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了。太后闭目喃喃自语道。
谁料,乌盛却在此时颤着声音道:忠王有言,七八月份的时候,还要请百官见识玉米、红薯,据他所说,其产量不在土豆之下。忠王此前从未在耕作一事上妄言过,只怕
太后有些头晕,摇摇晃晃地坐到身后的靠背椅上,这么多好东西如何会在今年突然出现?必是忠王早就谋划好的,只等在今年使之公布于世。
娘娘,咱们现在该怎么办?要不要请左相入宫相商?乌盛提议道。
太后定了定神,以忠王现今的势头,即便是左右二相同时出面也压不下了,现今能在身份上压他一头的,唯有陛下一人而已。
乌盛大惊道:娘娘想要陛下出宫?
其实,现在他们可以选择两条路,一则是让忠王于收获那日进宫,在朝会上献出新粮;二则是选择让皇上出宫,与百官一起见证新粮面世。
但若是在高产麦种还未现世前选择第一条路,那还有些作用,可惜他们已经错失先机,现在再选第一条路,也不过是徒然让天下人耻笑罢了,反而显得他们急功近利,急于打压忠王。
太后咬牙道:以忠王孤高的性子与如今爱惜令名的表现,他现在不会对陛下做什么的,之前是我们狭隘了,才在麦种一事上输人一筹。若当时陛下在场,百官如何敢不跪陛下跪忠王?
而且,陛下终究是一国帝王,他该早早就知道自己将来要面对的是什么,一味缩在羽翼之下,非帝王成长之道。现在不磨练自身,等他年纪上来,只怕忠王就不会留手了。太后说出一直以来自身所顾虑的事。
忠王现在不屑对一个孩子出手,但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以忠王今日的声望来看,日后想要取代一个毫无建树的皇帝,也不需费多大力气,所以,皇上已经到了不能再退的时候,他必须成长起来了。
启禀娘娘。此时一个小太监在外面大声道,忠王殿下使人传话进宫,希望陛下能在后日新粮收获时出席。
娘娘乌盛担心唤道。
太后此时已经镇定下来,她神色之间只见坚毅与果决,你去回复,让忠王做好后日接驾的准备。
传楚中郎将入宫觐见。太后转而又对乌盛说道,之前邓术与羽林军串联一事,让太后只能选择拥有天然血亲纽带的楚静安,只希望自己弟弟能够不辜负自己这份信任。
楚静安很快就前来拜见,太后上前扶起行礼的楚静安,双眼殷切地看着楚静安道:静安,陛下后日将去王庄,你能不能发誓护送陛下安全返还?
未有丝毫犹豫,楚静安当即跪下对天发誓道:我发誓,后日必护送皇上安全回宫,若违此誓言,让我
太后忙出声打断楚静安的誓言,双眼含泪道:有你一句话,姐姐就放心了,不用后面的毒誓,姐姐就将你外甥暂时托付给你了,以你的功夫,定能护他周全。
虽然太后和楚静安自少年时起就姐弟分离,但楚静安自小就极为重诺,凡是他保证过的,从未食言。
太后至今还记得,楚静安八岁那年答应为她摘城外山寺里的桃花,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只听说桃花开了,楚静安就出城去为楚静娴摘,可想而知,当时是无功而返。
后来,楚静娴知道了,就对楚静安道:其实哪里的桃花都一样,也不一定非要那山寺中的,姐姐就是想看看桃花而已,你在外面随便摘两支也是可以的。
八岁的楚静安面上已经很少做出什么表情了,他就板着一张小孩子的脸道:我答应你摘山寺的桃花,那就必须是山寺里的,其他地方的不算。
八岁的楚静安这样,十八岁的楚静安也不曾改变,太后只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有他的命在,就不会使皇上受到伤害。
娘娘不必担心,忠王不会对陛下不利。楚静安知道太后让他发誓的原因,不愿太后这样误解忠王,忍不住为忠王辩解道。
他这一句话让太后的眼泪生生憋了回去,太后虽有些埋怨自家弟弟胳膊肘往外拐,但口中却叹道:哀家知道,但你体谅一下哀家这个做母亲的,实在是担心皇上这个从未出过宫的儿子。
