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季汉已经完成了断陇,在褒斜道口也建立起来了突破口,这两个地方可以从西侧和南侧同时威胁长安,如果不是粮草跟不上,刘备现在就可以出兵进攻长安了。有些事只是无奈之举,并不代表刘备已经忘记了。随着孙,刘,曹三家同时称帝,天下局势势必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三家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因为称帝带来的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患和动荡,同时也需要发展国力,因此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有太大的征战。但刘巴的这个计策,好就好在他不是一个真刀真枪的战斗,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这个策略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一样可以获得跟出兵征讨相同的后果。因此,对刘巴的这个策略,刘备是非常看重的,跟诸葛亮等人详细制定了好几天,这才定出一个初步的方案。北面关中地区,由刘巴亲自负责实施这样的计划……北方是大汉在国家层面钦定的叛逆敌国,不存在任何外交渠道,只能走官方走私渠道去布置这些事情,如果没有刘巴这个策略提出者亲自操盘的话,谁都不放心。而东面的江东嘛,因为暂时不打算翻脸,也有外交渠道可以操作,同时也不需要像北面关中地区那么急切,所以只需要进行前期的布置,之后慢慢再操作也可以。这事儿,刘备交给了诸葛亮去谈,反正现在江东的使者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这层关系不利用一下,实在有些浪费。至于其他人,除了对这个策略保密外,平时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张溪继续处理兵部公务,马上年底了,各州郡因为募兵制招募的士卒,他们的军饷也该发了。这事儿,得催着点刘巴。没办法,募兵制的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很明显……用钱粮招募来的士卒,忠诚度和战斗力基本就是跟钱粮挂钩的。你要是欠饷,那事情就很容易失控,士卒们轻则逃亡,重则哗变,这事儿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而刘巴嘛……现在的刘巴,看见张溪就觉得有点头大。年底了嘛,确实是用钱的时候,这点刘巴是理解的。比如工部,年底也要对各工程进行结算,要支付一些材料费用,也要支付将作监佐吏的工资。比如吏部,各州郡大小官员的俸禄,食田收益也到了发放的时候。可不管是简雍还是秦宓,都没有张溪来的那么勤快的……一天没事儿来三次,有你这么催钱的么?!都说了会按照各部提交的规章办事了,也不是不发钱……至于呢嘛。一天强调三遍兵部工资不能拖欠,难道其他部的就能拖欠了?!刘巴现在看到张溪是真心的头疼,再加上这段时间刘巴的事情也多,不仅仅是年底对财政进行结算的问题,还要对明年户部钱粮做出提前的安排,哪些钱可以话,哪些钱不能花,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还有要在关中主持官方走私的事情……刘巴真的忙不过来。而看到张溪没事儿一天来三趟户部,刘巴看着都嫉妒。合着你这个兵部尚书,天天闲着没事儿干是吧?!第488章 闲着容易出事儿汉章武元年十一月,诸葛亮送别了前来成都出使的诸葛瑾和吕范,同时派出邓芝作为使者前往江东答礼。诸葛瑾是顶着祝贺刘备继皇帝位的名义来出使的,那么不管私底下双方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也不管刘备是不是承认孙权的皇帝位,他都必须派出使者答礼。至于这个使者答礼是去跟孙权达成协议,还是去臭骂孙权一顿,都可以,但使者必须要派。这就是这年代的礼仪。而邓芝,显然是知道了自己出使的真正目的,这次去江东,邓芝的目的不仅仅是去跟孙权达成协议,同时也要在不惹江东人怀疑的情况下,对刘巴的经济战做出前期铺垫。这方面,其实最合适的人不是邓芝,应该是费祎……前几年费祎出使江东去推广纸张的时候,可是结交了不少的江东世家的,尤其是跟吴中张家的家主张温,两人可以说是莫逆之交。但费祎的那次出使,虽然得到了江东世家乃至孙权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孙权对费祎的提防,生怕费祎跟江东世家们勾连,所以这次如果再派费祎去出使,万一引来孙权的猜忌,反而不好。所以诸葛亮派出了邓芝作为使者,同时也告诉邓芝,路过荆州的时候可以去拜访一下费祎,通过费祎引荐去沟通一下江东世家。毕竟这种互市的事儿,最积极的人不会是孙权,反而是这些江东世家。有这些江东世家们推动互市的话,孙权应该也不会反对,而只要互市的事情定下来,那么接下来的经济战前期铺垫,很容易就能展开了。毕竟刘巴这个计策毒就毒在,没发动前,你真的会认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的。为此,诸葛亮这段时间一直拉着邓芝在府内商议,交代邓芝注意事项,生怕露馅。而邓芝这个人,不仅能上阵打仗,脑子也极其灵活,诸葛亮一说目的,他大概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就这样,在章武元年的十一月,刘备亲自送别了以诸葛瑾为首的使团,同时派出邓芝为使,前往江东答礼。而这个时候,兵部尚书张溪,正在户部衙门内,跟刘巴一起对着一堆文件皱眉伤脑筋呢。这是一件非常奇葩的事情,堂堂兵部尚书,不在兵部衙门呆着,却跑到户部衙门跟户部尚书一起批阅公文,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怪就怪张溪嘴贱,说了不该说的话。本来张溪就是没事儿日常来户部催钱的,但来的次数多了,刘巴看张溪这么闲,非常的不满,索性就让张溪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事情要做,并且威胁张溪,这些事情不做完的话,兵部的钱一分没有。本来刘巴也就是说说气话,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而已。但张溪可能是真的闲出屁事儿来了,居然真的拿起刘巴案桌上的文件看了一会儿,然后半嘲笑的说,就这么点事儿,至于忙这么久?!当时给刘巴气的……行,有本事你来!有一说一,刘巴和张溪以往的关系,其实不算太好。刘巴这人清高,当年连刘备都看不起,更比说张溪这种寒门出身的人了。而张溪呢,因为历史上刘巴这人对可爱的三爷不敬,而张溪早期投靠刘备的时候,跟张飞的关系是最好的,所以也有点看不上这个刘巴,觉得这人不过是在装腔作势,沽名钓誉而已。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磨合,互相之间多少有些了解了,也对对方的能力有了认可。刘巴认可张溪在领兵作战方面的才能,而张溪也看到了刘巴主持刘备集团经济工作的成果。但也仅此而已。刘巴依然把张溪算作粗鄙武夫的行列,而张溪也依然对刘巴有不太好的印象。这一切,一直到前几天,刘巴提出了他的经济战计策,张溪和刘巴之间的关系,才算有了彻底的改善。刘巴是专搞经济的,他的实际操作经验非常的丰富,但他大部分只知道该这么做,却不太说得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张溪虽然不是什么经济学专家,但上辈子好歹见过漂亮国是怎么做的,对这种经济战的认知,好歹比法正和庞统要强一些。所以在制定经济战的过程中,刘巴的想法只要一提出来,最能引起共鸣的人就是张溪,而张溪还能时不时的帮助刘巴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刘巴的思路更加清晰,对经济战的操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话实说,这一点,连诸葛亮都做不到。诸葛亮是全才,但你要让诸葛亮跟刘巴讲经济,那刘巴真的能压诸葛亮一头,更别说跟刘巴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启发刘巴的思路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张溪和刘巴的关系慢慢的升温,彼此正式认可了对方的能力。但这次,张溪没事儿来就来催钱,刘巴当时心里就有点不平衡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