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自从克莱默斯连夜走了之后,他现在也没有助手,只好捏着鼻子把这篇论文继续看了下去。
“考虑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形成不会辐射能量的驻波……便可得到定态假设……
“将方程1带入到方程2之中……
“而电子的角动量恰为动量和轨道半径的乘积……
“此即为玻尔原子模型轨道假设中的动量量子化条件。
“QED。”
现在的QED还只代表着证明终了,并没有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的含义。
陈慕武这篇论文很简短,但却又很让人震撼。
玻尔从没想过自己苦思冥想都想不透的定态假设和轨道假设,就这样被陈慕武用几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公式,便轻而易举地推导了出来。
不过,陈慕武论文中提出来的这个“电子也是一种波”的前提,究竟对不对呢?
玻尔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他现在很纠结,如果宣布自己提出来的原子模型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就必须同时承认“电子是一种波”这个看起来很荒谬的结论。
收到信的当晚,玻尔并没有回家,而是一直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面前这篇论文上的几个公式发了一宿的呆。
烟斗中的烟草一次又一次地燃尽,也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新装填。
等到东方既白的时候,他在心中终于下定了结论。
物理学就应该是如此美妙而简洁的科学,既然把电子当成是一种波,就能完美地解释氢原子模型中的几个假设。
那么电子,又为什么不能是一种波呢?
精神重新亢奋起来的玻尔,提起笔给陈慕武写了一封回信。
“亲爱的陈:
“我很高兴能收到您的来信,也很高兴您能在这篇论文写完之后第一时间同我分享。
“说实话,当初次在您的论文中看到这个新观点时,我很惊讶,不过在看到这种观点能成功而完美地解释我在原子模型中提出来的一些假设之后,不得不承认,我被您的这个观点给深深地折服了,决定接受‘电子可能是一种波’这个观点。
“您的来信让我很受启发,只不过,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拦在这个理论的前面,那就是如何才能证明电子也是一种波?只要能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的原子理论基本上就能得到最终的完善了。
“另外,我很好奇一点,就是您是如何在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如此多的有新意的点子的?希望您能不吝赐教。
“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素未谋面的老朋友,尼尔斯·玻尔。”
第40章 陈慕武的新室友
在玻尔的这封回信还在大海上漂泊着的时候,陈慕武率先收到了爱因斯坦的来信。
自从爱丁顿打人事件之后,英国的报纸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中国人的身影。
这之后又有时间旅行概念的大火,以及物理学家之间针对光的波粒二样性这一问题展开了持久论战。
无论在哪件事情中,陈慕武始终都是中心人物,故而他在到了英国之后,在报纸上一直都保持着几分热度。
知道陈慕武的姓名,又知道他的工作单位是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所以从天南海北寄给他的信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些信的寄信人中,大部分都不是物理学家,只是普普通通的报纸读者。
他们有的来信询问有关时间旅行的问题,有的更是声称自己已经设计出了时间机器,请陈慕武帮忙看看他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
也有一小撮信件来自种族主义者,信纸上的内容充满了各种不堪入目的咒骂。
不过陈慕武作为一个人,并不会在被狗咬了之后,就转过身去再咬狗一口,他同样也没有向这些生活不如意的最底层渣滓,对骂回去的欲望。
陈慕武只是把这些亵渎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鬼佬儿们的信,直接统统付之一炬。
剩下的只有零星几封信,是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实验室寄过来的,里面装的才是正常的学术交流。
爱因斯坦的来信,便是其中的一封。
从瑞典领完了奖,回到柏林后的爱因斯坦,也在八月份的《物理学年鉴》上读到了陈慕武发表的两篇有关光子统计的论文。
爱因斯坦对这两篇在原时空本属于他的论文颇具好感,因为这两篇论文分别解决了两个之前对他来说很是困扰的问题。
他想了想,自从今年元旦和陈慕武在上海急匆匆见了一面之后,自己还没和这个中国天才取得过任何联系。
爱因斯坦没有丝毫埋怨陈慕武过河拆桥的意思,毕竟离开上海之后,他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在海上漂泊,行踪不定,陈慕武没能和自己取得联系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