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陈奶奶追出来时,宋幼湘早走得不见影。
你怎么叫人给走了呢!陈奶奶气得直跺脚,宋幼湘那么忙,她好还不容易逮着机会,让宋幼湘能到家里坐坐,让他们两人说说话,互相了解一下。
结果周辞这个榆木疙瘩,居然直接让人给走了。
这话周辞没法接,不说宋幼湘有事要忙,要真听老太太的把人请进来,那得多尴尬,没必要给人找不自在。
周辞从屋里摸出剪刀来,只当没听到老太太的话,外婆,我给你修修头发。
陈奶奶瞪了他一眼,忍不住叹了口气,你啊你,你难道真听你妈的,赶着这短短的探亲假,相上了就立马结婚啊?
这结婚是一辈子的事,现在是你媳妇跟你妈一起生活,但往后几十年呢?你听外婆的,找个可心的,两个人往一块使劲,把日子过好。
幼湘要是不合适,你跟外婆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外婆帮你琢磨,咱们不赶着结婚,你才多大,再晚几年也不怕。
就周辞的人品样貌,还有职业,在现在的婚姻市场,和吃国家粮的一样,可是在食物链顶端的,只有他挑别人的,没有人会去挑他的毛病。
就是周家那边,虽然周父那一辈还没有分家,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生活中的小摩擦肯定会有,但一家人还是很团结的,十全十美没有,但也大差不差。
陈奶奶外孙不止周辞一个,但最亲近的肯定只有周辞,毕竟是从小养大的,周辞也孝顺,反正老太太是光明正大的偏心。
这话您得跟我妈说。周辞对成家并不排斥,但也确实不想赶场子一样结婚,但他爸妈急呀,他妈都写信给领导了,不然他还轮不到这探亲假呢。
至于他妈为什么怎么急,周辞也理解,他毕竟是这个职业,不安定因素太高了,现在的大环境下,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他妈去单位探望过一次后,正好遇上单位那边有战友出了事,回来就急着给他成家的事。
你妈就是瞎担心。陈奶奶只说了这一句,就没有再说下去。
虽然话是这样说,但陈奶奶不担心吗?老太太比谁都担心,每天晚上临睡前都得偷偷替周辞念过经后才能入睡。
要是哪个月周辞的信没有来,老太太就坐立难安,但老太太从来不跟周辞说这些,这孩子对家里已经很有负疚了,她不想再加重这份负疚。
要是这次相亲再没成,外婆你帮我拦着些我妈。周辞不是第一次相亲,之前有过一个信件联系的相亲对象,但周辞把跟他结婚要面对的现实和风险说了后,那姑娘就主动跟他断了联系。
其实等到两个人的感情再深一点,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问题,甚至许多女同志是很愿意奉献和付出的,根本不在意这些,她们面对感情都很勇敢,但这份勇敢中间,往往夹杂着太多的冲动和不理智。
陈奶奶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厂里的第二次招工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各大队的支书和大队长在公社开完会后,回到大队就向队里的知识青年告知了这个消息,很快就有大批的知青和农村待业青年到五星大队来报名。
许慧和唐桂香负责给前来报名的人登记,连续登记了整整一天半,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不止是本公社的知识青年,就是公社相临大队的知青,也抱着撞运气的想法,主动跑到五星大队来自荐报名。
五星大队这边,看着这一茬茬的人,心里是又酸又自豪。
酸的是这么好的工作,这么多的工作岗位,竟然不在本大队安排,要去别的大队招工,自豪的是,满公社就他们大队有这个本事,可以给这么多人安排工作,现在谁不说一句五星大队好。
本大队社员的思想工作,王臹是特意开了社员大会安抚过的,招工是面向全体社员的,但不是说你报名都要你,你得符合要求是不是。
招工可是要考试的,自家孩子学堂门都没上过,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明白,怎么考?
