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页(1 / 1)

('

是,这样最多是说不过去,还不够起兵的理由……但没关系,咱们可以借题发挥嘛。

刘璋作为刘备的好兄弟,同宗亲戚,两个人去年在涪城相会的时候,可是感情不错,一起喝了一个月的酒,互相吹牛可开心了,所以刘璋怎么可能会用发霉的军粮来应付刘备呢。

不符合“兄弟之情”嘛。

这一定是有人在挑拨离间,一定是有小人在从中作梗。

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得前往成都,好好的询问一下刘璋么?!

而这一路上这么乱,万一小人要假借刘璋的名义害刘备怎么办,咱们不得带点士兵保护自己么?!

所以嘛,刘备带兵前往成都,跟刘璋讨个说法,路上谁拦路,谁就是刘璋身边小人的党羽,杀了也不过分的,对吧?!

这招叫清君侧,也叫靖难……张溪跟朱老四学的。

虽然刘璋不是君,但起码这么一说,道理上说的过去。

法正顿时对张溪的认知又加深了……这人,比我还不要脸,这种借口都想得出来?!

真当大家不知道汉初“七国之乱”是吧?!

刘备听了张溪的建议后,也是在犹豫这个……当年吴王刘濞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逼得汉景帝诛杀了晁错。

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清君侧”就是一个造反的借口而已,自己现在再用这一招,岂不是拾人牙慧,而且等于是跟天下人明示,我就是要进攻刘璋夺益州?!

张溪顿时无语……咱们入川是干什么来的?!

可不就是夺益州来的么。

难不成还真的是帮刘璋来的啊?!

有个借口将就着用就是了,何必在意这个借口是不是理由充足呢?!

但这话不太好说,毕竟刘备是主公,得给他留点面子,既然刘备要矫情,张溪这么高情商的下属,也只能闭口不言。

但庞统可不惯着刘备。

刘备再说什么“信义”的时候,庞统直接劝说道,“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简单来说,就是益州这地方,你要是再犹豫什么信义,那就会被别人拿走了。

至于刘璋好说,等拿下益州后,给他块地方安身,保全他的家族,这也就够了。

刘备到底是一个乱世军阀,被庞统这么一劝,再一思索前后因果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最终决定,还是不管那么多了,起兵进攻益州。

当然,还是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的。

毕竟这好歹是个借口,起码在起兵之初,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大义效果的。

至于刘璋是不是会学汉景帝,推出一个替罪羊来,根本不重要。

汉景帝杀了晁错,吴王刘濞也没有退军,不是么。

真到了兵临城下的地步,谁还会在意刘备是不是真的来“清君侧”的。

只是现在刘备的地理位置,也不太适合贸然的起兵,因为他的前面,就是白水关。

一旦刘备起兵,转身进攻成都,那么白水关就变成了他的身后,杨怀高沛和白水关的一万五千士卒可不是吃素的,随时可以背刺他的身后。

所以,对于这两人,也得小心应付。

刘备驻扎葭萌关已经快一年了,一直在想办法收服杨怀高沛二将,但这两人是刘璋的铁杆心腹,闹得刘备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本收买不了。

而这个时候,又是庞统,献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屯兵葭萌关不动,北面防守白水关的杨怀高沛,私下着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趁着刘璋没有防备,一举突袭成都,俘虏刘璋,然后用刘璋的名义劝降各郡。

中策,随便找个理由,宰了杨怀高沛这俩货色,吞并他们的部众,然后转头,全军进攻成都。

下策,找个理由说要退回荆州,退到白帝城后不走了,占据这个入川关隘,然后立刻叫荆州兵过来支援,反身攻打成都。

法正和张溪对视一眼,顿时明白,这哪里是给出了上中下三策,根本就是一个策略。

上策,派小股部队突袭成都……你当成都是纸糊的啊,那么容易突破,更别说一路上还有那么多的城池关卡呢,你的小股部队战斗力能有多强,一路突袭过去?!

