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李暹又答应了杨文的辞呈。
只是需要等李暹归朝后,由朝廷另派贤能,算是让双方都得偿所愿。
吴高忍不住看了眼杨文。
即用且防。
一套连拉带敲打下来,自己这位上司也被对方“压榨”完了,说句不好听的,卸磨杀驴,往常早就被人痛骂,如此手段,他却用的无人反对,实在是厉害。
……
京城。
徐皇后病榻前,朱棣说不出话来。
双手拉着妻子的手。
徐皇后有气无力。
往日有神的眼睛暗淡下来,却又异常的平静,仿佛并不在意生死,只是担心的看着朱棣。
“当今天下虽说太平,可连年用兵甲,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希望圣上多加体恤。”
“你先顾着你的身子,你好起来了,说什么就是什么。”
朱棣忍住眼泪说道。
徐皇后费力的笑了笑,又说:“你在用人的时候,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邪正,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过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聪明就委以重任。”
徐氏想起了长子。
老二和老二,从小听老大的话,三兄弟感情和睦,所以徐氏很放心,老大的手腕,徐氏也很放心。
长女日子过得也很好。
次女的丈夫是个短命鬼,倒是可怜了次女。
想着儿女们,最让她放不下的,还是眼前的父子。
所谓国无二君。
这些年来,国家只知有太子。
自己活着的时候,徐氏本来不担心,知道夫君和长子间父子之情很深,可什么事情都怕变化,徐氏害怕自己不在了,他们父子万一哪天不对付起来。
此事已经成为了徐氏的心结。
“臣妾不能再报答你的恩情了。”
“你我之间,谈何恩情。”
朱棣抚了抚妻子的额头,宽慰的说道。
徐氏幸福的闭上眼睛。
这一生,有这样的夫君,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老大是你们老朱家的胚子,和他皇爷爷一样,整日以国事为重,并没有私心,你要多宽待他,不要听小人的谗言,离间了你们父子之情。”
外间的朱高炽也听到了,忍不住擦了擦眼角。
身后的弟弟们早就眼泪直流,还有大姐妹妹们也哭的不行,徐妙锦哭的喘不过气来,被女官们带去了偏房。
“你放心。”
朱棣拍了拍徐氏,想要她不要操心了。
夫妻齐心。
朱棣知道妻子忧虑什么。
徐氏也没有再多言。
心里有些遗憾。
很想回去北平看看,北平也算是她的家乡,看来自己是看不到了。
不日。
皇后去世。
“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声音了。”
当着所有人的面。
一代帝王痛哭流涕。
春和宫。
朱高炽穿着孝服。
子女们也因为祖母的离去,哭的伤心伤意,郭氏操持着宫内的事务,瘦了一圈下来。
“徐妙锦好些了没有?”
朱高炽叫着名字问道。
徐妙锦自从许皇后去世后,也不好了起来,所以朱高炽下旨,没有让徐妙锦来皇宫,闭门在徐府养病,别搭上了她。
郭氏回答了。
朱高炽又说道:“宫里的事务,还有母后的身后事,孩子们又小,让你操劳了不少,你也要照顾好自己,该让宫里人去做的,没必要亲自动手。”
“孝心并不在这些方面,过犹不及反而不美。”
听到夫君的宽慰,郭氏连日来的劳累也不觉得累了。
徐氏的病逝,朱棣伤心透了,是真伤心,不能理事,所以朱高炽只能亲自出面,文华殿的大臣们,除了要参加皇后的祭奠,同样还要维持国事。
每个人都很疲惫。
不久。
高丽那边也传来消息,高丽北王去世了。
倭国的幕府使者也来到京城。
第六百三十八章 沉淀的大明
文华殿。
玉石廊坊,日光的照耀下,镀了一层莹莹的色彩,开年后的春风,终于减去了一丝寒意,炕道里的煤块,让地面透出不断的热气。
“册封高丽北王嫡长子为高丽北王。”
“派遣使臣去昭告,并且分别南下,面见高丽国王与高丽南王,保证高丽北王地区的安稳过渡,顺利的交界。”
礼部大臣吕震讲述道。
关于高丽的事情,礼部经过沟通,做出了以上的决定,然后与内阁大臣们协商,内阁大臣又综合其他部门的意见,最终今日上呈。
这样的处理内外政事流程,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方式,除非朱高炽专门指定的问题。
朱高炽有些走神。
吕震今年好像四十来岁了吧,到底多少岁来着。
礼部尚书的职位上,呆了也差不多快十年。
“准奏。”
文华殿内安静了片刻,朱高炽简短的说道,只要国内不出问题,高丽方面的问题就不大,最不让人放心的是高丽南王。
这些政治强人,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包括琉球地区的尚忠。
可是简单的杀之了事也不行,规矩是大明制定的,总体上对大明有利,违背大明自己制定的规矩,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大明。
而且杀了尚忠,说不定还有刘忠,王忠,所以解决问题才是正道。
幕府方面的使者请求朝贡大明。
朱高炽考虑后也同意了。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随着大明的脚步,外部和边疆的事宜,已经占了朝堂的三四成,原来的事务上,增添了一倍有余。
结束了议会,朱高炽疲累的出来透口气。
李暹得到文书房的通知,被文书们带来御阶上,看到了孤身于平台的太子殿下,不远处有站岗的侍卫。
侍卫们腰间挎着短铳。
每把短铳都有号码,上值和下值都会交上去,包括铅弹,会经过严格的清点。
守卫皇城的侍卫,来源于京营。
京营来源于全国军队的精英。
每年军队的比赛等,那些名列前茅的军士,还有以队为基础,轮调京营的军队,以及部分功勋之后,形成的三千营,专门负责皇城安危。
每名侍卫身后都有家族。
哪怕是普通军户出身,背后也有一大家子。
降袭承爵。
遗产税最高百分之五十。
政治和经济继承制度,已经在永乐朝成形,目前虽然遇到了些许风浪,可风浪并不大,因为祖孙三代之治,让大明政权体系太过稳定,没有人可以掀开。
负责京营兵权的,除了兵部外,还有部分勋臣,以及军中将领,形成三方互相挟制。
太子殿下的两位亲弟弟。
一位负责巡视地方军队,一位负责锦衣卫部分权利,监督文武,却又不获得军权和行政权,避免了隐患,李暹忍不住感叹。
眼前的太子殿下,不知不觉间解决了许多的事情。
这样的大明体制,只要不出意外,真不知道百年后,又会是何等的光景,李暹有些舍不得,倒不是怕死,而是想要见一见。
自从太子殿下入京后,开始全国推动工业化发展,以社会资源分配入手,加强对民间的管控,从而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施行大基建大铁道等一揽子刺激计划。
洪武二十五年北平改革开始,到洪武三十六年,又七年过去。
太子殿下是洪武二十九年,还是洪武三十年入京来着,李暹已经有些想不起来了。
但是大明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结果大于一切。
快速的经济发展,技术层面不断涌出的革新,日异月新的社会变化,李暹非常想要看一看,未来会是个什么样的光景。
可以说走遍了整个亚洲的李暹,在见识的层次上,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
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大明这样的。
朱高炽看着远处的大厦。
根据京城的法令,皇城周边不能修建高楼大厦,所以新城区都在郊区,皇城周边保持了原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