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日里不光是朱高炽,还有内阁阁员与文华殿官吏们,经常来到这里散心,成为了文华殿人最多的地方。
而文华殿已经是大明天下的政治中心。
这里的一言一行,牵扯天下万物。
洪武三十年的时候。
报纸上经常出现曹端的名头,过了两年,此人逐渐“销声匿迹”,市面上一夜之间失去了他的身影,人们大多都遗忘了他。
永乐三年秋。
曹端的名声,和他的多元说学问,悄无声息之间,已经让各派理论家刮目相看,连北平国子监都以曹端为荣,需要知道曹端才三十岁。
任何事物的兴起,必然符合社会的规律,成为大众所接受,并且推崇的主流。
包括清朝同样如此。
极度的压迫下,没有反抗办法的百姓们,只能遵权。
敬重权威。
简而言之,投降了,别打了。
那么在中国古代呢。
朱高炽仔细的思考,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巨大“怪兽”。
礼道崩溃。
孔子也不得不承认,时代不同了,大家不再守礼,于是提出了仁的思想。
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政为德,主张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关注人和社会。
然后是孟子。
同样主张施行仁政,以仁爱之心待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这就是同样的贵族征伐的社会下。
西方和东方的社会风气却截然不同的原因。
西方贵族在领地内,享受一切权利,所有的东西属于贵族,中国古代也是如此的,只不过呢,儒家为统治者戴上了“无形笼头”,起码他们不会在自己的领地内,提出征收初夜权这种,放在东方古代属于天方夜谭的奇闻。
东方古代没有灰姑娘这样的故事,更没有王子与民女的童话故事,只有穷书生与小姐,农夫与仙女的童话故事。
涉及到统治者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坏的,以此来警示统治者。
为什么儒家打败了诸家?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下,百姓们推崇儒家,儒家对百姓们最有利。
乃至于天下重归一统,并改为了郡县制,皇权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百姓在皇权面前,没有任何的反抗手段,统治者可以做他想做的一切。
于是有了汉朝儒家的改进。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除了原本的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并拿走了天子的天,用民意代替,成为了社会的统一共识,大大的限制了皇权。
同时。
在新时代的大一统环境下,有力的保障了社会稳定。
后世不少的人常常嘲讽社会稳定。
因为不懂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所有文明的发展,前提就是内部社会的稳定性,乃至有了稳定压倒一切的说法。
包括美国也是如此。
永远是两个派系执政,也是为了追求社会的稳定。
相反。
那些真的被口号所迷惑的国家,基本上都陷入了动乱,连稳定都没有,谈什么发展呢,无一不是国家动荡不止,经济停滞不前。
汉朝以强亡,属于无法控制土地兼并,简而言之,社会资源被垄断了,百姓们的人均资源被侵占,和朱高炽要在工业化社会,对资本提出征收遗产税,本质是一样的。
杜绝资本垄断社会资源。
两晋时期。
社会动荡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大道崩殂。
佛道兴起。
人们希望从精神中,找到从苦难生活里解脱的方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主流,儒家开始颓败。
隋朝的三教归儒。
唐朝的三教并行。
社会的不稳,让唐朝的兴盛无法长久,引发了巨大的阵痛,百姓深受其害。
吸取隋唐的结局,人们再一次追求稳定的社会,儒家获得兴起。
同时。
北宋的儒学家们,通过宋朝的经济发展,发现了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文化进步的现象,引起了儒者们对自然社会科学规律的思考。
程朱理学因此诞生。
从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明理。
北宋的高度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的市井文化。
简而言之物质文明的发达,而精神文明却跟不上,社会追求享受,鄙视奉献等等,和后世的美国有重合的现象。
北宋外部战争的接连失败,引发了思想家们的反思。
于是南宋时期。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同样是符合当时深受外部侵略之苦的百姓们的需求。
这些思想,随着宋朝的消亡,文明的断绝,逐渐的消失和倒退,乃至于大明光复中华,提出恢复宋制,中华文明才开始复起。
明初的思想家们。
同样吸取宋朝的教训,从明初的太极说,可见思想家们想要创造出多元社会,从而抗拒君权。
从周朝开始的向统治者拍马屁,到约束君权,再到对抗和妥协,终于发展到了要抛下君权。而明初的太极说,发展到心学,进入了强调个人精神的时代。
心学继续过渡到明中末期,大量的思想家们在社会上大张旗鼓的提出反圣贤,反皇帝的思想。
明朝除了前期的皇帝,中后期的皇帝,基本上都被读书人们所限制。
唯独到了明末。
经济的破产,读书人们有责任,他们也无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再也没有自信说他们做得对,皇权又一次得到了扩张,崇祯对大臣们大杀特杀,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直至进入清朝。
大明机缘巧合下,各地方组织的破产,丝毫无力反抗,游猎文明的屠戮,高压的环境下,诞生了尊权思想。
就是投降了。
别打了。
服了。
也就是后世的辫子精神。
人们又开始“崇拜”主,连君都不是,一朝回到几千年前的原点,社会全方位的倒退。
也是十六世纪西方社会的崇中,十八世纪的反思中,乃至十九世纪的辱中,这个历程的由来。
不同时期的生产力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文也是大大不同的。
几千年来。
中国并不是一成不变。
说中国几千年是一个模样的学者,大多是清末民初,和二十一世纪以前观念的学者所提出的,而随着后世取得的巨大成果,除了经济上的成就,学者们的见识也大大增加,开始从多元的角度来了解历史。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不光是社会的共识,也已经是学术界的社会共识。
朱高炽走累了。
在亭子里坐下,向几名学者露出笑容,请他们也坐下。
宦官们为众人添茶。
许多人对太子殿下很崇拜,也有很多人对太子殿下抱有疑问,毕竟太子殿下的改革,以及提出的工业化社会,实在是前所未有。
这样的模式,让很多人陌生。
只有赵胜这些最初跟随朱高炽的人们,并且一路前行,才知道太子殿下的才能有多么高远。
对大道的认知。
赵胜毫不犹豫的认为,世界无第二人。
既然如此。
这样英明的太子殿下,自然知道曹端,以及曹端所提出的太极说,对于大明社会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这派学问太符合社会潮流和人们的需求。
不加以阻止,要不了多少年,将会成为“巨人”的思想。
看起来。
曹端的太极说是好的。
可是赵胜更相信太子殿下,如果太子殿下要禁止太极说,赵胜和眼前的这帮学者们,必定毫不犹豫的追随。
因为太子殿下做的一切,已经初见成效。
事实大于一切。
朱高炽没有怀疑曹端等人,如果不是他们主动提醒,朱高炽差点忘记了曹端这个人。
这样的学派。
的确不适合明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