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肃也确实才能出众,不仅见到了刘备,大概了解了刘备军的真实情况,了解了刘备军现在的军力和后勤,然后他邀请刘备遣人前往江东,面见孙权,共同商定结盟的事情。有来有往嘛,孙权派了人来展现了诚意,那么不管成不成,刘备也得派人过江去回复一下的。因此,刘备暂时安置了鲁肃,然后继续开会。这次是正经的军议了,将军和谋士全都到齐,讨论跟江东结盟的事宜。这事儿其实真不用讨论,就江夏的这些士卒,怎么可能是坐拥至少三十万大军的曹操的对手。结盟是肯定要结盟的,只是这个结盟怎么结,双方各自承担什么义务,又能获得什么好处,这是需要大家好好商量一下的所以这次军议,其实就是给出预案,然后让诸葛亮带着这些预案去江东,跟孙权会谈。是的,去江东的人选,肯定是诸葛亮。诸葛亮是现场所有人中最了解荆襄情况的,他去江东,简直是唯一的人选。只是诸葛亮也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张溪陪着他一起去。这让张溪挺开心的,本来还想跟着去江东看看呢。不确定这个世界是走什么路线的,但如果是演义线的话,那赤壁之战这么精彩的各种名场面,不去看看不是可惜了?!再一个,不管是史实线还是演义线,诸葛亮这一趟江东之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危险……就算有危险那也是诸葛亮有危险,跟他张溪没啥关系的。简直可以说是一趟公费旅游,而且说不得还能看上不少好戏,亲身经历一下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战。所以张溪本来就想跟着去,诸葛亮这么一说,张溪立刻答应了下来。而诸葛亮要张溪去江东,其实目的也不单纯。江东那边对抗曹是什么态度,目前的诸葛亮也是猜不到的。不过在诸葛亮想来,说服江东抗曹有三个关键的地方,只要掌握住两处,那基本这事儿就成了。一个,是江东之主孙权的决心……只要说服孙权决定抗曹,这事儿就定下了一半。这事儿其实不难,孙权派鲁肃过江,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意愿,现在诸葛亮过江,无非是坚定他的信念而已。第二个,是争取江东军方的支持。这个就比较麻烦了。江东的军方,一部分是世家私兵,一部分是淮泗集团的老将军们的部众,最后一部分是孙家的心腹部众。江东世家的德行诸葛亮也有所耳闻,基本就跟荆州世家们差不多,顺风局还行,指望他们打逆风局就算了吧而且江东的军力构成,目前还是淮泗集团的人占据上风,只要搞定了淮泗集团的首领周瑜,那么这事儿就好办多了。可诸葛亮跟周瑜没交集,两人别说交情了,恐怕周瑜都不一定听说过诸葛亮这个人。但张溪不同,张溪确实是在鄂县跟周瑜交手过的,而且还“击退”了周瑜……虽然周瑜是自己主动退兵的吧,但能挡住周瑜的进攻,诸葛亮不相信周瑜对张溪没印象。顺带的,也是给江东的淮泗集团一个信号——别以为我们是来求救的,我们这边也有媲美你们周郎的名将,大家只是合作而已。对待文人世家,你晓之以理是最好的办法。但对待武将,炫耀武力才是最好的说服办法。这才是诸葛亮打算叫上张溪同去的原因……文官那边我去嘴炮,武将这边还得靠张溪镇一下场子。当然,刘备帐下论镇场子,最好的人选是二爷。但二爷要忙着整理江夏军务,而且带着二爷这个级别的大将过去,诸葛亮觉得这不是去镇场子的,而是去欺负人的。论知名度,这时候江东最出名的统帅周瑜,连二爷名气的一半都没有,二爷去了,那不是镇场子,是碾压,容易激起江东将领的逆反心理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么。