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好解决。
可张家商行养活了那么多的工人该怎么办。
关于张家商行的困境,朱高炽亲自批复,优先保障工人们的生计,最大程度的避免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下滑,民生放在第一位。
既然如此。
经过内阁和一些人的商议,最后大明工局出面,邀请了合记商行,周家商行,周记商行,郭记商行等等。
“张家的冶铁厂,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熄炉,为了保住高炉,和工人们的工作,将会由大明工局下的冶铁总部收购。”
高珍平静的说道。
众人没有说话,仿佛没有意见。
高珍知道众人意见很大。
大明工局多年来其实在萎缩,体量虽然越来越大,可涉及的行业,却在不断的退缩,如今吞并的态势,恐怕在场的大商人们,内心指不定怎么想呢。
高珍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
大明工局的所有利益上交朝廷,推动大明的发展,大明工局更不会偷税漏税,同时,对于工民联合部的规章制度从来不会违背。
不少的声音响起,认为应该取缔商行,不应该由大明工局让利。
当下大明商业的一切,多半是大明工局让出来的。
总之。
由大明工局替代商人们的声音并不少,这也是商人们努力试探的原因之一,张贤才多次与朝廷唱反调,也有一部分的原因。
现在大明工局的动作,引发了民间商行们的不安。
“朝廷的旨意很明确,保张家商行工人们的活计,至于张家,除了偷税漏税,还有与宗室勾结等大罪,光朝廷的罚款,张家账上所有的资金都不够。”
“为了工人们的生计考虑,决定罚款只针对张家,张家商行的公账则不动,不但如此,还要调拨资金,稳住张家商行的渠道。”
“朝廷决定,由大明工局和各商行组办资产清查小组,除了了解张家商行的渠道,还有评估等,最后进行拍卖,在保住工人们的生计为前提下,由各商行接手。”
……
随着高珍的解释,众人内心才松了口气。
这个几月来他们也憋的很辛苦。
如今尘埃落定,谁都希望事情尽快的过去,不要妨碍大家挣钱,挣钱不香么,打打杀杀的多不好。
张德辉死后不到一年。
托他儿子的宏图志向,张家商行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张家的结果。
让许多的商行反思了起来,该如何避免呢。
第六百二十五章 读书的重要性
北平国子监。
周承志从京城赶回来,进行他的结业答辩。
台上有十几名国子监的博士,其中正有他的师傅赵胜,赵胜一脸的严肃,台下的周承志也忍不住叫苦,他可不知道自己的师傅也会参与。
师傅在,对周承志而言并不是好事。
因为自己的关系,师傅必然对自己格外的严格。
台上的赵胜,的确一脸严肃。
周承志进门后弯腰行礼,其余先生点头回礼,随后周承志向恩师行弟子礼,虽然知道恩师对自己必然严厉,但是该有的礼仪还是要遵守的。
见弟子行礼后,赵胜才回礼,并没有给出笑脸。
每年一度的结业大典。
北平国子监已经施行了几年,不过呢,这三年改革了,不再从学校结业,而是国子们先要去地方和单位试炼,结合他们试炼的结果,再回到国子监进行答辩,获得多数人的通过,才能给予结业。
同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原来的国子监的监生们,从入学到结业,各有不同的礼仪和流程,虽然化繁为简,可该有的礼仪并不会缺少。
“开始吧。”
台上一名先生直接说道。
连续几日的答辩,虽然是国子们说,他们只听,可是要判断每个人,他们的精力耗费的不少,并不如之前那么有耐心。
周承志见状,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座位前有案几。
周承志把自己带来的册子摊开,整理一番后,才开始答辩。
“弟子在京城工作,从事的机构属于保密范围,恕弟子不能报出,弟子最近研究的方向,乃工业化社会为何能在大明发生。”
“自古有言,搞清楚宇宙真理,才能正确的理解事物的发展,所以历代以来,先贤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宇宙真理,探索自然大道。”
“发展出天下最强盛辉煌的文明成果,也有不少的缺点,例如前宋,从社会人文乃至科学技术,无异于达到了自古以来的巅峰。”
“可唯宋失天下,导致中华文明断绝,乃至我朝继往开来,重复我中华文明,可破坏容易,恢复难,太祖皇帝用了三十余年,虽然稳定了国家,可文明程度的恢复,比起前宋仍大不足。”
“直到太子殿下洪武二十五年春,在北平提出推动工业化,发展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资源分配模式和以人为本的先进社会。”
“从北平扩张到开平和大宁,然后是金州,以点带面,带动全国,至今十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生产力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才十五年的时间而已,弟子犹记得小时候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回想起来,犹如两个世界。”
周承志的开篇,吸引了台上博士们的注意力。
比起前面的弟子们,他的讲述,倒是有些浅白和通俗。
前面的弟子们要么是工业方面的,或者技术方面的,不过众人也理解,周承志师承赵胜,学的是理论,口才方面,肯定要比一般人强不少。
台下的周承志却越来越紧张。
他们学理论的,比起那些工业派的弟子们要吃亏。
对方只需要把成果,或者研究的东西拿出来,基本上都能结业,他们却不行,玄而又玄的东西,什么能证明是正确的?
合格的师傅,必然了解弟子,包括弟子的个性。
赵胜想都不要用想,就知道自己的弟子心慌了,室内的气氛太过严肃,于是严厉的赵胜,突然露出了笑容。
见到恩师的笑容,周承志愣了愣,随后心里一暖,升起的紧张立马消散。
“太子殿下在北平的时候,传播的理念有很多,特别是关于工业化方面的理论,随着时间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成果,许多人赫然发现,太子殿下当初的理念是多么的高深和准确。”
“在敬佩太子殿下的同时,人们忍不住更加的研究太子殿下提出的那些说法,有了更多的发现。”
“弟子最感兴趣的就是,为什么只十余年的时间,一代人的成长,就仿佛两个世界一般,在北平的小学里,那些出生于工业化社会的孩子们,与弟子童年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仿佛完全不同的人。”
“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有智慧。”
“那么人的行为,由他的思想决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思想决定了这个国家和种族的未来,同样是自古以来的先贤们,所追求的大道,了解了真理,才能明白事物发展的方向。”
“经过年余的研究,恕弟子浅薄的认知,弟子以为,唯生产力。”
“在生产力发生天翻地覆的同时,结合太子殿下的以人为本,社会资源分配模式,那么弟子把洪武朝定为建立根基的时期。”
“恢复民生,光复文明,促进学校,提升人口识字率等等,这个过程中,是原本的中华文明,并且恢复的程度,远不如宋朝时期。”
“那么太子殿下引导的工业化,就是大变革时期,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
“之所以大明能进步这么快,又如太子殿下所言,中国自古以来高度的发达,已经积攒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和社会风气高度。”
“需求则是进步的动力。”
“因此太子殿下从洪武二十五年,首先从市场需求入手,造就蜂窝煤并推广,并发明抽水用蒸汽机,又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提高人们的收入,乃至创办军户经济合作社,稳定农业的同时,又增加农业人口的收入,还保障了军力的强盛。” ', ' ')