于是,在土豆收获那日,先前小麦收获未曾出席过的官员也悉数到场。此次有皇帝出行,百官同随,声势浩大,若是担心忠王在这种盛会上对小皇帝出手,那大可不必。
所以,即便是不相信忠王人品的右相一党,此时也并未如何坚决反对,实在是因为新粮一事,事关天下黎民苍生,皇上在场,总不至于让忠王将这声望全部得去。
宴云河之前本打算若是太后依然拒绝让小皇帝出宫,那他就亲自进宫去求见小皇帝,将土豆、玉米、红薯献到皇上的案头,这样,这几样新粮也算有皇帝代言,能打出些名头。
推广的时候,能少很多阻力。最起码能使百姓不抗拒种植。
他坚持要将小皇帝纳入新粮面世的一环,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小麦收获时,他被众多官员诚心跪拜他的场面惊到了。即便他的政治嗅觉再怎么迟钝,也知道对于无心帝位的他来说,这将是一个麻烦。
将想要亲自进宫的想法一说,钟百道直言:只管使人去请,这次皇上定会出宫前来王庄,咱们只要做好接驾的准备就行。
当时宴云河还有些疑惑,收麦子的时候不来,收土豆的时候真的会来吗?没想到被钟百道一语说中,太后还真的答应了。
不得不说,在揣摩上位者心思这方面,宴云河确实比不过这些做臣下的人精。
对于土豆这一农作物,就像待字闺中的美人,之前众人只闻其美名,不得见其真颜,而今日正是其出阁之日,众人终于能一观其庐山真面目。
这是土豆的第二轮种植,宴云河已经吩咐人手做好记录,看看这个品种的土豆是否真的能保持稳定的产量,不会出现退化现象。
小皇帝第一次走出宫墙,虽有太后的耳提面命,但一颗好奇雀跃的心却是年幼的他遮掩不住的。
周围的人将他围得密不透风,但身在高位的小皇帝还是看见了这大片的农田,他第一次见到田地与农人,觉得脚下的土地、劳作的百姓全部都与宫中大不一样。
嗅一下空气,就连这里的气味也是与宫中不同的,乍见这样的新鲜事物,小皇帝能安稳地坐在高座上就已经很不错了。
宴云河选了一株土豆,让人小心地挖开,挖出两三个土豆的时候,众人还不以为意,等全部挖出,仔细一数上面挂的拳头大的土豆竟有六七个,众人这才哗然。
一株土豆苗能得多少个土豆,一看品种,二看种植方式,三看气候。
得四五个常见,三四个的也有,十几个也算不上稀奇,这一株能有七个,当然算不错的。
在听说这么一株土豆,种下去的种子只需四分之一个土豆,而且中州这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的时候,有几个大臣此时也不禁激动地挥起了锄头,想要亲身体会一下这种丰收的喜悦。
擦去土豆上的泥土,这第一株土豆连苗带果,直接就到了小皇帝的眼前。
这就是土豆啊,朕听过苏先生做的诗,但还是第一次见呢。小皇帝忍不住拿手指戳了戳土豆,感觉它硬邦邦的,也不知该怎么吃,不由看向了宴云河。
宴云河看他好奇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道:这里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土豆,这一次种了不少,过后给大家分一点,尝尝味道。
那朕就代大家谢过皇叔了。小皇帝上一刻还「老成持重」地道谢,下一刻就小声地问皇叔道:好吃吗?
宴云河笑弯了一双眼睛,也小声地回道:好吃极了,皇叔很爱吃。过后皇叔将食谱送到宫中,让御厨做给陛下吃。
小皇帝眼睛一亮,谢谢皇叔,朕也让人送云片糕给皇叔,那是朕喜欢吃的。
宴云河对懂事的小朋友实在没有抵抗力,很想捏捏小朋友肉肉的脸蛋,但看到一旁虎视眈眈的内侍,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
作者有话说:
输了两天液,终于获得了复活甲,本鸽子没有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