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自己呢。
自己毕竟受后世的影响,同样没有彻底认可古代的成就,以后世的观念来引导十五世纪的大明,实在是浪费了中华文明的底蕴。
中华文明最大的底蕴是什么?
辐射天下的影响力。
天下说。
天下共主。
君是天下之君,而非一国之君。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
曹端得到了太子殿下的支持,开始在京城讲学,大剧院里讲学的曹端,一票难求,场场都坐满了来听新学的观众们。
宗主国、宣慰司、宣抚司、亲藩属国、外藩属国。
很快成为了朝廷的议论,人们把高丽,倭国,琉球,老挝,八百大缅等王国和地区用来探讨,结合太祖皇帝的宗藩体系。
“最初的时候,许多的地方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赖外部的物资,而太祖皇帝利用我大明的生产力,想要获得我大明物资的地区,必须认可我大明为宗主国,方能进行贸易,为了维持这个体系,所以禁止民间商贸,由朝廷统一管理。”
“而高丽此类王国,则因为文化传统的原因,属于文化兼并来的亲藩属国。”
“时至今日,以我大明的生产力,除了应该继承这套天下制度外,还应该发扬光大,加深对宣慰司、宣抚司、亲藩属国、外藩属国的治理。”
不同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不同地区的藩属国,又应该如何对待呢,以及如何区分呢,越来越多的人们,围绕新学的思路开始了更多的探讨。
永乐十三年八月,暹罗的内战爆发了,可京城里更引人瞩目的是宗藩体系的讨论。连带着高丽,琉球等国内的势力也在观望,因为关乎他们本国的利益。
每一次的变化,利益阶层都会受到影响。
又一家大商行消失了。
这回还是与大明工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周家,这位早年与太子殿下合作的商人,二周里的大周周有容,在周有容死后,他的家人隐藏资产,被税课司衙门查了出来。
根据税课司衙门的调查,周家转移了不少的金银埋藏到高丽的土地下。
高丽不同于别的藩属国,高丽的文化和风俗人情与内地很贴合,加上大明与高丽的关系,以及高丽的文明程度,商人们对高丽的安全有信心。
无论如何,在税课司的追查下,周家消亡了。
周家虽然消亡了,但是周家的矿产不会消失,最后通过拍卖的形势,肥了更多的商人。
在商人们关心的目光下,同样把视线落到了京城,关于宗藩体系的定论,以及对高丽等国的影响力,会不会打破他们现有的利益局势。
那么获得更多大明籍的工人,也算是一种绑架,让朝廷投鼠忌器。
重庆府东南地区的各大大小小土司,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开始了改土归流,几十万的人口,虽然素质不高,但他们是大明籍。
高丽的读书人,不如大明籍的文盲值钱。
高丽国内的形势,没有因为老南王的死亡而结束,反而因为商业的扩张,极致的压榨,粮食的减产,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大片大片的土地不种粮食,成为了大明的原料基地,大明运来的粮食价格达到了天价,成为了商人们的最后的辉煌,大有一口气买下高丽的态势。
根据大明工局的统计,高丽至少六成的土地落入了大明商行的手中。
高丽近三年来,饿死了至少五十万流民。
同时,根据大明商行源源不断的扩张,在高丽的大明人至少有上百万,如今他们盯上了多出来的数十万人口,希望吃下这个蛋糕。
几十万的重庆府南部地区的百姓,受到了商行们热烈的欢迎。
刚刚恢复自由的奴隶们,坐上了江船,来到上海出海,一家家的口子,成为了商行们的核心,为商行们在高丽的利益保驾护航。
这些穷困的人不怕死,是商行最好的护厂队来源。
每日三顿饭,每个月六天假,每个月至少一元五角的工钱……,工民联合部的保障下,这些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山民,熏到文明其精神下,又有野蛮的体魄。
他们面色红润,拿着简陋的火铳和弯刀,保卫着商人们的工厂和园区。
才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仿佛就变了一个人。
从奴隶到武士。
资本的武装下,他们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婆娘,不久后还会有自己的孩子,在高丽高人一等的待遇。
大明商品源源不断的添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了更高品质的质量。
学校,花园,广场,剧院……
到了年底的时候,高丽已经有了全新面貌,发自内心把厂当家,高达百万的工人群体,不过这些工人们,属于大明商行的员工,而不是大明工局。
这些都是大明工局早年做的,终于被资本家们学会了。
第六百七十七章 商人们的核心武器
“高丽的大明商人们想要承包一条铁道,高丽总督拒绝了。”杨士奇说道。
朱高炽不置可否。
人的欲望无止境,利益的诉求,只会越来越多。
“大明工局反应的确慢了些,根据工民联合部的统计,在高丽的工人数量,大概有百万之众,而大明工局只有不到二十万的工人。”
“高丽的大明商行,与国内的模式不同,因为吸取了大明工局的优点,特别是重庆东南部的新吸收的百姓群体,这些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人们,他们对自家商行非常的忠心。”
还有一些话杨士奇没有说。
这些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百姓,比内地的百姓们更加的野蛮,简而言之,更加的无畏,无畏就不怕死,不怕死就比一般人能打。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野蛮其体魄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没有代差的装备下,野蛮可以打十个。
高丽有蒸汽机,虽然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为主,但其实已经有了初级工业的能力,商人们也不缺乏技术,比起琉球,渤尼等海外的商人,高丽因为独特的因素,那里的商人们已经成长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高丽有煤矿,有铁矿,有平原,有人口,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社会,符合这样条件的地区,就能发展起来工业。
朱高炽盯着舆图。
事物的发展,随着大明带来的贸易频繁,重庆发生的事情,竟然撬动了高丽,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恐怕那些大明商行也没有预料到这么远。
他们只是从利益出发,抢在大明工局前面,吸收了大批的不同的工人群体,随着大半年的变化,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这些没有王化的大明百姓,成为了大明商行手里最忠心的打手,比起内地其他地方的百姓们,这些工人群体心里对朝廷还是有畏惧的。
有了畏惧就能服从朝廷的管理,没有畏惧就不服朝廷的管理。
“让赵安去高丽吧。”
朱高炽说道。
杨士奇愣了愣,这倒是个好主意,可是赵安是武将,如果让赵安担任高丽总督,打破了原有的用人制度,会不会造成新的危机呢,杨士奇有些犹豫。
“让赵安担任全罗都督。”朱高炽知道杨士奇的担忧,直接说道。
杨士奇没有了意见。
高丽北部由高丽总督府压着,高丽南部由赵安镇着,双管齐下,朝廷很快就能稳定局势,让蠢蠢欲动的商人们安静下来。
总督是文官,都督是武官,这套制度在西部七省已经施行了多年,并没有什么问题。
“治理黄河长江,堵不如疏。”朱高炽认为事情并没有彻底解决,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杨士奇听得仔细,太子殿下常常有令人叹服的主意。
“法律的制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大明立国五十载,工业化的发展也进入了第二十五个年头,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过程中,走上了正轨,犹如已经高速通行的火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