下策,退回白帝城,那我们浪费了一年时间,干什么来了?!

上策和下策都很扯淡,也就是中策是可行的。

但庞统这么一说,虽然大家都知道只有中策可行,但最后确实把决策权给到了刘备,凸显了刘备作为主公的地位。

“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便依中策行事吧!”

刘备做出了决断,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把杨怀和高沛两人骗到葭萌关来。

庞统立刻继续献策,就跟刘璋说,曹操平定关中后,有意从襄阳进攻南郡,刘备不得不回去救援。

而杨怀高沛这两人,巴不得刘备立刻离开呢,一听说刘备要走,面子上都得来送送……这人一来,可不就走不掉了么。

计策是好计策,但张溪猛然间想起来,还有张松这事儿呢。

虽然吧,张溪也不太看得上张松这样卖主求荣的人,但人家好歹是铁了心的在帮刘备做事儿,这要是不小心坑了他,到底也不是刘备的本意。

所以嘛,张溪就提醒刘备,这种事儿,得跟张松打个招呼,省的他一惊一乍的,再写信给他哥哥截获了,最后丢了小命。

刘备对此深以为然,当下给张松写信,告知他事情经过。

第204章 局势变化

本来刘备是打算随便编个理由,说曹操要南下荆州,所以自己要回军去救援。

但谁也没想到,曹操真的南下了。

不过曹操的南下,不是南下荆州,而是南下淮南,准备再次进攻江东。

建安十六年年中,曹操击败了韩遂马超的联军后,一直在长安待到年底,收拢雍州人心,但却并没有顺势西进进攻汉中,而是在十二月的时候转回邺城,处理朝廷内部问题,主要就是为自己称魏公做准备。

至于凉州等地,曹操任命了夏侯渊为护军将军,专门负责平定了凉州。

等到了建安十七年的秋后,曹操终于解决了后方的问题,西北凉州也平定的差不多了,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再次窥视江南。

而这次,曹操不打算从荆州出兵,目的也不是要吞并整个江南,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淮南,打算把孙权的势力,从庐江郡一线给彻底赶出去,全据江北。

现在的曹操,也懂得不能心急,要一步一步来。

所以嘛,这次曹操根本没有轻敌,而是亲自领军,带领着自己新训练好的水军,以及作为攻坚主力的陆军,号称四十万,进攻濡须口。

而这个时候呢,刚刚把治所从吴郡迁徙到秣陵,也就是后来的建业的孙权,也丝毫不虚,决定亲率七万大军,前往濡须口迎战。

同时,孙权还写信给荆州驻守的关羽,请关羽出兵,进攻襄阳,牵制曹操的西线兵力,让曹操不敢再濡须口投入太多的兵员。

而关羽,一面写信给刘备告知这一情况,另一面,则决定出兵青泥口,吸引曹操襄阳守军的注意力。

这时候的关羽虽然还没有“假节”,但毕竟是刘备二弟,也是留守荆州的一把手,诸葛亮也只是辅助。

现在刘备不在荆州,他确实是最大的军政长官,所以他还是有权利决定,是不是要出兵策应孙权的。

而关羽进攻青泥,其实也不是要真的帮孙权减轻压力,说白了,就跟孙权派吕岱去汉中溜达一圈一样的用意。

我出兵了,但打不打的下来,是不是能牵制到敌人,这个我说了不算。

可问题就在于,关羽是亲自带兵去攻打的青泥口,他亲自出马,坐镇襄阳的乐进,敢看着这位在襄阳南侧到处溜达么?!

乐进立刻组建了军团,自己亲自率领,前往青泥口跟关羽对峙。

乐进这一来,闹得本来想浪一圈就撤兵的关羽都不敢走了……这要是走了,乐进顺势追击,进攻江陵怎么办?! ', ' ')

最新小说: 穿越耽美小说当女配 前夫的魔盒 艳淞 再爱你一回 超凡学霸之诡异巡猎者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地产大亨 被邪恶巫师诅咒以后 论反派是如何攻略作者本人的 追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