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诸葛亮是这么认为的,连刘备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诸葛亮和刘备对南中的态度,就是你们不要造反,好好过日子,我也不指望收你们的税,别耽误我们北伐匡扶汉室就可以了。可现在看了张溪的平定计划后,诸葛亮觉得吧,这事儿他真的做不了主。如果张溪说的这些事儿都是真的,那么南中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弃置不顾,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别的矿产资源不太好确定,但是铜矿,银矿和金矿这三样东西,既然是从本朝开国时期就开始开采了,那么肯定会有记录留下来。等到诸葛亮翻箱倒柜找到书籍,验证了张溪的说法后,诸葛亮就没法把南中当成是不毛之地了。你见过有金矿,银矿,铜矿的不毛之地?!更别说张溪还指出,这些矿藏分布虽然散乱,但在建宁郡的中南部就有大量的矿藏,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数量很多……建宁中南部,那不就是庲降都督府控制的范围内么?!这种事情,必须慎重,所以诸葛亮赶紧拖着张溪,不辞劳苦的再次北上,面见刘备,重新制定平定南中的计划。而刘备也纳闷,看到诸葛亮去而复返,还以为是成都出了什么大事呢。等到刘备看完张溪的“平南策”,又跟诸葛亮确定再三后,他也沉默了。如果真的跟张溪说的那样,那么平定南中,就不是简单的安抚异族的工作了。这是一场战争,必须掌握住南中才行……金银什么的刘备不在意,但铜这个东西,他是真的缺。前几年发行了直百钱,虽然一时间稳定了自己的统治,但后遗症还是有的,成都物价飞涨啥的,都属于正常现象。要不是诸葛亮找到了把直百钱跟蜀锦绑定的办法来平衡物价,再用严厉的行政手段打压一些囤积居奇的世家,直百钱恐怕已经让整个益州民怨沸腾了。现在,刘备找到了比让直百钱跟蜀锦挂钩更好的手段……只要我有足够的铜,我还用铸造直百钱干啥,我直接铸造五铢钱就是了。这个南中……必须拿下。第362章 议策刘备决定要平定南中……彻底平定的那种。但这里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出兵征讨的问题了,必须是在南中长治久安下来的问题。首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汉夷之间的矛盾。在前汉孝武皇帝击破匈奴,凿空西域之后吧,在汉人眼里,胡人基本就不算个人。一汉当十胡嘛。这不仅仅是体现了战力的差距,也是地位的一种体现……汉人就是高人一等。到了现在,虽然东汉朝对胡人的战绩有时候也挺拉胯的,但是也有窦宪勒石燕然,也有曹操北击乌桓等高光时刻。哪怕大汉朝现在四分五裂,但对周边异族的压制还是非常强的。曹操北击乌桓,阵斩踏顿,夏侯渊扫平西羌,郭淮凉州称神,东面的孙权虽然外战拉胯,但对山越,那也是当成人口和兵源基地,随便收拾。所以现在刘备在处理南中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出兵扫平这些蛮族,然后利用蛮族来开采这些矿产,充实益州的势力。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多少钱粮才能支撑的这么一场雷霆扫穴的战斗?!现在刘备之所以跟江东讲和,不还是因为大战过后,钱粮不足,不得不休养生息么。再一个,南中的那些豪族们又该怎么办?!这些人可不好对付。很有可能,你大军刚到,他们就乖乖投降,你的大军前脚刚走,他就造反,把你刚刚开发的矿产资源全部据为己有。总不能一直把军队驻扎在那些个地方吧?!益州人少兵少,可不能这么浪费兵力啊。甚至你还不能扶植蛮族去对抗这些南中豪强,因为你要采矿发展,就必须保证一个相对和平的局势,不能肆意再起纷争。因此嘛,张溪的建议是,对南中世家豪族大举镇压,但对南中地区的百姓编户齐民,不论汉夷,全都视为汉民,派出流官统治,杜绝本地世家坐大。前半段吧,刘备是没啥意见的,毕竟南中的那些所谓世家豪族,其实益州的世家豪族都看不起,觉得他们跟夷人混的太久了,都已经不算是正儿八经诗书传家的世家了。刘备就算真的对这些世家下手,益州世家估计也不会对刘备有什么意见。但把夷人也视作汉民……这个刘备有点觉得受不了。没办法,这年代的人的思维就是这样的……夷人岂能与汉家郎相提并论?!刘备要是这么做,反而可能引起益州世家的非议,对自己的风评造成不好的影响。毕竟,在东汉,羌人这种理论上跟汉人是同根同源的人都被认为是异族呢,更别说什么南中蛮族了。但是诸葛亮却对张溪的策略表达了支持。但也仅仅是有限的支持而已。诸葛亮认为啊,夷人嘛,畏威而不怀德。你如果不给他们立威,贸然就给与他们与汉人同等的地位,反而会激发他们的自大情绪,觉得汉人离不开他们……这事儿得一步一步来,慢慢的提高夷人的地位,但不能一下到位。可以给夷人一个念想,比如张榜告示,只要是帮着政府服役达到一定的年限,缴纳一定的税收后,就以汉民对待,如果有重大贡献,比如参军立功了,就可以全家享受汉民待遇。张溪当时就纳闷了……到底谁才是穿越者?!合着绿卡这玩意儿,几千年前就有了是吧?!当然,这也就是对待百姓,对待那些南中豪族或者是一方洞主嘛,诸葛亮的建议就是打,最好直接打死打残,就算投降的人,也得迁到成都,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本地。不然以他们的号召力,随时可能再次造反,不能不防。就这样,关于南中豪族的命运,张溪,诸葛亮,刘备达成了一致。百姓嘛……这个刘备再考虑考虑,然后决定。那么剩下的,就是怎么开发南中的问题了。首先,得证实张溪在计划中所说的是真的。这个张溪没办法拿出证据来,毕竟是脑子里的东西,这个时代可没有这么详细记载矿产分布的书籍,张溪拿不出旁证。但例证可以有……可以给还在庲降都督府的邓方发个急报过去,让他在都督府的范围内找找,看能不能找到铜矿。张溪给了两个方向,一个是谷昌以北的山区,一个是滇池以南,抚仙湖以西的那块区域。也就是后世的东川和玉溪这两个地方。就这样,张溪和诸葛亮暂时在汉中重新住下,等待邓方的回报。中间的时候,张溪和诸葛亮还就如何具体治理南中交换了看法。张溪还是觉得,如果要大规模开发南中,必须要借助当地土著的力量,宗族世家势力不可信,稍微不可控,就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诸葛亮还是坚持夷人终究可用不可信,这种矿产资源还是必须掌握在自家人手里,哪怕慢一点,只从建宁郡入手也可以接受,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平定南中。甚至诸葛亮还在想着,是不是让出一点利益,让益州的豪强们加入到平定南中的计划中来,毕竟一旦南中产金银铜铁的消息传出来的话,那些益州豪强不进去刮一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汉盐铁专营嘛,那些世家也不敢去碰触盐铁等矿产,因此刘备集团的优势地位还是能够保持住的。他们的目标,大概率跟刘备一样,也就铜矿看得上眼了。而铜矿这个东西,就必须得看储量有多少了。如果刘备一个人能吃的下来,当然不会交给外人来插手,但如果刘备吃不下来,分出一点给益州的世家也不是不可以。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拉拢益州世家,同时也可以利用益州世家的人力物力来发展地方,两全其美。不过这些事儿,还得看邓方的回报后才能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