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初新朝初立时,他们是支持分封的。
只不过不敢明言。
实则其实算不上是支持分封,只是不想继续呆在咸阳了,更不想成个被圈养的无爵位在身的宗室子弟。
咸阳的高墙,对他们而言,已成了牢笼。
将他们束缚的太久了。
只是……
他们不甘心。
人都是有不甘心的。
尤其他们还身处大秦皇室,就这么黯然的甘于沉寂,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他们不敢对皇帝位生出觊觎之心,自知没有这个能力,更不可能得到朝臣支持,一来他们没有扶苏这样的深厚人脉,二来也不怎么受父皇喜爱,所以早早便打消了那不切实际的念头。
但大秦律法严明。
在律法之下,大秦不养无用之人。
他们心中同样有危机感。
而今的他们只是借着父皇对子嗣的宠爱,才暂时得以位列宗室籍,但这种宠爱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时限的,终有一日,这些优待会被收走。
到时。
他们一脉又将何去何从?
若是没有去过外面,见识过外面的世界。
他们本可以继续忍受。
但嵇恒之前提出的重走开国路,却让他们一下打开了心扉。
他们想要走出去!
他们不想再被关在高墙之内。
因而这次才特意前来问计嵇恒,想让嵇恒帮他们出个主意,让他们能借此获得爵位,继而避免日后被扫地出门。
同时能以有爵者的身份出入皇城。
嵇恒看着垂头丧气的几人,也是知晓他们的心思。
皇子的处置历朝历代都在想办法。
最终其实就两种办法。
一种是封王侯。
另一种是圈养京城。
两者各有好坏。
分封出去,固然能隔断跟朝廷大臣之间的联系,却同时也容易造成藩王实力过大,就算只是虚封,因为顶着宗室的头衔,他们也可在地方大肆敛财,鱼肉民众,历史上这类事向来是屡见不鲜。
至于圈养京城,这类容易让皇子跟大臣们勾连,若是遇到皇帝权弱,甚至可能被强行干涉朝政。
两者各有千秋。
大秦眼下其实就是圈养京城。
不过无论选择哪一种,最终既定的制度都会被打破。
制度是人创立的。
活人是不会被死人设置的制度束缚住的。
只要利益够大,就会有人僭越。
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秦始皇所谓是禁权于内。
给予宗室子弟优渥的生活,但严格限制他们的自由。
不准入伍,不准外出。
这其实是受到了其弟成蟜的影响。
成蟜的封君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在沙场中拼杀出来的,虽然极大可能是摘现成的桃子,但终究还是去战场上走了一遭。
正因为遭遇了成蟜的背刺。
始皇对宗室子弟入伍有了极强的戒心。
而过去宗室子弟获得爵位,大多就靠着入伍斩获军功。
如此一来。
始皇几乎断了宗室子弟的爵位路。
大秦现在的宗室子弟能否获得宗室籍,完全看皇帝的脸色,皇帝亲近,自然就能获得宗室籍,皇帝不悦,直接就可以‘你一介白身不符合宗室要求’,将其驱逐出宗室。
此举大幅加强了皇帝在宗室的话语权。
但也会引起宗室子弟的恐慌。
对于宗室子弟,嵇恒并没有太多看法。
汉朝也好,唐朝也罢。
最终制度都走偏了,以至于后续不得不狂打补丁,但最终依旧无法避免,宗室子弟迅速膨胀后,对于朝政的极大损耗。
唐朝尚还好。
有李世民、武则天等对宗室子弟的斩杀,宗室子弟数量一直有所控制,加之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逐渐不济,军头并立,宗室子弟根本没有得到发育空间,就直接被遏制住了。
唐朝算是一个特例。
不过对于宗室子弟的处理,唐朝最为开明,也最有借鉴性。
只是在当下宗周宗法制的影响下,唐朝的很多想法,在秦朝推行会遭遇极大的阻力,并不能直接照搬,不然定会导致‘时代’不服。
嵇恒目光微动。
他在脑海回想了一下唐朝的情况,嘴角渐渐掠起一抹弧度,这抹弧度很小,而且很快就藏了下去。
他开口道:“正常途径,你们是不可能获得爵位的,不过寻常之法不可行,另辟蹊径却未必不可行。”
公子高听到‘另辟蹊径可行’,立即又燃起了兴致,神色兴奋的表情流于脸上,原本瘫软下去的身子,重新挺立起来。
公子高连忙作揖道:“还请先生直言。”
嵇恒摇了摇头,道:“有些事还不到时候,也不是现在,我唯一能告诉你们的,便是军功爵会逐渐改变,而在改变的途中,会促就大量的变化,你们若能借此抓住这些变化,未必不能获得爵位。”
“到时出仕也未尝不能实现。”
“军功爵制要变?”公子高一愣,他狐疑的看着嵇恒,眼中露出一抹诧异,这个消息他都未曾听闻,嵇恒是如何知晓的?
不过他倒也没有怀疑。
嵇恒之才。
他可是有所了解。
嵇恒都如此说了,想必当是如此。
只是嵇恒这番话太过笼统,也完全没有给出信息,他们就算想利用其中的变化,也根本无从谈起。
胡亥开口道:“嵇先生,你把话说明点。”
“军功爵会怎么变化?”
嵇恒看了胡亥一眼,嘴角露出一抹微笑,他淡淡道:“军功爵制眼下已不适合大秦了,只是由着世人的习惯,依旧在执行着,但大秦其实已很难支撑军功爵制继续运行了。”
“所以军功爵制定然会变。”
“不过在变之前,大秦会逐步兑现过去的承诺。”
“部分实赏,部分虚赏。”
“最终用价值相当或者说是略劣的功赏去兑现,而那时关中会有大量得到实赏及虚赏的民众,朝廷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去面对处理这部分。”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便是准许低爵位子弟入学。”
“你们的机会就在其中。”
嵇恒将心中想法缓缓道出。
第169章 教化之功,利在千秋!
听到嵇恒的话。
公子高等人心中一惊。
他们确实没有想到嵇恒会说出这番话。
大秦并不禁止民众接受知识,但教育本身就是极高的门槛。
而且要求很高。
就大秦目前而言,唯有爵位达到大夫级的官吏,才能供应的起子弟入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境殷实的豪强、贵族,能通过举荐或者保荐的方式进入学室。
但无一例外,对家境都有很高要求。
大秦施行的是‘壹教’。
即统一教化。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大秦旨在通过设立于各郡县,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室’完成官吏培养。
而这些‘史子’‘弟子’是大秦未来的储备官吏。
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
眼下嵇恒之意,分明是要降低入学标准。
而且会降的很低。
他们对此其实是很费解的。
这真的可行吗?
嵇恒自看得出几人的疑惑不解。
但这的确就是他的想法。
现在读书的成本太高了,寻常的一枚竹简造价近乎十几钱,寻常家庭根本就供应不起,就算是大夫级的官员,年秩高达六百石,也仅仅只能供应少数几名子嗣,由此足见教育成本之高昂。
然他的主张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变国家’。
如何变?
自然要从底层出发。
现在贵族跟底层的鸿沟依旧存在。
唯有将这道鸿沟彻底填平,才能真正的做到变国家。
知识改变命运!
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
也有国家!
公子高拱手道:“嵇先生,你此言是当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