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页(1 / 1)

('

而本地世家们呢,也非常大度的贡献出了家里的藏书,雕版刻印,放到了岳麓书院的藏书阁里。

当然,只是一些不涉及他们立家之本的杂书而已,真正名家做注的那些经典,他们是不会拿出来的。

这点张溪也心知肚明,也不期望一下子就把岳麓书院的招牌立起来,这种撬人墙角的事儿,得慢慢来。

就这样,慢慢的,建安二十一年的冬天,就降临了。

有了习珍的帮忙后,张溪这个南郡太守终于可以清闲一些了。

今年因为闹了蝗灾,所以减除了一部分赋税,再加上灭蝗的时候已经动用了徭役,所以到了年底,需要做的事情就很少。

这年头,很少有年底搞总结,年初弄工作计划的传统,因为计划实在赶不上变化快。

别的不说,关将军打算在年底入冬的时候,往北推一下战线,同时试验一下换装面刀后士卒的战斗力……这事儿,就不在计划之内。

当然,小规模的作战,关羽都不会亲临现场指挥,他是放手让手下的将军们去做的,更不会需要调动张溪和南郡守兵,因此张溪只需要负责配合提供钱粮就可以了。

剩下的事儿,就真的没有张溪什么事儿了。

所以嘛,十一月份,张溪终于迎来了一年中最轻松的时节。

可以陪着自己的一家老小,趁着天气还不是特别冷的时候,一起外出游玩一下。

也不需要去太远的地方,就是在岳麓书院附近散散心就好。

小暄暄已经能自己说话自己跑了,小正儿现在也开始牙牙学语,学习走路了,张溪看着两个孩子,再看看自己身边的两个女人,真有种莫名满足安逸的感觉。

但可惜,这是乱世啊……一想到这点,张溪就有点不敢放松下来享受。

陪着家人玩了一天,张溪隔天就继续回到府衙办公。

年底之前,事情不多,因此在府衙内,张溪除了日常处理公务外,很多时候都是跟习珍,赵累等人闲聊。

尤其是习珍,他的学识和经验真的很丰富,这点赵累也佩服不已,张溪特意叮嘱小邓艾,有什么不懂的赶紧请教。

不管是学问还是政务,都好好的学。

习珍这个人还是比较好说话的,倒是没有因为赵累和邓艾是寒门出身就看不起,该说的都会说,该教的也会教。

不该教的嘛,习珍也会打哈哈的糊弄过去,绝对不会让你觉得为难。

张溪有时候都在想,以习珍的才能,不应该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才对……起码在政务领域,他可不必伊籍,马良等人差啊。

更何况还有一个习宏……据习珍的说法,他哥哥习宏的能力,比他还要强。

虽然可能存在吹捧的成分,但只要习宏有跟习珍相似的能力,两人又是兄弟,怎么可能在历史上一点名声都没有留下呢。

张溪不太懂,但这也不重要,反正现在张溪发现了,习珍这个人贼好用,交给他什么事情都能办的非常好。

因此,张溪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希望徐庶把习宏也借给自己用用……让人家两兄弟分隔两地,多不好。

徐庶回信笑骂了一通张溪,说做人不能得寸进尺。

给你一个习珍已经算是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了,你连习宏都弄走的话,武陵郡的政务谁来帮忙处理?!

武陵这地方可不比南郡,这边汉人数量不多,可耕种面积很少,周边全是蛮族。

今年又刚刚闹了蝗灾,这些蛮族肯定缺粮,搞不好今年冬天就要生事,徐庶为了这个事情最近都愁的要死,实在没工夫跟张溪打哈哈。

张溪一听说这事儿,立马又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过去,表示他有办法。

当初在巴东郡,张溪收复盐泉的时候,不就用了一招围山困敌么,现在正好教给徐庶,让徐庶照猫画虎。

今年因为蝗灾,山里的蛮族肯定抗不过去的,只要把山一围,饿上个把月,山里的蛮族都会出山投降的。

嗯,张溪觉得自己的计策应该很适用现在的情况,但徐庶看了张溪的书信后,直接丢一边,继续督促武陵郡兵操练。

真不是徐庶不看重张溪的策略,纯粹是张溪不在武陵郡当官,不知道武陵郡这边的情况。

为什么早期平定荆南四郡后,刘备要镇守武陵郡?!

