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拿过来。
荆轲于是接过了秦武阳手中的地图,地图是卷起来的,荆轲站在秦王嬴政的面前,他缓缓地展开地图,地图渐渐完全展开,寒光一闪,这时候嬴政立刻看到了那把闪烁着寒光的匕首。
这也是成语“图穷匕现”的来源。
至于为什么大秦的宫殿一般是不允许别人带刀进殿,而荆轲一行人却能将匕首带进宫殿。
主播猜想大概荆轲两人上殿前捧着的两个盒子肯定是有检查过的,但刀子卷在地图之中,咸阳宫的侍卫在检查的时候是没有展开这张地图的,为什么呢?这大约是一种寓意。
大家想想啊……燕国来投降,献上地图,一个侍卫怎么可能在秦王嬴政还没有看到过燕国的地图前,抢先看了呢…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合适的啊!
这是典型的下层的人揣测上层人的心思,导致出了纰漏,秦王嬴政根本不是一个会在乎这种小事的人。】
嬴政听到这里,冷哼一声:“迂腐!朕怎会计较这等小事。”
而一旁的扶苏反倒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大秦以法治国,法制严苛,导致大秦上下行事全部都绷着一根紧绷的线,生怕行差就错。
这也是为什么他更偏向于儒家思想的原因,法制下,大秦百姓的生活处处透露着压抑,儒家思想以礼以善,他有心想要缓和大秦百姓的生活氛围。
【在嬴政见到匕首的那一瞬间,荆轲左手抓住嬴政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而嬴政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的刺杀,他的反应也是十分灵敏的。
史料记载嬴政身高八尺六寸,换算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应该是1.98米,接近2米的身高了。
而大秦时期,那个年代是没有高脚床,高脚凳,高脚桌等的,所以荆轲必定是双膝跪地,臀部坐在小腿上,将地图铺在低矮的桌面上,而嬴政这个时候的姿势应该是弯着腰低头看的。
与此同时,荆轲应该是与嬴政隔着一张桌子,两人面对面着,荆轲双膝跪地在桌前为嬴政慢慢展开地图,大家想象一下那个画面,荆轲拿到匕首时,身体需要往前往高处探过去。
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时间差,嬴政抓住这个时间差迅速挺直身体,拉开距离。
距离拉开之后,秦王嬴政下意识地想要拔剑,但是嬴政的宝剑是青铜铸造的,特别重,另外就是因为他身高的问题,配备的宝剑也是有一定的长度的,按现代的计量单位,约为1.6米长。
可想而知,在极短的时间内,嬴政和荆轲之间的距离只是拉开了人探身加上匕首的长度这个距离,但他的宝剑泰阿剑那么长,根本没有办法迅速抽出,也没有那么空间施展。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是大殿上的药师夏无且将他本人随身携带的药囊砸向荆轲,本欲站起身的荆轲被砸得一个踉跄,这便为嬴政赢得了甩开荆轲的机会。】
同期连载文:《男友跪求我活下去》
求收藏,么么~万分感谢~
*1:来自《忘川风华录》
第58章
【荆轲起身后,立刻追着秦王嬴政跑,荆轲作为一个被燕国太子丹层层筛选上来的人,武力值当然不用质疑,同理,年幼时经历过无数次刺杀的嬴政当然反应也很敏捷。
双方都是强者,必然会僵持不下,荆轲几乎是贴身追着嬴政了,嬴政便借助殿上的柱子,来抵挡手持匕首的荆轲。
大殿生变,秦国的大臣全都惊呆了。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意料不到,为什么会意料不到呢?这个时候,就得说说荆轲和秦武阳这两个人了。
先说秦武阳,前面我们确实说过了这个人狠戾凶猛,但这个时候的秦武阳说到底也还是十三岁的孩子,古代人说到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说的,所以这个时候的秦武阳其实才12岁。
大家想想啊,一个12岁的孩子,秦国大臣又怎么会提防呢?而且秦武阳的身份其实也不简单,他是燕国大将秦开的后代,算得上身份尊归了,一个身份尊贵的小孩子,谁会想到他是来刺杀的呢?
其次,又要说到荆轲这个人了,广为流传的是荆轲是一个侠客,但其实荆轲这个人十分喜欢读书,他还是一个文人,甚至曾经周游列国,游说列国想要当个文臣。
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荆轲或许武力值不错,但他的身形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膀大腰圆的人,很有可能外形上是一个单薄的文臣文弱的形象,所以,以秦国嬴政那接近2米的身高来看,这样的人是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的。】
“父皇,您与那燕国太子丹曾为好友,他竟然这般待您。”胡亥诺声道。
嬴政闻言,哼笑了一声,“不过是幼时同为质子,对彼此之间的怜悯罢了。彼时再次见面,朕为秦王,他为燕国质子被送往秦国,十多年不见,幼时的情谊早已散去。朕并没有苛责他,而他却依旧认不清时局。”
“一出荆轲刺秦,想必是极为痛恨朕。”
扶苏一时无言,说到底秦是秦,燕是燕。国家立场前,个人也只能随波逐流。
嬴政嘴角微微一动,“荆轲为这般连时局都看不清之人做事,朕即便不杀他,他亦不能有好下场。倒是可惜了……”
【话说回嬴政与荆轲之间的僵持,大秦的臣官谁也不敢向前,首先因为他们进入大殿是不能夹带武器刀剑的,所以面对手持匕首的迅猛矫捷的荆轲,他们是有心无力的。
其次,有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大秦律法严明,虽然说大殿外有带刀侍卫,但因为他们无诏不得进殿,所以这些带刀的侍卫不能进来救驾。
但主播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实在太牵强了,眼看着自己一国之君遇到刺杀,这些人还要遵循什么“无诏不得进殿”这样的规定,这是不可能的。这也太死板了吧。
按这么说,他们遵循“无诏不得入大殿”的规定,那救主是他们的义务吧。秦法严苛,救主君是必须的吧,他们为什么不实行呢?
另外这个时候,秦王嬴政抽空喊一嗓子不就行了,喊一声,拿下反贼,殿外的人不就能呼啦啦地进来了吗?
所以说,这个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了,这很有可能是后来的人为了暗示说,看吧,这都是你秦法太严苛了,将自己的侍卫都给逼得麻木了,所以这些人眼看你在遇刺,也碍于你的规定不敢向前,你这是自作自受,苦果自吃了吧。】
【后来,嬴政在与荆轲的缠斗中,他将自己身上的泰阿宝剑挪到了后背上,以背拔的方式抽出了那把青铜剑,这才将砍到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被这么一砍,立刻就行动受阻了,没有办法跑动的他,只能奋力投出最后一击,将带毒的匕首扔出去。
当然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