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想出了无数的理由,文官的责任,太监的责任,军队的责任……朱高炽看来,其实就是皇帝的责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权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就在皇帝。
正如万历末期的萨尔浒之败,责任就在万历。
万历的胡作非为,把朝廷治理视作儿戏,当做与大臣们赌气的手段,如果不是张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击了。
也正是因为万历的无作为,导致了大明的党争走向了敌我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因果。
其实天启皇帝是有一套的。
天启看人看得准,最初的几年还没弄明白,但是天启三年已经大致弄清楚了朝廷的局势和派系,只是他意外落水死的太早。
结果他一死,压下片刻的党争反弹的更厉害了,一发不可收拾。
至于崇祯。
这货就是纯纯的屌丝心理,干的都是屌丝们推崇的治理的手段,其中之一例如谁说自己行就让谁上,做的不好就杀了换人。
手段太操了。
如今永乐十八年了。
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棣比历史上晚登基了两年,也就是说还有不到三年,朱棣可能就要寿终,朱高炽无法预料自己的寿命是否仍然会如历史一般。
对于继承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朱高炽最在乎的事情。
长子朱瞻基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历史证明了未继承大统的继承人,当继承了皇位后,并不一定表现的仍然好,反而表现的更坏的更多。
三代之治的背后,代表了皇权的高度稳定。
没有任何将领和官员可以反对皇权,当长子朱瞻基不成器,可能只需要不到十年就能败坏大明的现状。
但是朱高炽也不能取消皇权。
皇权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上千年,犹如一片乌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已经深入人心。自己打压皇权,只会为大明埋下内乱的种子。
赵宏不错,平安也不错,但是平安死的太早了。
张辅朱能也不错。
但哪怕是张辅也阻止不了大明的皇帝败家。
朱高炽想要留一些后手。
狡兔三窟。
第六百九十六章 朱棣提出亲征
筑紫都司。
小仓城。
筑紫都司总兵府。
“萨摩与肥后等地的出水城、大口城、宫之城八城的地方势力清除完毕了。”文书把前线军队送来的消息,转达给总兵。
五十余岁的卢震,原辽东将领,正盯着悬挂的舆图。
筑紫都司就是原来的九州岛。
虽然是个岛,加上周边的岛屿,面积已经有半个浙江行省的大小,浙江行省虽然是内地经济强省,其实土地面积却是最小的行省,只有九万多平方公里。
筑紫都司加上周边的岛屿,面积大概四万多平方公里,而辽东半岛的面积也才两万九千多平方公里。
这样大的一片土地,大明虽然通过复国没多少年的狗奴国的手,顺利的归入大明手里,但想要彻底统治并不是轻易的。
地方上的残余势力一直在抵抗,而且卢震虽然不明白太子殿下为何对当地非常的痛恨,但是卢震不会违逆太子殿下。
既然一向仁德的太子殿下莫名的“敌视”当地的人,卢震愿意为太子殿下分忧。
担任总兵近十年,阉工贸易成为了筑紫都司的主要产业,因为筑紫都司的原因,阉工的价格直接跌到了谷底,而且源源不断,让那些进行阉工贸易的商行和势力纷纷破产。
“赵将军还有多久到?”
卢震突然问道。
“应该快了。”文书根据行程推测。
卢震点点头,他明白自己在筑紫都司的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等解决了狗奴国的事情,自己大概就要回国了,虽然有些舍不得,却也不敢违背朝廷的旨意。
比起辽东,虽然辽东军方势力也很大,但是筑紫都司是实打实的土皇帝,因为阉工政策的原因,卢震在当地的权利非常大。
像平安都司、咸镜都司等新收复的土地,大明除了会扫除地方势力,也会发展当地的生产力,唯独筑紫都司不同,只有清扫二字。
筑紫都司很大。
因为形势的需要,只设立了一个都司,驻扎当地的军队数量非常多,原来琉球三国的驻军大多数迁移过来,只在当地留下少许维护稳定的军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军队退役的老兵们不少选择留在了当地,除了分到数百亩上千亩的土地外,庄园里也蓄养了不少的奴隶。
大海上。
一艘帆船行驶在海面,帆船上还有军士。说是大海,其实算是海峡,可以看到对面的陆地。
“小仓城、秋月城、古处山城、城井古城……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大内氏的领地。”
倭国本土南端被称为中国,属于大内氏的范围,隔了一条海峡,对岸就是九州岛,现筑紫岛。筑紫岛北部地区,原来不少的地方控制在大内氏手里。
为了挟制和支持大内氏,所以筑紫都司设立在海峡对岸的小仓城,还能借助海运方便获得补给和贸易。
帆船上,筑紫都督赵安从狗奴国返回筑紫都司,准备去小仓城与总兵卢震协商狗奴国与倭国的纷争,因为来到筑紫都司时间短,许多事情还需要下面人的介绍。
通过一年的时间,赵安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局势,但是地方上的琐碎,仍然缺乏一定的了解。
“大内氏的地盘的确不小,不过比较起幕府缺少了名分,名分这东西看起来可有可无,其实往往是关键,而且幕府兵强马壮更具有人心,如果不是我大明的帮助,大内氏应该打不过幕府。”
赵安猜测当年的局势,越是了解当下狗奴国与倭国,赵安越来越佩服太子。
运气这件事可一不可二。
但是打败帖木儿,还有高丽的成功,乃至于倭国的成功,太子殿下仿佛先知一般,往往清楚的掌握了当地矛盾,借助当地矛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
大明只付出了物资和人力,通过小规模的战争,不但支持大内氏复立狗奴国,还分走了九州岛,以及与大内氏共管四国岛。
如果这些成就依靠一味的武力,只怕要难十倍不止,面对的反抗也不会小。
如今有了这么多良好的基础,赵安信心十足。
都督府还没有正式成立。
回到了小仓城,赵安见到了卢震,提出了他的想法,“太子当初虽然提出以稳定为主,可是今非昔比,南洋局势已经稳定,我们应该上奏太子。”
“你有什么想法?”
卢震好奇的问道。
赵安笑道:“其实也是已经维持不住,大内氏的新国王,我们支持大内义弘的次子,因为这位次子更软弱,方便我们控制。”
说到这里,赵安内心感叹,正如太子所言事物的双面性,继续说道,“可也因为此人太过无能,不光压不住国内的反对声音,幕府方面也按耐不住,早就蠢蠢欲动,大军开始集结,如果不是顾虑我们,战争早就开始了。”
卢震摸了摸胡须,他已经明白了赵安的想法。
如果是一年前提出,卢震会反对,并且小瞧赵安,可放在一年后却又非常的合适。卢震收起了内心不服,虽仍然认为自己不差过对方,可对方年轻,一步快步步快,见识和能力又不弱,未来前程绝对是超过自己。
“你上书吧。”
赵安露出试探的目光,见到赵安的眼神,卢震点点头,缓缓说道:“老夫随之落款。”
“谢过老将军!”
赵安大喜,这是卢震对他的成全。
卢震看到赵安的态度,知道对方懂得自己的成全,也露出欣慰的笑容,既然竞争不过,不如成全对方,也算是让对方承了自己的大情。
……
当朱高炽收到赵安与卢震的联名奏疏时,次子朱瞻墉也从外地回到了皇宫,先去拜见了他的皇爷爷,然后才来见自己的父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