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一场模仿大唐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这一场改革是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改|革一定少不了反对者,所以当时倭国内部出现了大量的反对派,政局非常不稳定。
大唐介入朝鲜战局,与新罗结盟,势力会挤压倭国的利益空间。
唐军在辽东战场上局势大好,等到大唐灭亡高句丽,到时候朝鲜半岛将被整个大唐控制,如此一来,倭国甚至会被重新纳入中华秩序。
所以这个时候倭国的反应非常强烈,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倭国虽然没有斩杀新罗的使者,但也没有客气,直接将对方驱逐了,这学习过大唐礼仪的倭国是一件非常不合礼仪的事情。
倭国继续加强与高句丽和百济的关系,唐朝立刻便意识到了倭国的立场变化,所以唐高宗在派遣苏定方前往攻打百济的时候,就扣押了倭国的使者。
等倭国收到消息的时候,百济已经被苏定方一战灭国了。
到这个时候,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损失了,倭国朝廷受到了反对派的强烈鄙视,皇室威信荡然无存。
这时,百济复国运动的使者派人到倭国迎接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顺便请求倭国援助百济的复国运动。
倭国齐明女皇决定亲征,向大唐宣战,然而不巧的是……她在出征的前夕暴毙了。】
……这剧情有点熟啊!
这可不就和当初突厥的启明可汗、处罗可汗一样,刚准备发兵,第一步就死了……
太宗神色一愣,随即笑了,“大唐自有天佑。”
魏征拱手,“臣私以为不是天佑,乃是天子佑。”
大唐虽然佛教盛行,但他魏征可不是会将事情寄托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与其说是上天保佑,倒不如说是实实在在的大唐天子在镇守着大唐。
群臣:……
……谁说魏征不会说话、过于耿直,这家伙分明是对着他们这些同僚耿直。
太宗闻言,哈哈大笑。
【倭国新上位的天智天|皇对是否出兵犹豫不决,但为了“帮助”盟友保住朝鲜南部的利益,也为了维护大和朝廷的威信,压制国内反对派,这位天|皇琢磨了很久,还是决定拼一下。
但它又非常担心大唐的实力太强了,这要是万一大唐打到了它们倭国来,那不就完蛋了。
于是,它决定先暗搓搓地观望一下,但又不能把盟友的心给冷了,所以它一边偷偷向百济复国运动者和高句丽提供物资援助,一边打造战船、扩大征兵。
很明显,倭国决定爬上墙头,两头观望。
如果唐军势如破竹,它就老老实实呆着,反正还隔着一片海,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管到它的头上来。
如果唐军不太行,那它就出去捡漏。
但是百济身为倭国的盟友,难道还能不清楚倭国的德行,于是百济反将了倭国一军。
百济不断地抓俘虏送到倭国去,以此来显示唐军的不堪一击。
高句丽更是离谱,为了忽悠倭国出兵,明明在辽东战场上被苏定方一路打到了都城平壤,却和倭国吹牛逼,说他们高句丽的士兵实在勇猛强悍,吓得唐军抱着膝盖痛哭流涕,还哭得没有力气来与他们高句丽打战……】
群臣:……这属实有点夸张了。
太宗嘴角抽搐,“这……倭国的使者也来过大唐,甚至效仿学习朕的大唐,大唐实力究竟如何,想必应该是略有所知,不会如此轻信……吧?”
尉迟敬德道:“臣觉得会,这些蛮夷都瓜愣愣的。肯定是信了,不然干嘛出兵。”
太宗:……
其实他也觉得倭国应该是信了,只是这……真的好蠢!这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吗?倭国竟然也能留存到后世?
【倭国的情报收集能力真的是烂得一批,所以百济、高句丽的忽悠进行得非常顺利。倭国一琢磨,哎呀……这唐军真是菜啊,于是乎,他们出动了。
与此同时,辽东战场,苏定方围攻平壤失败了,百济觉得这把稳了稳了,于是他派遣使者去嘲讽刘仁轨,说,天朝大使者你们什么时候走啊?需不需要我们搞个欢送仪式送送你。
瞧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刘仁轨毕竟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他的情绪非常稳定,看着对方这么张狂,肯定没防备,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
刘仁轨发动了夜间突袭,一连攻克了好几座城池和军垒,随后他又偷袭了百济重兵防守的真岘城,打通了前往新罗的道路。
也不知道百济会不会后悔嘴贱,一句话战局居然开始逆转了。
虽然打了胜仗,但刘仁轨早就预料到倭国最后肯定会参战。所以他一得到消息,立刻向朝廷求援。
情况紧急,唐高宗没有按照惯例从江淮招募水军,而是就近从山东半岛征调了7000名勇士,由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170进驻熊津城。
公元663年,倭国舟师170艘前往增援朝鲜半岛,增兵27000人,加上之前护送扶余丰返回百济的5000人,总兵力为32000,且本土加强紧急备战。
倭国的参战让半岛的紧张局势陡然升级,但唐军可是纵横东亚的强悍军队,倭国这个小国,地盘又小,都没经历过几次大的战斗,所以在参战之后状况频发。】
新罗算是H国的前身。
第154章
倭国确实是个小国,尉迟敬德嘲笑道:“说得没错,大唐的军队都是尸山血海走过来的,可不是那些小矮子能够抗衡得起的。”
也不知道高宗皇帝专门从山东征调的勇士会不会对倭国士兵形成了降维打击。
太宗皇帝笑了笑,自然也是同意这一观点的,大唐乃天朝上国,倭国只能是不自量力。
【冷兵器时代,大唐初期国家军力认第二,就没有哪个国家敢当第一。
朝鲜半岛的局势越发紧张,而中原这边,虽然留守的刘仁轨此刻已经呈现了逆风翻盘的趋势,但是到底还是人数占比相对较少,满打满算也就一万多人,这还没有算上在前面几次战役中损失掉的兵力。
此时朝鲜半岛上的局势是,中原这边人数较少,而且已经孤军奋战三年多,大唐的同盟国新罗怀有二心,新罗军队又菜又消极。
而另一边百济和倭国的人数上是占优势的。
因此,面对如此的战场局势,我们预判一下,倭国最好的做法就是兵贵神速,利用水军的机动优势快速,立刻在他的同盟国百济抢先登陆,凭借着优势的兵力立刻对大唐这支孤悬在外、精疲力尽的军队发动突袭,直接遏制唐军的反攻。】
太宗皱眉,“大唐的援军还未到达之前,这支军队若是要单独面对百济军队、倭国三万军队,战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