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页(1 / 1)

('

“江道远乃是寡人亲信,所言之事,岂有虚假?传寡人旨意,命潘染速速返回盛京,听候发落。”刘盈语竟,决意已定。

“遵旨。”太监戴沫白应声,即刻前去草拟圣旨。

见刘盈至此时,依旧不听劝阻,执意而行,东方衍心中悲凉,拂袖离去,仰天长叹:“我东瑜,国运休矣。”

潘染遭调离襄平之际,三国联军乘隙而入,攻势如破竹,未及一日,襄平已落入敌手,大军随即直指盛京,东瑜国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萧疏韵暗中遣人于盛京城内,悄然散播刘盈实为女儿身之秘,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流言蜚语充斥朝堂,朝局动蕩,国本动摇。

幸得丞相东方衍临危不乱,以其过人之智,出面力挽狂澜,方能暂时压制此等流言蜚语,稳住朝野之心。然则,东瑜国之危局,仍未见转机。

“圣上,襄平已陷敌手,三国联军正疾驰而来,城中尚有三万精兵,愿护圣驾入安东为王,待时局稍定,仍可重振霸业。”丞相东方衍道。

“丞相,寡人已心力交瘁,无意再逃亡矣,而且寡人一直都是月瑶公主,非太子刘盈。”刘盈语带疲惫,眼中闪烁着複杂之色,似是对过往的释然,亦是对命运的无奈。

“圣上……”东方衍闻此言,眼眶微红,泪光涌现。

“丞相,为寡人妆点容颜。”刘盈轻啓朱唇,语气中透着决绝与淡泊。

“臣遵旨。”东方衍应诺,持栉之手却微颤,心绪难平,悲愤与不舍交杂。

待东方衍为刘盈妆点后,刘盈着一身华丽宫装,步履轻盈,登临盛京城楼之颠,极目远眺,凝视城下三国联军,道:“自古帝王,唯有亡国之君,未闻固守一方之帝。萧疏韵,往昔恩怨,今日了结。后世史册当载,大瑜女帝刘月瑶,以身殉国,不负天下。”

语竟,她散开发冠,三千青丝随风飘逸,宛如天边流云。凝视着城下三国联军,良久之后,于城楼之巅,一跃而下。

刘盈以身殉国,其壮烈之举,激起了东瑜将士的血性与悲愤。那一日,盛京城内,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帝女萧瑟风云寂,明堂安座看等閑。

九月初九,天象异变,东瑜末代君王刘盈陨落,随之,那曾繁花似锦、金碧辉煌之国,终为历史之尘埃所掩,消逝于世。

盛京,东瑜之都,临安君嬴焕雄心勃勃,欲将东瑜之广阔疆土,三分天下,西秦、北魏、南唐,各得其一,以重订盟约,防患于未然,免得联军因利而生乱,烽火再燃。

北魏之帅周澹,禀明魏帝姬玄,得其首肯,此事定矣。于是命汉王姬陵,前往东瑜之土,接管所分之疆域,自此,三家分瑜,天下初定,烽烟渐息。

冯大将军留三万人马给副将李年,命其驻守盛京,自己则是亲率大军班师回朝。

“李年乃圣上所派监军,舅父予他兵权,岂不是自留祸端。”韩玉凝道。

“李年虽为圣上心腹,但其心忧国事,在军中与我等从无为难之处,确为可信之人。”冯彦清道。

“玉凝日后行事,不仅要谋权,更要窥心。”萧疏韵道。

“啓禀圣上,长公主与冯大将军班师回朝,现已距洛阳城外不足百里。”太监唐三将冯彦清奏折呈于堂上。

明宣帝观后,道:“善,衆爱卿与寡人一同出城,迎接冯大将军凯旋。”

“遵旨。”

群臣随于洛阳列为两排,左侧以太子、韩相等人为首,右侧以云台府谢非卿为尊。明宣帝立于群臣之前,眸光微敛,俾睨天下。

“冯卿,此次覆灭东瑜,汝功不可没。”明宣帝执冯彦清之手,将其扶起。

“皆是圣上,天威所致,臣微末之功,不值一提。”为人臣者,最忌功高震主。

明宣帝龙颜微展,笑言道:“冯卿勿须谦让,随寡人入宫,共赴宴会。”複而,龙目一转,落于萧疏韵之身,语带温润道:“汝此行辛苦,稍后寡人必有嘉赏。”

“儿臣领旨,谢恩。”萧疏韵躬身应道。

明宣帝亲执冯彦清之手,引领前行,迈入城门,百官紧随其后,秩序井然。

待诸臣皆入席,明宣帝携贤妃李常佩同登高台,举金樽而道:“自寡人继位以来,朝中得韩元直、周弘等人之辅佐,外有皇子萧疏弦与冯彦清之功勋,实乃天佑我朝,幸甚矣。愿尔等同心同德,共扶社稷,共襄盛事。”

“臣等定不负圣上所望。”衆臣齐举樽,同饮。

待饮后,明宣帝道:“开宴!”

“且慢。”忽有一将领出列,高声道。 ', ' ')

最新小说: 转生异界为支配者 震惊,全城豪门抢着跟我认亲! 命定福星 沉浮 天眼兵王在都市 炮灰意识觉醒后[快穿]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懒得说话怎么了 在茶场的日子里 明月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