现在好些社员心里都后悔得不得了,早知道读书这么重要,当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上学,现在他们就羡慕那些把孩子供出来的人家。
五星大队没解放的时候有私塾,但中间也停办了许多年,是老王支书后来一直坚持走动,大队小学后来才又办了起来。
但办了起来,还是有许多家长不让自家孩子去上学。
上学多耽误事啊,三岁大的孩子就能端着盆喂鸡,再大一点能搭着凳子上灶台,帮着带下面的弟弟妹妹,再不济农忙的时候还能跟在后头捡捡稻穗。
而且上学是要学杂费的,哪里舍得供,男孩子上学的都不多,更别说是女孩子。
老王支书手段再强硬,家长铁了心不给念,他也没有办法不是,不过饶是老王支书这么坚持,村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读完小学就没有再升学的,哪怕考上了,也少有去念的。
以前是穷,后来是读书无用的风潮刮了起来,知识青年都下乡种地当农民来啦,这书读了也不种地,不如早下地早挣工分,会写自己的名字懂算数就可以了。
也就队里的王姓人家,只要孩子能读的,都想尽办法供着,哪怕是念完中学回乡种地,也坚持着,陈姓人家条件好的,也供了几个,唯独刘姓,数一数,小学倒是七七八八都上了,上了中学的就那么两三个。
都怪刘德光,要不是他,我们家大山说不定就能招上工了,不干人事的东西!
第一百五十七章 刘家争端
几个妇女聚在池塘边洗衣服,一边说着这事。
抱怨的是刘姓人家的一个媳妇,她这话是冲着不远处的,刘德光的婆娘去的。
刘德光的媳妇姓王,叫王淑华,这会正低着头闷不吭声地在那里搓衣服,旁边的大脚盆里,除了自己和两个女儿的,还有公婆和大房一家的。
陈玲花本来就仗着大嫂的身份,没少欺负底下两个妯娌,后来刘旺家和刘德光相继劳改后,她的炮火就全冲着王淑华去了。
虽然有两个女儿护着,但公婆偏心,隐隐也在怪她,把家里的活全丢给她,还克扣她们母女三个的口粮,王淑华没有办法,只能任劳任怨地干活,就盼着两个女儿能多吃上两口。
在家被欺压,在外头也没少听闲话。
陈玲花一张嘴巴会狡辩,她不敢到王臹,到宋幼湘跟前说,甚至不敢在大队怎么冒头,但在本家,她没少抹黑刘德光。
反正刘旺家就是因为听信了刘德光这个二叔的话,才会犯错,刘旺家唯一的错,就是错在对没有儿子的二叔太过孝顺。
有些话,说得多了说得久了,慢慢就变成了真的,反正刘德光和刘旺家都已经去劳改,事情的真相怎么样,大家已经没有兴趣再去深挖,陈玲花提供谈资,她们也跟着说就对了。
就你们家刘大山的成绩,回回考试倒数第一,你倒是想供,也要他能考得上学才行!刘来男下工回来,就见她妈在池塘边洗衣服,脚盆里又是一堆大伯家的衣服。
刘来男气得要死,一边怼那些个说大话说闲话的妇女,一边把她妈给拉了起来,非拽着回家去。
她真的烦死她妈这闷不吭声的性格,在家里被欺负,在外头也是被欺负,但她能怎么办呢,这是她妈啊,她不护着她能被别人给欺负死。
来男,你别气,她们就是嘴上说说而已。王淑华见女儿怒火冲冲的样子,生怕她回家跟长辈起冲突,忙拉着她劝。
刘来男一把推开她,把手里的锄头塞她手里,自己抢过脚盆大步往家里走,路过她大伯家的时候,直接把盆里的的衣服挑出来摔在地上。
湿湿的衣服甩在泥地上,比没洗过还要脏。
刘来男,你作死啊!陈玲花也才刚下工,扶着腰坐在门口,正跟男人抱怨,结果就看到了这一幕,立马跳了起来。
可惜,刘来男不是她妈,她可不怕陈玲花。
再让我发现你让我妈给你洗这洗那,我就不止是扔地上了,我拿剪刀全绞了!刘来男怒气冲冲地看着陈玲花。
她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原谅这个女人,原谅她的父亲。
至于刘旺家那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她更是一辈子也不会认。
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太可笑的,像她大伯,还有爷爷奶奶,明明事实摆在那里,却拒绝相信,陈玲花还是这个家里最横最得意的儿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