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美国历史,面签的时候,说出的答案符合面试官的想法,说明他认可了美国历史,那么精神上也就是美国人了,也就是黄皮白心。
也是古代的教化体现方式。
对民族历史了解的深厚程度,促进种族意识,连历史短浅的美国都当做头等大事,可见历史的重要性。
而人的行为由细想决定。
认可中国历史,他就是精神中国人,所追求的是中国的利益,认可美国历史,他就是精神美国人,追求的是美国利益。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许多自称了解美国的人,心向美国,只要是美国的东西,他们都会朝拜,而同样发生在中国,就会成为他们嘴里的劣根性。
所以历史属于民族的核心。
而中国先民们高度发达的文化,历史的记载详细可谓是世界之冠,无人能及。
不光古代每年发生的事情。
包括哪年的人,每个地方发生的事,每个人说的话做的事等,都有海量的记载,唐诗宋词不光是名人们被记载了下来,还有大量的普通人也记载了下来。
这是古代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到的。
因此造就了这个民族的坚韧性。
虽然屡遭毁灭性打击,可都能复苏起来。
不过遗产终归有量,只能消耗先民的遗产,而自身没有为后代遗留“财富”,那么遗产总有耗光的那天,当人们忘记了历史的沉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未来。
这是第二次加强历史教育。
第一次是朱高炽在北平提出的,如今是官员们提出的,说明了时代的发展。
结束了会议。
在大朝会之前,朱高炽抽空见了高珍。
“辛苦你了。”
朱高炽笑道。
文书房昨日已经说明,今天的安排,并解释了高珍的情况。
“职责所在。”
高珍感动的回道。
“军户经济合作社已经取消,根据军户经济合作社的底子,在撒马尔罕地区成立的经济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开端,为移民工作打下了基础。”
高珍把各项事务汇报了一遍。
一千亩的土地,一户人家用不了。
而且撒马尔罕地区又不像内定。
如何为移民们创造稳定的生活,尽快的恢复生产力,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需要使用一些手段。
经济合作社。
招收当地的贫民,为他们提供一份工作,加入到农牧业之中,帮助移民们建设庄园,各需索取,好处众多。
当然了。
在撒马尔罕以西的地区,虽然在大明的旗下,可地方并不稳定,不利于生产。
所以庄园主要依托在撒马尔罕以东。
至于西边。
还需要时间的沉淀,等西边大片的土地安宁下来,才是迁移人口充实当地的好时机。
不是大明不愿意治理那些地方。
正如历史上大明迁移人口,同样是迁移去稳定的地区,而不是不稳定的地区,否则对百姓们的危害太过巨大,明初的移民,和西方在新大陆的移民是截然不同的。
哪怕明初的流放罪民,也是流放到辽东军户地区,而不是丢到陌生的不稳定地区,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最早的文字记载。
西方初期移民到新大陆的罪民,百不存一。
一百个居民点,能保留下来两三个都已经很难得了。
西方初期开拓新大陆的历史,不光是本地土著的灾难,同样也是西方本国百姓的血泪史,和英国开始的工业化一样的历史背景,工人们活的惨不忍睹。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因为时代的变化,西方百姓的流通性活跃了起来,不再和传统时期一样的孤僻,所以西方百姓在近代的反抗运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为他们自己赢得了新的文明发展。
但是不能用善恶来简单的划分。
不能说西方百姓抵抗权贵,就说他们是善良的一方。
……
所以历史上善于权谋的嘉靖皇帝,为何会那么的生气,被海瑞一道奏疏破防。
朱高炽听完高珍的汇报,虽然有些瑕疵,可也没必要过度追求完美。
把事情做到及格容易,但想要做到一百分,实在是太难了,朱高炽不追求一百分,也做不到一百分。
“移民边疆,又是是新开拓的土地上,无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并且是长期的项目,利在千秋的伟大功绩。”朱高炽继续说道:“可是呢,如何最大程度的保障当下移民们的生活待遇,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大明工局既要成为保障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的基础之一,也要协助朝廷,为大明江山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才是你们当代的责任。”
“这半年来,你们在浙江的行事表现的不错。”
听到太子殿下的认可,高珍内心松了口气。
第六百三十章 朕不愧于天下
浙江金华府。
东山。
下钩子村。
农忙后,商人们的身影多了起来。
“李家的。”
“周家的。”
“王家的。”
小商贩推来的推车上,装着卷好的丝料,一筐一筐叠放整齐,刚进村,各家的男女就围了过来,商贩不急不忙的,按照以往的规矩,把车上的丝料分给各家。
“今年分的怎么少了些?”
“是啊,比往年少了三成呢。”
妇人们七嘴八舌。
一边说一边挑拣,她们的眼睛和手,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只需要看上两眼,用手摸一摸,就能知道丝料的好坏,不会被劣质品欺骗。
她们要把这些丝料纺织成布料,又被商贩收走,交回给商号,而她们则会得到手工钱。
和北方各地不同。
这里的田地,每家都没有放弃,大多三五或六八亩一户人家。
田地里的收成,成为一家人的口粮和日常所用,而妇人们靠着手工,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导致了浙江地区的一日三餐的习俗。
整个世界很难有这么奢侈的地区。
一日两顿饭都已经是不少地区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何况一日三餐,撒马尔罕地区的百姓们,在明军没有到来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商贩被众多的妇人包围,妇人们穿戴不多,甚至有露着胳膊的女子,不过没有人在意。
小商贩眼睛滴溜溜的看。
看了多少年也看不厌。
“回去看你娘老子去,往哪里看呢。”一名老妇人上前敲了敲小商贩,周围的女子们呵呵笑了起来,丢了脸的小商贩,没意思的摇了摇头。
外面的男子们也傻笑着。
其中一男子,看到母亲打小商贩,嘴上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不久后。
小商贩离开了,各家也带回了各家的“原料”。
村庄恢复了宁静。
日下炊烟起。
老妇人去做饭,儿媳妇脱下了衣裙开始干活,身上只裹着薄薄的布巾,头发也盘了起来,双脚踩着纺织机的踏杆操作,布巾落在两腿之间,随着妇人的动作一晃一晃。
赤裸的上背,因为农活是家里男人去干的,竟然白花花的一片。
双手操作纺织机,摇摇欲坠的裹巾,仿佛下一刻就要滑落的样子,看着回家来的男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各家的妇人都在忙。
男人们也不会去串门,玩乐也是在村头。
前段时间刚忙完农活的男子们,被太阳晒的黝黑,露出大门牙吹牛侃大山。
如果历史没有变化。
再过五十年,中华大地彻底恢复元气后,整个世界最畅销的商品,将会在这里源源不断的供应给全世界,包括大明各地。
高度的经济发达,又催生了男女平权等各种先进思想。
“今年少了三成,就怕明年还会少。”
“听说城市里开办的工厂,产量高的很,比我们的还要精细。”
“不可能。”
“咱们这里做的是丝料,和其他的布料不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