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是没来刘家村走一趟,我都不知道村子里也会有这般热闹的时候。”特意去瞧过盖宅子的景况回来后的程誉和程氏如是说道。
“大哥你就是在京都待的太久,村子里经常很是热闹。村子里谁家有事,基本大半人家会有人过来帮忙。也无需拿银钱出来,包餐饭食即可。”
说到这里程氏都还不无感慨,村里人家都极为厚道,一顿饭就各种帮忙还会将自家东西借用出去。不过也正是因为村子里的人都这样,这种习俗才会保留下来。
“像大勇他们这般花银钱请人做工,对村里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厚道的人家了。”
“你说得对,或许我也该辞官回乡养老了。”待在京都整日里待在家中,人都要闷坏了。
“我们本就是京都人士,大哥你就算辞官也是京都养老,你能回什麽乡?”程氏很不客气的嘲讽程誉。
“我们兄妹俩一道跟着婉婉在刘家村养老不成吗?正好你我也还未曾给婉婉嫁妆,嫁妆中添上你我兄妹二人岂不美哉。”程誉美滋滋的说道。
来刘家村养老,还能经常吃到刘大勇做的美食,平日里和孩子们一起四处走走,也能锻炼身体,这样的日子怎麽想怎麽觉得好。
“明年婉婉他们要去北地走商,估计得大半年才能回来,我们好好準备一番,等下半年就跟他们来刘家村养老。”程氏极为认同的说道。
大半辈子都被困在后宅的日子程氏已经过够了,晚年能在孙女孙女婿的陪伴下度过的话,确实也很不错。
“你说得对,这事急不来。等这次回去后,我就把家分了,到时候各家过成什麽样,我也不管了。”都一大把年纪了,哪还有那麽大的精力再为儿孙们操心。
“你能想明白就好。儿子都已经是做祖父的人了,你还不分家,拖来拖去反而拖成仇。”
这些年程氏眼见着程誉的儿子们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将程誉的话当一回事,以往她得过且过,便也没多管。如今认回杨婉她也想着要多活些年头,就忍不住想管上程誉一二。
兄妹俩正聊着,杨婉出来喊他们了,“舅祖父,祖母,大勇煮了山楂汤很是开胃,你们要不要饮上半碗?”
天气炎热刘大勇时不时就会煮些开胃的汤,虽说他们家的人就没有胃口不好的,可刘大勇煮出来的汤他们也都会喝上半碗或一碗。
至于程誉和程氏,因为年纪大了,许多饮食就被杨婉和刘大勇给控制着不让多吃。
“来了。”程氏应了一声,结束和程誉的交谈就往堂屋走去。
摆在堂屋饭桌上的山楂汤看着就很是开胃,浅红色的汤色加上已经煮开的红色山楂干,里头放了枸杞,银耳,百合,还另外加了桂花,很是好看。
“刚放凉,还留了些放在井里,等晚饭前还可以再喝半碗。”未免程誉和程氏嫌分量少,杨婉柔声和他们解释。
“大勇的厨艺真是越来越好,我都舍不得回京了。”程誉喝了口汤由衷赞道。
程府的厨子可没刘大勇的好手艺,且程誉已经吃了好些年头,早就已经习惯了,完全没有吃到刘大勇做新菜式时的惊喜体验。
“那舅祖父就在家里住到十二月,到时我们再一道去京都。”家里人多些自然也更热闹些,杨婉多年没有长辈关爱,如今认回程氏,巴不得长辈们能在身边多陪伴些时日呢。
“那感情好,反正京都有你大伯父管着,也用不到我这老东西。”索性留在刘家村过上几个月的舒适日子。
“正好等宅子盖好,我们还能一道去住新宅子。”杨婉高兴的说道。
如今程家一大家子人都是住在周斌夫妻的宅子里,虽是一进的院子,可住这麽多人到底有些住不开。
等他们家的新宅子盖好,正好让程誉和程氏也一道搬进去住,至于现在这三间屋子就看情况再安排。
三个宅子盖了两个月才终于完工,在选了良道吉日后,三家才终于搬进新家。
乡下人没京都那麽多规矩,刘大勇直接带着杨婉一起住在正院,而程氏则住在后院,至于程誉和杨言桦两人挑了自己喜欢的房子搬了进去。
周斌夫妻的宅子则让程言浩夫妻带着孩子继续住着,程家另外两兄弟则住了之前盖的房子,正好两间房,兄弟俩一人一间。
如今刘大志和刘大顺两家也住进了新家,杨婉找周东喜和郑燕就更为方便,就连陈秀儿和刘峰也经不住儿子儿媳们的劝,跟着住进了刘大志家。
老宅也没閑着,一家子想带去走商的货物都放在老宅里。村里人都知道这是刘家人明年尝试走商的货物,都会帮忙注意老宅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