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出使大明,对粮票的需求越来越高。
不过随着商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人带来了商品,土著们也可以通过粮票购买到大明的商品,不知不觉间,大明的粮票已经成为了当地百姓们接纳的货币。
部落头人接待了大明的士兵。
年轻的姑娘们,满怀热烈的眼神看着大明的士兵们。
几名士兵和部落的青壮踢蹴鞠。
蹴鞠是士兵们送给他们的,蹴鞠的活动,也传入了当地,成为了闲暇时的活动。
光着胳膊。
大明士兵和部落的青壮们分成两队,在空地上进行了比赛,头人脸上露出了笑容,笑眯眯的看着他们挥洒着汗水。
“明人讲礼。”
一名首领肯定道。
众人对大明士兵们的印象不错,他们遵守当地的规矩,而且带来了大量的粮票,并且出手大方,送给了部落不少的好东西。
蹴鞠只是一样。
还有锋利的小刀,漂亮的布匹,好吃的牛肉干等。
最重要的是大明士兵们守礼。
他们从来不会做违法的事情,军纪严明,让部落的首领们惊叹,从大明身上,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没有被侵害的危机感。
长年累月下来,双方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关系。
大明士兵们告诉当地人,连太子殿下都下令过,无论在何地,大明军队都要保持军纪。
如果朱高炽在此。
他会想到美军的做法。
清亡以后,新的朝廷依赖美国,把美国当做绅士,结果是他们的太太和女儿被集体侵犯,一场另类的“某天”盛宴。
新的朝廷从来没有自强的想法,把依赖别人当做唯一的手段。
最早是依赖英国。
乃至英国的历史教科书上都说,九一八是英国的失败。
因为日本入侵中国,当地政府求着英国解决,寄望与国联,而英国主导的国联,并不能督促日本停下侵略的脚步云云。
简而言之。
西方主导世界中心论的洗脑,在英国从小就开始了灌输。
所以英美以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插手别国的事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因为他们的百姓,从小的教育,就是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主导世界的管理者。
所以各国都要服从他们的利益规划,违反他们的要求,就是破坏所谓的文明秩序。
而前朝依赖外部力量,遭受的巨大痛苦,为百姓们带来的磨难,前车之鉴下,所以才有后世的发愤图强,决不把命运交给别人手中。
正如后世的某巴。
寄望于国际社会,如何抵抗的住强盗呢。
最让弱小者绝望的是,强盗并没有要接纳他们成为本国人的动作,反而大有驱赶和赶尽杀绝的态势。
还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罢了。
大明的士兵们,成为大明开疆扩土,新土地上生根发芽的种子。
只是呢。
道德枷锁的束缚,让士兵们总体上保持了人性,不敢随着人性乱来,但并不是圣人,私人的欲望,同样在上演的过程。
几名士兵带回来几袋军粮。
士兵们有钱。
他们从国内的商人手中购买许多的商品,包括粮食这些,成为了当地最富裕的人群之一。
部落的宴会后。
士兵们露出了笑容,返回了各自的“新家”。
“阿牛。”
“你力气大,也听话,还聪明,好好学好大明话,等哪天有机会,我带你加入大明军队,成为大明人,以后在大明安家落户。”
一家子人围着大明的士兵。
大明士兵比划的说道。
家里的大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壮小子听着自己的新名字,一脸的傻笑,他的姐姐忍不住推了他一把,让他向姐夫表态。
士兵不以为然。
吹了一会的牛皮,领着自己的当地媳妇返回了房间。
琉球岛才多少人口。
比较起大明上亿的人口,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大明内外都不在乎吸收本地的人口,因为大明的人口体量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自古的朝代,例如明朝,对周边部落只有一个要求。
和睦相处。
因为从骨子里,古人就很自信。
他们认为靠着自己的文明发达和生产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教化土著。
只有那些经常烧杀抢掠的部落,才会让大明派军剿灭。
例如播州土司。
杨应龙自己关起门来想怎么做都行,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大明并不会理睬,唯独此人在周边烧伤抢掠,屠戮百姓,才是促成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根本原因。
对比大军的出征,消灭这些部落,得到的利益并不划算,所以大明并不希望军事行动,从皇帝的旨意到地方官员的思路从来没有变化。
和睦相处。
少数人口部落做不到,近代西方人同样做不到。
他们才多少人口,怎么可能吸纳当地的土著,而且他们并没有道德枷锁的束缚,所以灭绝当地人口并没有心理负担,也是他们必然的行为。
士兵们在土著妻子家里过了夜,又逗留了几日,等待假期临近,才与家里人告别,返回了营区。
此时。
出征倭国的舰队也来到码头上休整。
码头是海军修建的,最初用来军事,后来放开民用,大批的商船抵达码头。
数千人的士兵,加上几艘商船的抵达,让归仁城一夜之间热闹了起来,士兵们结束了海上的劳苦,三三两两的休息。
商人们带来内地的酒水,成为了最畅销的货品。
还有一些士兵会购买衣裳。
“慢点,我手里有镜子呢。”
一名士兵阻挡好友的热情拥抱,指了指手里的镜子。
镜子本来不便宜。
漂洋过海后更不便宜了,除了琉球本土的贵族们,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过海军士兵们消费的起。
“你把这里真当家了啊。”
好友打量了对方手里的礼品,知道对方是送回“丈人”家里的,好友忍不住打趣。
“人家跟了我,我要对得起人家。”
士兵认真的说道。
“不少人可是有两个家,你倒好,太过实诚了。”
“别人是别人,我是我。”
“走,喝酒去。”
两人肩靠肩的离去。
异国他乡。
人生三大喜。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
事业、家庭、生活。
第六百三十五章 中山王国的叛乱
山北王国。
归人城。
大明总兵府。
十几名文书忙碌着,其中最年轻的,正被人训斥。
年轻人很委屈。
“算了嘛。”
总兵杨文出现,上前劝道:“人家刚离开学校,万里之遥来实践,你这么严厉,岂不是吓退了他,总要给别人一点时间来适应。”
老文书听到总兵的话,这才收敛了一些。
“军中可不管你懂不懂,只有成功和失败,你做得好,那就是好,做的不好,平日里表现再好,那也是不好,让你整理舆图,你跟我讲舰队在海外,没有办法。”
“军队没有这个说法,没有办法也要有办法。”
文书又说了一通后,才放过了年轻人。
年轻人双眼微红,又羞又愧,还有些气馁,狼狈的离去。
“你呀,太严厉了。”
“他们可都是宝贝,能在这里呆几年?何必呢。”
杨文感叹道。
科举的改革,虽然界限不再犹如以往那么清晰,可国子监出来的国子们,无论是关系网还是前途,都不比进士们差。
“事情虽然不大,可遇到问题就不管了,那我怎么办?”
老文书不满的说道。
他们的事情,从来没有清晰可做的,哪样事情不是从无序中找出有序,需要的是主动性强的人才,而不是按部就班。
按部就班谁不想呢。
杨文也没有过多言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