至于第三个关键点……其实是世家,但这个不重要,只要孙权坚定抗曹,周瑜为首的淮泗集团同意出兵,剩下的世家们短期闹不出什么幺蛾子来。因此,制定好预算和底线之后,刘备派遣诸葛亮为正使,张溪为副使,在鲁肃的带领下,过江前往江东,跟孙权商议结盟抗曹之事。一架扁舟,顺流而下,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从夏口来到了柴桑。鲁肃也是先把诸葛亮和张溪安排在馆驿歇息,然后自己去见孙权,跟孙权汇报这次去江夏的见闻和成果。鲁肃和孙权到底谈了些什么,在馆驿中休息的诸葛亮和张溪肯定是不知道的,不过诸葛亮还是要想办法,对江东这边的情况先摸个底。因此,诸葛亮让张溪打着采买的名义,到柴桑大街上去打听一下,看看现在江东对曹军来犯的舆论风气怎么样。张溪就觉得很奇怪,大街上打听来的消息,能有多少是真实的……大多不都是一些八卦么?!你真要打听内部消息的话,直接去你哥哥的府上拜访一下,不就全知道了?!诸葛瑾现在可是在江东啊,而且据说混的很不错来着。对此,诸葛亮就是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张溪不太懂诸葛亮的心态,但既然诸葛亮不肯去,估计是有他的理由……那就按照诸葛亮说的办呗。张溪打着出门采买的名义,离开了驿馆,前往柴桑大街。这是张溪来到这个世界后,真正意义上见到这个时代的大城市。新野,西陵,鄂县,都算小县,跟柴桑城这样的大城比起来,还是差一点的。不过嘛,跟张溪想象中的大城市不一样,柴桑的市集也说不上多么的繁华,也可能跟最近曹军占据荆州有关,感觉市面上有点萧条。不过再怎么样,也比新野和西陵强的多,再萧条,市集上总是有人采买东西,酒肆里也依然有人在谈天说地。张溪先是采买了一些日常用品,然后就带着这些东西,找了个酒肆吃了一顿饭。吃饭不重要,打听酒肆中人的谈论才是最重要的……张溪这顿饭,足足吃了半个多时辰。而吃完这顿饭,张溪该打听的也打听的差不多了,赶紧收拾东西,回到馆驿跟诸葛亮汇报。“如今江东诸人确实忧心荆州曹军,恐曹军有南下之心,或战,或降,或逃亡者,各言其是。”这是张溪打听来的消息,而诸葛亮听了,倒也没有太意外,而是接着问道,“那以元长之见,这江东百姓,是言战者众,还是言降者众?!”张溪一撇嘴,说道,“军师,百姓听闻曹军南下,焉有心思在酒楼谈论是战时降……此不过江东世家操弄舆论而已,当然是言降者众。”诸葛亮听着一愣,有点小尴尬……装逼没装成。也对,张元长也是智谋之士,此等小事焉能看不破?!当下也不跟张溪装样了,对着张溪说道,“确如元长所言……可细说言战者皆是何人?!”“这个言战者嘛……”第108章 江东舆论跟《三国演义》里写的不太一样,这时候的江东,并不是武将要战,文官请降。这只是罗贯中这个元末明初文人,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从而进行的假想而已,其实这个时候,江东也有文官主战,也有武将要投降的。如果非要分的话,应该说是大部分江东世家出身的文官武将主张投降,大部分淮泗集团出身的文官武将主张抗曹。只是,柴桑到底是江东世家的底盘,外来的淮泗集团再怎么经营,也比不上根深蒂固的江东世家的影响力来的大。孙权也是受困于此。他本身是想战的,不然他也不会来柴桑,要知道他以前都是呆在吴郡的,哪里才是他的郡治所在。放着安稳的老巢不呆,跑到靠近前线的柴桑,这还不能说明孙权的态度么。但他又不能不考虑江东世家的感受,如果江东世家真的在他出兵抗曹的时候在他身后使绊子,或者直接投降了曹操,对他进行两面夹击,那他才是真的麻烦大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