

然后张裔也跟着急眼了。

如今诸葛亮升为丞相了,中书令一职一直没有做出安排,一方面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大汉也不需要再出现一个拥有决策权的中书令。

因此,中书令一职,一直是归属于丞相府,由丞相府长史张裔兼任的。

张裔一听说要削减中书省的开支,顿时也忍不住跳出来了。

什么叫中书省只要翻翻卷宗?!

拜托,中书省是决策部门,任何决策都需要有大量的文献和数据作为支撑的,没有这么数据支撑,制定出来的国政决策,交给你尚书省,你敢执行么?!

中书省花销多,那就是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理这些文献和数据,为丞相府决策做出参考……削减中书省的花销,万一导致数据或者文献不准确怎么办?!

真当中书省那么多的中书郎只会抄资料么,他们也要总结归纳,整理文献和数据,从中发现各地的施政弊端,进而讨论办法加以改进……退一步说,就算中书郎只会抄资料,那总也得有人来抄才行吧?!

这年头识字的人很多么?!识字又愿意来当中书郎的人很多么?!

不给高薪,谁愿意来干这种库吏一样的工作?!

好嘛,诸葛亮还没发话呢,三省加上御史台,这四个部门就已经开始吵起来了,更别说后面还有各地刺史,将军,就地方财政和军费要跟诸葛亮扯皮呢。

这个事儿吧,一扯起来,没有个十天半个月根本扯不完。

张溪本以为,诸葛亮即使再是全能天才,他也得先摆平了中央朝廷内部的财政划拨和军费问题,接下来才会跟地方刺史商讨地方政务。

这没个七八天的,根本讨论不完。

因此吧,张溪都做好了在成都等上个七八天,再等诸葛亮召见的准备了……这七八天,好歹的可以放松一下,拜访一下往日亲朋好友,维护一下人脉关系。

比如说张飞,赵云那边,又比如说王平,马谡那边……张溪是真的好奇,怎么马谡回到成都后,会从礼部侍郎的位置走回了老路,重新成为了丞相府参军?!

这小子还没息了领兵作战的心么?!

可惜,张溪没有时间去问。

一个,是马谡如今很忙,忙着帮诸葛亮出谋划策,应对朝中大佬们的各种要钱借口。

另一个,是张溪也没闲着,他被诸葛亮和法正一起拉着,参与了整个中央朝廷的财政分配计划。

别看你张溪现在是雍州刺史,但你身上还挂着一个兵部尚书衔呢,你也是六部一员。

诸葛亮那意思,你一个兵部尚书,不参与国政,不参与制定军费标准,想跑去偷懒?!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