为什么徐庶放着入川和镇守一方的职位不做,在刘备走后依然镇守武陵郡?!

武陵郡这个地方,多山,耕地少,为啥这么一块破败的地方,需要把徐庶这么一个大才放在这边镇守。

因为这地方,蛮族太多。

荆南四郡中起码一半的蛮族部落都集中在武陵郡,武陵郡实际上是蛮人多,汉人少,因此,是否能安抚好武陵蛮族,就成了稳定荆南的关键。

张溪的做法,可行,但必须是汉人比例和士卒都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

现在,武陵郡蛮族的势力可不小,出了山,是汉人的地盘,但进入山区,那就是蛮人的地盘。

你想封山,首先得做好被人家围攻击破的准备。

所以啊,徐庶觉得,还是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离间各蛮人部落之间的关系,拉一批打一批,稳定住形势就好。

等到各蛮族的势力慢慢削弱后,那才是采用张溪战略的好时机。

第269章 江东

建安二十一年,十一月。

江东,建业。

鲁肃病重,孙权亲自前往探望,回到府邸后,忧心忡忡,急招周瑜,张昭两人议事。

“子敬病危,卧榻养病,某甚是忧心。”孙权说道,“公瑾,子布先生,若子敬有所闪失,这巴丘之地,当以何人继任?!”

周瑜和张昭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含义,齐齐拱手,说道,“此事,全赖主公定夺。”

孙权却微微摇头,说道,“某正为此事忧心。子敬榻前,曾推荐吕蒙总领巴丘军政,总督长沙,桂阳二郡。然某忧心,子明非关羽,张溪对手,恐为人所乘。”

周瑜一听这话,知道自己不能说两句了。

他是军中巨头,主公怀疑军中将领的能力,他这个军中第一人不能不表态的。

“子明乃主公简拔于军中,对主公忠心不二。再者,前番数次征战,子明领军有方,足可担当重任!”

周瑜替吕蒙辩解着。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还真的不是周瑜的心里话……是孙权需要周瑜这么说而已。

今天这个事儿,从孙权说话的一开始,孙权就已经暗示了,吕蒙是唯一的人选。

不然孙权就应该提出两个人选,让周瑜和张昭分析谁的优势更大,更合适坐镇巴丘……可孙权只说了吕蒙一个人选,而且还特意强调了,是鲁肃榻前推荐的。

说的难听一点,如果鲁肃真就没熬过来,他临终前推荐的接班人,孙权还能拒绝么?!

所以啊,孙权这么问,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对周瑜和张昭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外界一个交代——吕蒙的任命,是经过了周瑜和张昭的同意的。

实在是因为吕蒙的出身,实在说不上好。

鲁肃虽然也只是地主土豪出身,祖上没啥官职,但人家好歹家里有钱,在当地有名声,连袁术这种极端看重身份的人都愿意请他入仕。

再加上赤壁一战时来回奔波,周瑜,孙权外出征战时总督后方,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所以鲁肃镇守巴丘,江东没人会觉得不合适。

可吕蒙就……他就是一个从军中底层,靠着武勇被孙权看重,一路简拔上来的大头兵而已。

论身份,他连个地主土豪都不是,更别说是什么寒门子弟,世家子弟了。

论军功……这些年吕蒙虽然也征战不少,领兵作战的次数也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战役,他从来都是参与而非主导。

这么一个人,突然的身居一方都督,难免让人难以信服。

孙权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才找来周瑜和张昭两个人,希望得到他们的背书。

周瑜是军政皆通的人,自然也明白这点。

虽然在周瑜看来,吕蒙还有所稚嫩,但周瑜也挺看好吕蒙的成长的,尤其是孙权劝学,吕蒙低头学习兵法韬略后,周瑜也认可了吕蒙作为一方统帅的能力。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