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啊,说到底,还是贾诩不当人,给天子出了这么一个缺德主意,让关中世家和百姓们一起受苦,不得不遗弃家族产业财富,土地金银,孤身迁入关内……都是贾诩的错。当真不愧是天下毒士,素无德行。贾诩那个冤枉的,那个郁闷的……但想想,他也就释然了。都已经一辈子是这个名声了,就算到老了想改,人家也不会说你半句好话。既然如此……反正糟老头子也活不了几年了,在意身前身后名的干什么?!贾诩一狠心,偷偷的求见了曹丕,向曹丕建议,暗中调取五年前的长安户籍册,送到洛阳。等到了洛阳,朝廷必然要安置这些内迁百姓,到了那个时候,按照五年前的洛阳户籍册为准,屯田民编入屯田所,自由民分发土地户籍册……让这帮世家们,连最后的一口肉汤都喝不上!!!想趁着时局动荡隐匿丁口,侵吞百姓田地……想都别想。曹丕一听这主意,眼睛都亮了!洛阳地区,可有足足三万多屯田民的缺口呢,而洛阳周边的河东,弘农等地,必然也少不了缺口,这些长安的屯田民……或者说曹丕心黑一点的话,来自长安的自由民,在失去了土地后,也完全有理由编入屯田所,来维持曹魏集团的利益。这样既不用冒着得罪司隶地区世家的风险去整治屯田所,追究屯田民的流失,又可以再次充实屯田民,充实府库以及储备兵员。曹丕现在是真的没有这个魄力去跟司隶地区的世家们对抗,毕竟这地方,世家林立,互为姻亲,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事儿,必须缓图之。如今贾诩之策,不仅能充实自身,还不会给河东世家拿去太多的好处,同时也可以避免直接跟世家冲突……一举多得啊。唯一辛苦的,就是百姓。对于百姓,曹丕的态度,多少跟曹操还有点不一样。曹操是经历过乱世的人,从大汉忠臣到天下国贼……他这个人,实在是太复杂了。曹操可以写出《蒿里行》这样心忧百姓的名篇,也可以转脸毫不犹豫的屠城……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心里,多少还是有点百姓的存在的。真的有,但不多就是了。可曹丕,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公元187年了,他十岁的时候,曹操都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顺便在宛城把长子曹昂给赔进去了……曹丕心里或许也有百姓,但他的成长环境里,接触的大多都是世家子弟,他心里的百姓地位,肯定比曹操心里的,还要少。因此,曹丕在下达这个诏令的时候,想到的,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好处。至于百姓……曹丕也不是不知道百姓之苦,只是呢,不还有个屯田制兜底呢嘛,又不是真的不管这些百姓了。现在先委屈一下百姓嘛,等天下平定了,曹丕自认为,自己还是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只是……天知道这一天,百姓要等到什么时候去。第648章 司马赴任关中,乃至司隶地区,因为曹丕的数道诏令,快速的调动了起来。许昌方面,司马懿根本没等王凌到任交接,直接丢下政务和郡吏,轻装简行,只带二十亲卫甲士和长子司马师,直奔宛城而去。年仅十七岁的司马师很不理解自己父亲的做法,疑惑的问道,“父亲,朝廷法度,接任官员未至而离任者,乃擅离职守也……父亲为何如此着急,岂不落人话柄?!”前十年,司马懿的日子可是不好过的。那时候,曹操当政,面对这么一个老狐狸,司马懿不管怎么小心谨慎做事,都无法彻底消除曹操对自己的猜忌。没办法,谁让司马懿早年装逼装的有点过了,再加上长了一副实在不能让人轻易相信的脸呢。《晋书》上说,司马懿早年不愿出仕曹操,是他们家世代汉臣,看不惯曹操的做派,因此装病不愿出仕……信这话就有鬼了。其实吧,早年司马懿早年不想出仕,不是为了什么汉室,只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而已。早年间,司马家就跟曹操有过合作了,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早就在二十二岁的时候被曹操征辟为司空府属官,算是正式出仕曹魏集团了。按理来说呢,司马家跟曹氏集团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因此,当曹操听闻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颇有才能,想征辟他当官的时候,司马懿是没有道理要拒绝的。但司马懿那时候也年轻啊,他气盛啊,自己要作死,谁也拦不住啊。曹操亲自征辟司马懿出仕,结果司马懿为了显示一把自己清高,就借口自己有“风痹症”,不能下床行走,从而拒绝了曹操的征辟。这招吧,对一般的东汉官员说不定还真的有用,毕竟那年头就流行这个。哪怕这些官员明知道司马懿这小子的借口很拙劣,最后也会称赞他一句“清雅高士,不为世俗所累”……那这次司马懿遇到的是曹操。曹操是什么人呐,能看不穿你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把戏?!能惯着你这个?!行,你不是自称是“风痹症”么?!我就派人去暗中观察,试探你……但凡让我抓到你说谎,你的小命也不用留着呢。司马懿那个倒霉催的……在床上躺着装了好几年的半身不遂。到后来,曹操也懒得跟司马懿扯淡了,直接一个征辟令过来,强行征辟司马懿出仕……这时候司马懿终于清楚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君,知道继续搞把戏那才是真的要小命的事儿,因此乖乖的出仕了曹氏集团。之后吧,可能是因为给曹操留下的印象实在不怎么好,导致司马懿做事虽然尽心尽力,但曹操总觉得这个小子不是啥好人,再加上司马懿本身的相貌比较奇特,给人一种比较危险的感觉。真不是民间传说里说的那样,司马懿的脑袋可以转一百八十度,只是长相比较阴厉,给人一种过于严肃的感觉而已。曹操这人,本来疑心病就重,司马懿之前还自己作死过一回,导致曹操一直对司马懿不是很放心。再加上那些年,曹操的权利日渐增大,对世家的态度也一天天变得不可琢磨……天下名士的孔融,曹操说杀就杀了,祢衡这样的名士,曹操虽然没杀,但对他的待遇也好不到哪儿去。司马懿实在有点捉摸不透曹操对世家的态度是什么,但很明显,他司马懿的确是标准的世家子弟,并且一直被曹操所猜忌……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做事,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小心谨慎的。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这次不遵守朝廷法度,不等王凌到任就出发去宛城的时候,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会提出疑问。这不符合老爹一贯的作风啊。司马懿能说啥?!总不能说现在时代不同了,那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太祖武皇帝已经不在了,当今天子跟我是铁哥们,咱不用忌讳这么多了吧……说出来多丢人呐。因此,司马懿故作深沉,用一种教育儿子的语气,对司马师说道,“吾儿年幼,尚且不知兵也。岂不闻,兵贵神速?!天子传诏而来,需要数日,为父待王彦云至,交割事务,亦需数日,赶赴宛城,更需数日……宛城军情万分危急,张文远困守孤城,如何等得起如此日久。为父急赴宛城,乃是为国赴难,些许繁文缛节,天子又岂会怪罪?!”这话吧,确实也没有错,司马懿如此着急的赶赴宛城,确实是有兵贵神速的道理在里面,毕竟宛城的情况,以司马懿的战略眼光,不会看不出有多糟糕。但……要是曹操在位的时候,你看司马懿会不会这么发挥“主观能动性”?!说到底,还是曹丕对司马懿足够信任,而司马懿也相信,只要自己把事情做好了,这些小细节,曹丕也不会抓着不放。当然,兵贵神速确实也是非常的正确的做法。宛城的具体情况,别说司马懿,就是曹丕一时间都不能搞清楚,只知道张辽困守邓县在拖延时间,具体能拖延多久,张辽没说,曹丕都无法判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