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1(1 / 1)

坏其农耕,用不了多久高句丽本国内的秩序必定土崩瓦解。

总之,唐军这一次的策略非常高明,用骚扰战来消磨高句丽的国力。太宗皇帝采纳了这个疲敌的战略。

三月,大唐分两路军队,一路,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两人共发兵一万余人,从莱州出发,乘船泛海而入。

另一路由太子詹事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带领三千人,率营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

这一战依旧是海路钳击、双面开花。

李勣渡过辽水之后,开始了迅雷烈风般的破坏战,把南苏地区的高句丽军队全部击败,焚烧了这些城池的外城之后安然返回。

牛进达从水路登陆之后,深入高句丽境内,大大小小共战斗了一百余次,全部大获全胜。

十月,他攻克了石城,又在积利城击败敌军一万余人,斩首两千余级。积利城已经是算是高句丽首都平壤的境内了。

牛进达也是非常厉害的猛将了,贞观八年时,他参与大败吐蕃,那一仗是唐与吐蕃在近三百年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唐军的获胜,使得吐蕃从此不敢再犯大唐边境。】

太宗皇帝喜笑颜开,拍掌道:“善!大善!大唐武德充沛,正是尔等为大唐开疆辟地,镇守国土,大唐才能成为历史上的雄狮。”

第150章

【唐军的袭扰破坏战效果十分明显,同年十二月,高句丽王高藏派遣他的儿子高任武来到大唐谢罪。

但太宗皇帝又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战争的机器动起来了,哪里能轻易停下来。

况且高句丽国之前的频频冒犯使得他们国家在太宗皇帝这里已经是毫无信用了。

所以太宗皇帝虽然接受了他们的谢罪,但该征讨还是继续征讨……

毕竟在贞观二十一年九月,太宗皇帝便已经命江南刺史王波利征调江南十二周的人力建造大船数百艘,以备东征之用。

船是不可能白造的,大唐早已蓄势待发……

公元648年正月,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右卫将军裴行方率领军队三万从莱州泛海,三月跨过了鸭绿江,高句丽举国震动,军民纷纷弃城逃跑。

但有一个城池例外,那就是泊汋城,城主所夫孙率领一万余人抵挡唐军。】

太宗微微颔首,大厦将颓,却仍然还有人不惧牺牲守护国家,这样的人无论是敌是友,都值得敬佩。

【薛万彻亲自带领骑兵冲锋陷阵,大败高句丽大军,甚至追杀了他们一百余里,最后薛万彻斩杀了所夫孙,并且包围了泊汋城。

但是泊汋城依山傍水,地势非常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下。】

久攻不下??

太宗皇帝顿时两眼一懵,“这怎地再次久攻不下,难道要重蹈第一次东征的覆辙吗?”

群臣安静如斯,不敢做声。

此时此刻,众人再度想起这高句丽是要跨越三代皇帝,一直到陛下的儿子高宗时期,才将高句丽灭亡……想来这一次的东征也是失败了……

杜如晦温声道:“陛下勿急,薛将军乃是三月过的鸭绿江,即便久攻不下,高句丽也是夏季,夏季到对我们唐军来说,天气并不是大问题。”

太宗恍然大悟,方才是他实在太着急了。

“卿说得正是,赏上次是拖延到了冬季,将士们实在不习惯北方的寒冷,这一次应该不是这个问题。”

但又是出现了什么唐军难以应付的事情呢?否者唐军形势一片大好,又怎么将高句丽遗留到了高宗时期。

一旁的房玄龄不知想到了什么,余光偷偷扫过太宗皇帝,神色隐晦难看。

【高句丽一看,哎呀,还真有座城能够抵挡唐军,于是高句丽连忙派遣了大将高文率兵三万,兵分两路前来救援。

打野战??唐军怎么可能输!!

薛万彻立刻分兵迎战高句丽援军,两路敌军皆被击溃。

太宗皇帝曾经说过,大唐曾经的开国大将们如今能够打仗的也只剩下了李勣、李道宗、薛万彻。

李勣和李道宗即使不能大胜,但也绝对不会大败。薛万彻就不一定了,他用兵极险,要么大胜,要么大败,总之玩的就是心跳。】

薛万彻:……

臣在陛下心中就是如此??

太宗尴尬地摸了摸鼻子,薛万彻打仗唯一的槽点就是不太稳。

太极殿外,除了李勣、李道宗、薛万彻之外,其他的猛将都是一脸幻灭的感觉。

哦……陛下说得没错,其他人老的老,死的死,废的废……

【时间真是一把残忍的刀,刀刀催人老。

太宗皇帝说的也确实没错,幸好这一次薛万彻出征不辱使命。

同年四月,乌胡镇守将古神感从登州出发,跨海进攻高句丽,两军在易山碰上了,唐军击败了敌军五千余人。

当天晚上,高句丽一万大军想要偷袭古神感的战船,但没想到古神感早就设下了埋伏,并且再次击败了他们,随后班师回国。

在经过了将近半年多车轮消耗战,太宗皇帝认为灭亡高句丽的时候已经到了。

于是他打算来年征发三十万大军一举灭国,为了保证运兵运粮,海山作战,于是在较为富庶的剑南道打造船舶,“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打造好的船可以沿着长江而下,入海后驶往莱州集合。

太宗皇帝雄心勃勃,一鼓作气。

然而同年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病重。

太宗皇帝送别了一茬又一茬当年跟随着他的开国老臣们,这一次他即将送别这一位为大唐奉献一生的宰相。】

房玄龄:……

方才他才偷偷扫过一眼当今陛下,他心里私以为二次东征高句丽又没有完成战略目标很有可能是陛下病重,毕竟天幕说过,陛下是在贞观二十三年病逝。

没想到……死的是他自己啊,他走在了陛下的前面……

太宗闻言一顿,两眼瞬间一红,为何总是叫他的猛将良相都走在他的前头……

“房卿……”太宗皇帝欲语泪先流。

房玄龄叹了一口气,“人固有一死,臣自然也不例外,臣能在死前看到突厥灭亡,高句丽被重创,大唐一片盛世安稳,已经非常满足了。”

死于贞观四年的杜如晦:……

太宗声色低沉,“房卿是比朕豁达。”

房玄龄无声一笑,“臣到底比陛下长了九岁。”

【房玄龄在人生弥留之际心中唯一放不下的便是东征高句丽,于是他给太宗皇帝上了人生中最后一道奏疏。

奏疏中道,高句丽向来是边夷贱类,自古以来对待他们就像对待鱼鳖牲畜一样,不必过分严苛。

陛下每判决一个死刑都应该反复核实认真对待

最新小说: 黑夜书 黑夜书(四川日记) 被疯狗咬了记得打狂犬疫苗 [总-攻]背景板我是专业的 虫母养成计划 丢了星星(女出轨/男二上位) 两小无猜(校园1v1,高H) 兽人世界也是要吃饭的呀 【家教】乙女短篇合集 三个好汉一个帮(古言 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